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尔兰B-总壳动物家族

总壳动物门包含了走珊瑚亚门和总壳亚门两大群类,它们和筑管动物门与假珊瑚门共同组成了统治悉尔兰表面最繁盛的动物“御三家”。
让我们深入观察这个令人惊奇的家族吧
起源
总壳动物的祖先是在6.3亿年前厄温斯纪同筑管动物、假珊瑚动物的共同祖先分开。厄温斯纪以悉尔兰古拉修文化中的海神厄温齐亚命名。在这个海神的时期,悉尔兰动物界发生了一场看似不起眼的分化,水母形的辐向动物和毯状的网体动物分开了。前者是筑管动物门所属的群类,而后者才是我们的主角所属的群类。
在厄纪中后期,强化了运动的辐向动物不再满足于只在水中过滤碎屑,而是将魔爪伸向了它们的网体远亲。有些辐向动物变成了的蠕虫形,开始啃食防御力几乎为零的毯状网体动物。硬扛是不行的,网体动物早期的策略是给自己铺上一层骨刺,然后是一整层骨板,再然后是骨板加毒刺。在这个时期,网体动物甚至还演化了自己的网状神经。有些网体动物的叠甲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终于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真珊瑚。而随着捕食者辐向动物的牙齿和消化系统越发强大,其他网体动物的对策也开始了改变。
厄纪动物的演化是飞速的。仅仅过去了不到3000万年,剩下的那些网体动物终于无法忍受辐向动物无尽的啃咬,从海床上起飞,成为了游泳动物。他们从骨板内露出口(肛),作为游泳的推进;为了游泳,他们还强化了神经系统,他们的神经系统此时能随自身游动方向改变,而整体将神经网进行拉扯,形成暂时的“头部”。捕食能力要强化,先前用来防御的刺丝此时已经变成了报复的武器,有些游泳网体动物已经能够用刺丝捕食辐向动物了。在始生纪的物种大爆发前夕,这两大家族终于能够相互抗衡了。
分化
始生纪生命大爆发后,走珊瑚亚门和总壳亚门分开了。这两个群类一个走向了联合,一个则是一直以单体存在。
总壳动物一开始就确定了头部的位置,它们将头部神经网聚集在了口的附近。原始的总壳动物形态有点类似腕足动物,用一根肉茎把自己缠绕在植物上,甚至是直接进行游泳。进行游泳的后代壳虾分化为了两支,一支是壳鲗,一支是壳鱼。壳鲗的肉茎演化为了背鳍而壳鱼演化成了身体。也有些壳虾的后代选择去海底过安闲的生活,它们将身体的甲片大大强化,变成了两片贝壳,于是就有了壳蛤纲。
走珊瑚中,不同群类神经搭线方式都不太一样。走珊瑚从一开始就将两个个体连接在了一起,一个负责移动和繁殖,另一个负责进食和消化。走珊瑚分为结水母下门和走珊瑚下门。结水母退化了骨板,只有一个消化体,而繁殖个体则不断叠加。结水母将神经集中到了第一个繁殖个体和口上。另一支走珊瑚共生了光合藻类,这就是更传统一些的走珊瑚了。它们有一个主个体,一大堆排列在身体旁边的、演化成腿的消化个体,以及折叠在身体下方甚至是体内的繁殖个体。主个体是一个极端特化的消化体,而它们的神经系统则是集中在主个体的前部。
繁殖
总壳动物可以说是不分性别。它们的繁殖是自身分裂出的微小克隆体的融合。以头兽为例,它们虽是胎生的,虽然它们除了克隆体是在体内结合发育之外,与其他种类的总壳亚门动物繁殖过程也是大同小异。其中,图中第一阶段就是克隆体的融合。走珊瑚亚门也是这样子,利用繁殖个体的融合来繁殖。
召唤一下大佬们@发癫Nemo @五十桨の战舰 @ 寻珠 @撅世咩甘龙 @骨鸽叽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走珊瑚下门吧
这是走珊瑚的大体结构。黑色的边框用来划分不同的个体。绿色的是光合囊,共生着光合藻类,由主个体的消化盲腔改造而来,呼吸孔从中穿过。而且,光合囊上藻类的感光体也被走珊瑚利用,,它们的感光体整个连成一片,铺在了背部,使他们的背部有了视觉能力。
走珊瑚的足端有口,吞下的食物可以,聚集在共享的消化腔里。消化腔与营养体连接,可以在实物和光照都不充足的时候吸收其中的营养作为储备。
走珊瑚的神经系统在主个体的最前端集中成了一个神经网,这就是走珊瑚的大脑。但它们每个消化个体与主个体的连接处还有个神经结,但这个神经节并不控制运动,而是控制消化。
走珊瑚的繁殖个体排列在他们的腹侧,当繁殖期到来时,走珊瑚就会释放长出腿的繁殖个体。繁殖个体会利用顶端激素的感应,寻找其他准备要融合的繁殖个体。繁殖个体内有一大部分都是营养体,用来供养他们行走的能量。这是因为最初的繁殖个体没有嘴,无法从外界获取营养。
夕阳下草原上的走珊瑚
折顶走珊瑚,顶走珊瑚目,陆走珊瑚纲
达洲北部的草原上,一头折顶走珊瑚已经从白天的走动状态转为了夜晚的静止状态,两只六足雀停在它背上小息,远方的象触兽在孤独的走着。
在夜晚,走珊瑚会啃食脚下的任何有机物,以供养它们体内的共生藻类。据悉尔兰人的生物资料,陆走珊瑚纲一共约有1286种,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种类都是蚁珊瑚目物种。而像折顶走珊瑚这样可以长到20m长的陆地巨兽的陆地走珊瑚物种,则仅有32种。
搬运一下蚁珊瑚
你让我说哪种走珊瑚最特别,那我一定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蚁珊瑚。它们是真社会性的陆的走珊瑚。蚁珊瑚是悉尔兰十分常见的一类动物,他们的常见程度就像蚂蚁一样。我们时常能在悉尔兰的土地上看见小巧的蚁珊瑚四处奔走收集食物,收集到食物之后,蚁珊瑚们就会爬进一颗怪异的“树桩”中,然后再爬出。然而,这些蚁珊瑚并不是在为自己收集食物,而是在为这棵“树桩”。当我们深入解刨树桩,我们会发现它的内部并没有传统真社会性动物中的“后”。那忙碌的蚁珊瑚究竟是为谁所控制呢?答案正是这棵树桩。这颗扭曲的树桩状的生物正是蚁珊瑚后,以及它们的巢穴。蚁珊瑚后是混合营养型生物,上半部分共生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地下的部分则会不断生长,并产生大量空腔和隧道供蚁珊瑚独立活动的个体在其中穿梭,蚁珊瑚们获得的食物将会堆放在蚁后的消化腔内。
①蚁珊瑚后,会不断克隆出工、兵、探以及新的蚁后,运用激素来控制整个蚁群
②工珊瑚,数量最庞大的一种分化型,负责收集食物,以及清理蚁后的身体
③兵珊瑚,负责守卫,用两只强壮的前肢来赶走侵略者,有些种类的蚁珊瑚兵还带毒,也有些种类的兵屁股上会长一个圆盾,会在夜晚进行堵门
④探珊瑚,只有部分种类的蚁珊瑚存在这种形态。将腿部关节处特化为眼睛,拥有发达的视觉,能进行侦查。强壮的前肢还可以用来击杀更大的猎物。
⑤繁殖个体,它们在“后腔”被集体克隆出来,会主动行走,寻找另一个繁殖个体,之后相互连接融合,在原地形成一个新的蚁珊瑚后
草原席卷者
陆走珊瑚纲,皱走珊瑚目,灵伞珊瑚
达洲更南端南温带草原的走珊瑚,它们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的代表物种。灵伞珊瑚直径50m,在走珊瑚中体型算是数一数二的。它们也是悉尔兰最大的食草动物之一,白天他们会边走边啃食自己脚下的草地,然后将其放到自己中心的胃部中去发酵消化,同时,顶部的伞盖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巨大的体型就意味着需要很多的食物,这也就是为什么达洲草原上没有其他大型食草动物。达洲草原上的草本植物为了避免被炫完,于是演化出了癫狂的繁殖能力——在一个季节内就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然后释放大量种子,以此来对抗如此恐怖的食草动物。不过灵伞珊瑚对草原的扩散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草被吃掉消化时,它们的种子却不会被消化,他们会伴随着珊瑚的移动被带到更远的地方。
走珊瑚下门另一个纲是角鼎纲。它们独立从一类基干的海洋走珊瑚演化而来。这个群类最独特的特点就是它们和头兽远亲一样有三条腿,而且,他们也是最特化的走珊瑚,角鼎的后方两条腿都失去了进食的能力转而变成了完全的腿。
角鼎也保留了光合作用的能力,有些角鼎比如树鼎类白天会变成固定在那里的“树”进行光合作用,而夜晚则会萎缩背部像植物的光合部位离开那里自由活动变成动物。
角鼎的多样性很丰富,从中型的陆生动物到渺小的飞虫,再到植物,它们都占据了。顺便一提,悉尔兰占据陆地节肢动物这个位置的物种御三家每家都有,分别就是:筑管动物的外椎纲,假珊瑚的飞鱼纲和总壳动物的角鼎纲。
羽叶树鼎
角鼎纲,树鼎目,无茎科,羽叶形属
羽叶树鼎生活在密安锐加洲漂浮城市之下的热带雨林中。它们体长2.5m。树鼎是夜行性动物,他们白天呆在自己的大坑中,伸展叶子进行光合作用,而夜晚则是他们的觅食时刻。羽叶树鼎是杂食性动物,以植物和小型筑管爬虫为食。他们头顶的光滑顶相当于他们的眼睛,视力很好,能看见可见光外的红外线等,帮助他们在夜晚活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