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竞赛,寒门再难出贵子:二本学生,站在人生的节点上


文▎钱进来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在《南方周末》中曾经有过一篇这样关于二本学生的报道。
女孩名叫李妍,是某所二本大学的19届毕业生,面对着《南方周末》的记者,她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她家是粤东农村人,在那里全村人依靠种茶采茶为生。
作为农村人,李妍的妈妈却非常重视李妍的教育,全力供李妍读书。
那个时候李妍妈妈经常做一些手工品卖钱,她经常会一边做手工一边陪着李妍读书。
好在李妍也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李妍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
就这样李妍以“学霸”的身份度过了整个小学阶段。

读完小学,李妍为了能上更好的中学,便从家乡的小镇来到了潮州市,参加那里的中学选拔考试。
因为一直都是镇上小学的学霸,李妍原本对这次考试充满了十足的信心,可等到她看到试卷的那一刻却慌了神。
英语试卷满分30分,上面密密麻麻的英文,她全然看不懂。
语文试卷上也有很多都是课外知识,作文更是根本无从下笔。
李妍回想起了自己的小学,担任英语老师的大学生调走,上小学时除了教辅资料根本没有其他课外书。
结果不出所料,她没有考上。
后来,她去了一所非重点中学,在那里她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

高考结束,李妍考入了一所二本财经类院校。
在那个时候,她仍旧是他们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回望自己的高中生涯,李妍并非没有努力,而是在那样一个学校里,考上本科已经是极为不错的成绩了。
李妍的妈妈也并非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她的努力也仅仅局限于给孩子上学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让孩子在上学的时候能吃饱饭穿够衣服,如何教育孩子她却一筹莫展。
李妍和她的妈妈都非常努力,但是家庭之间的差距,却是个人的努力难以弥补的。
而李妍的故事背后,是一个广大的群体——寒门里走出的二本学子。

教育的竞赛
在今年高考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则新闻。
在上海某个高考的考场,两位年过八旬的爷爷和奶奶送自己孙女来到了考场,孙女进入考场之后,他们则是在外面焦急地等待。
而后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讲述了自己孙女的备考经历:
每天刷题到凌晨,以至于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只有短短4、5个小时,随后更让人震惊的是,在他们孙女上高中期间,单单是补课的费用就花费了100万。
在这个新闻中,我看到了两个关键词:努力和资源。
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他们和农村的孩子同样努力,但与农村的孩子不同,他们背后还有着大量的资源堆砌。
正因如此,他们考上名校的概率更高。

我们目前教育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竞争,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学生可以进入名校,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只有进入二本院校。
大学是通往社会的跳板,亦是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个社会中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学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本院校的学子和名校生之间今后人生的差距,由此展开。
在大学里,二本的学生正站在人生的节点上,过了这个节点后,他们今后将要面对的是差异化的人生。

逆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吗?
在今年还有另一则新闻,也同样震撼了我,那就是叶露鹏和洪玲娟夫妇,一对从二本院校里走出来的情侣。
他们二人相认相知于浙江万里学院,一个浙江省的二本大学。
两人认识后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并约定一起考研,在二人共同努力下,他们成为了该校校史上为数不多的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学生,开始了五年硕博连读的生涯。
获得浙江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二人又共赴世界名校——耶鲁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
如今二人学成归国,带着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在科研领域辛勤耕耘。
归国后他们再次回到自己的母校,二人曾经认识的地方,给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着自己的经验:
“用心想做一件事,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

略略寄语
我想对于身处人生节点的二本学子来说,他们的故事是最好的勉励。
在教育差异化的大背景之下,个人逆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虽然改变不了过去,但未来仍旧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慢慢来,别丧,更别摆烂,从二本里毕业仅仅只是人生的开始。
话题讨论:
考上二本的你,有什么规划吗?
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分享讨论或吐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