近日,某知名购物平台上的一家农产品网店因对平台活动规则理解错误,导致生姜销售价格标错,引发了广泛关注。该店铺在发现错误后迅速发布了关店公告,恳请已经下单的买家发起退款。这一事件不仅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也带来了关于电子商务中价格错误、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商家责任等问题的讨论。
据报道,该店铺的关店公告中提到,由于对平台活动规则理解错误,导致生姜价格严重标错。如果按照错误价格销售,将造成店铺大量负债。店铺强调,其销售的农产品均来自老百姓自产,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恳请买家取消订单,给予店铺一次生存的机会。据悉,错误价格下的订单数量接近8万单,每单金额仅1元左右,如果全部发货,将导致至少300万的亏损。
针对这一事件,记者采访了北京鼎世律师事务所的庞理鹏律师。庞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如果商户确实因对平台规则理解错误而标错价格,导致被消费者大量下单,在法律层面,属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商户可以依据法律规定行使撤销权,即可以重大误解为由直接解除订单,将钱退还消费者。合同撤销后,商户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庞律师还指出,在电子商务中,部分消费者恶意“薅羊毛”的行为,即利用优惠活动或漏洞获取不当利益,通常被视为不当得利。如果情节严重或数额巨大,这种行为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庞律师建议,商户应做好与消费者的解释和沟通工作,商铺平台也应在查证核实后,协助商户与消费者协商退款。从维护商铺形象的角度考虑,商户可以事先发布公告声明并致歉,可通过赠送购买优惠券等方式说服消费者主动取消订单。
事实上,类似的因误标价格导致损失的事件并不罕见。例如,2014年某公司在某购物平台上发布销售一批市面价格在4000元以上的裸钻,由于工作人员马虎大意,商品上架时价格仅标注为1000元,13分钟内仍然出现了67笔订单并付款。2017年,一名广州男子在线上购物节活动期间,以30元购得10台笔记本电脑,而这一型号的笔记本电脑专柜价格每台为3999元。商家以系统错误导致标错价格为由拒绝发货,男子遂将商家诉至法院。2019年,某店家在某购物平台因操作失误,误将26元4500克的脐橙写成了4500斤,导致一晚上订单量达到了近20万,涉及金额700万。2021年,某饮料品牌在某购物平台出现了令人惊讶的超低价格,引发大量顾客抢购。
这些事件反映出电子商务中价格错误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纠纷。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利益,确保交易的公平与正义,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商家而言,加强内部管理,避免价格错误的发生,是减少此类纠纷的关键。对于消费者来说,理性行使自己的权利,不恶意“薅羊毛”,也是维护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对于电商平台,加强监管,协助解决纠纷,保护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这一事件不仅是一个个案,更是一个关于电子商务中价格错误、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商家责任等问题的缩影。各方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共同努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来源:央广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个“分享”和“再看”的都是大大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