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一个古典时代的中式国家制度呢?

  起因是想设定一个古典时代的王国,其文化和传统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先秦中国,而并非秦朝、亚述、波斯式的专制帝国,于是自己找资料,找到了一本李峰的《西周的政体》,因为这时期的史料空缺很大,于是就有了发挥和脑补的空间,摘自己想要的东西抄下来就ok了。
  下面是个人目前的设定,欢迎讨论。
  首先,周朝是由来自西方的夏人建立的封建帝国,以周王国为中心,下辖众多拥有高度自治权的诸侯国、自由市,按照封建契约的义务进行统治。
  周朝是一个二元的殖民帝国,其国土包括本土的夏地和东方的夷地。
  在征服了夷人的旧帝国殷朝后,周朝依照夏地、夷地的不同文化与传统,进行二元制的统治方式。
  在夏地,领地类型有“邦、采、卫”,是三种,统称为畿内诸侯。
  1,邦,是直辖于王室的封臣,在夏地分封的诸侯领称为邦,其统治者为贵族。邦的首领称呼为“伯”,又叫【邦伯】,周王通过将土地分封给邦伯们来实行治理,主要位于王畿内。
  2,采,得到王室特权的重要商贸城市,其统治机构为【国人大会】,而并非由贵族统治。一般是位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商业城市。
  3,卫,王室在重要战略要地修建的军事要塞,主要是军事作用,其统治者为【卫臣】,不世袭,由周王直接任命。
  由于王室在夏地有占据优势的王室直辖领,所以对于邦的控制力是相对较强的,然而,这也导致了邦的实力远不如夷地的诸侯国,随着王室的衰弱,实力有限的西方诸侯是无法与东方诸侯抗衡的。
——————————————————
  在新征服的广阔的夷地上,周朝只能通过少数的夏人来统治多数的夷人,在夷地上分封一系列的诸侯国,以诸侯国为中心逐渐地对外殖民扩展。
  在夷地,其领地类型有“国、甸、堡”三种,统称为“畿外诸侯”。
  1,国,在夷地分封的诸侯领统称为国,其统治者为贵族。国的首领称呼为“侯”,又叫“NX侯”(N为诸侯国名,X为谥号)。周王将大片的无法直辖的东方夷地分封给贵族们,让他们建立拥有高度自治权的诸侯国,以统治多数的夷人,实行殖民政策。
  2,甸,得到诸侯授予特权的重要商贸城市,其统治机构为【国人大会】,而并非由贵族统治。一般是位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商业城市。其地位类似于采,在王室衰弱后,经济发达但军事力量薄弱的采领地很快被邦国们争相吞并,为了有效治理,邦伯、诸侯们依然给予其商业特权,交由国人大会统治,是王室衰弱后出现的新领地类型。
  3,堡,在灭亡夷人帝国——殷朝后,为了平息此起彼伏、不甘屈服的夷人,周朝的东方诸侯们也效仿周王在夏地设立的卫领地,在重要的战略要地修建军事要塞,任命男爵为堡的军事长官,不世袭。
  
  周朝作为夏-夷二元殖民帝国,实行在夏地、夷地不同的分封政策,很明显授予了夷地诸侯更多的自治权,一方面是鞭长莫及、山高国王远的地理阻隔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让诸侯们有便宜行事、及时平息叛乱的能力。
  下面开始介绍周朝的制度。
  周朝的中央政府分为王廷、朝廷、国人大会。
  王廷是隶属于周王室的私人仆从和下属,直辖于周王,对王室负责。有内臣、虎臣、师臣。
  1,内臣,直属于周王的国王仆从,负责王宫的生活起居,其作用类似于唐、明的太监,但内臣并不是yan人。
  2,虎臣,王宫的守卫长官,掌管保护王室的王宫卫队,是周王可以直接调动的两支武装力量之一,王宫卫队的数量在50人左右。
  3,师臣,首都的守卫长官,掌管保护首都的京城卫队。由于周朝实行双首都制度,所以有左师臣、右师臣,前者掌管镐京的京城卫队,后者掌管洛邑的京城卫队。京城卫队人数在100左右,也是周王可以直接调动的武装力量之一。
——————————————————————
  朝廷是周朝的政府行政机构,不同于王廷只需要对周王负责,朝廷是国家公有机构,向国家负责,这意味着如果朝廷认为周王损害了周朝的国家利益,有可能会与周王发生冲突。
  朝廷的正式机构为【卿事寮】,是日常处理国家事务的机构,按照职能,设立有掌管行政的太宰、掌管军事的太师、掌管礼仪的太祝、掌管文书的太史,此外还有其他的下属官员。
  为了保证夏人对夷人的优势地位,卿事寮中还设立了【委员会】,是由七位地位尊贵、实力强大的畿内诸侯担任委员,他们在卿事寮中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为了有效处理周朝的王室直辖领的事务,太宰、太师、太祝、太史都有自己的下属官员。
  1,太宰,作为处理行政、经济、民事事务的长官,其下属包括三有司,分别是司土、司工、司马、司寇,司土掌管农业、土地等相关事务,司工掌管建筑、工事等相关事务,司马掌管牧业、战马等相关事务,司寇掌管司法、抓捕等相关事务。
  2,太师,作为军事长官,负责战时指挥作战、平时训练民兵。此时周朝并无大规模的常备军,其主要依靠的武装力量——宗周六师、成周八师,事实上是由宗周六乡、成周八乡征召组成的作战部队。
  3,太祝,作为祭祀、礼仪长官,负责协助周王举办祭祀、射箭、宴飨等礼仪事务。
  4,太史,作为文书工作的长官,负责记录日常的文书和历史记录事务,其下属为内史尹。
  最后是国人大会,在颁布国家政策时,国王的命令必须得到卿事寮的同意,之后应向国人大会宣讲,而国人大会拥有咨询、建议的权力。
  国人大会的成员来自各王室直辖领国人代表、各邦伯贵族代表、各采领商人代表、各卫领士兵代表,在涉及夷地事务时,还包括夷地诸侯代表。
我的楼呢?我的楼呢?我的楼呢?
!!!!!
直接飞到15楼了是吧??!一层都看不到
只能看到前半段,大概简单回复一下。
“委员会”不是我脑补出来的,是《西周的政体》这本书里面提出来的啊,就是一个忠央郑-fu的高级官员议事的机构,而“卿事寮”可以理解为处理事务的会议。
国人大会参考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公民大会、市民大会、平民大会等,就是一个有公民权的公民集会的机构,重大决策需向这些公民解释。
当然了,奴隶是没有资格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代议制机构。
关于“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的回复,因为涉及到时间跨度,所以这里主要设定的是关于周朝征服东夷的早期制度设计,觉得比较有趣和多元,加上看书的一些思考,就先做个框架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