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沟通的四个反馈NO.236



馆子236道菜
近期大脑从3倍速降速到了0.5倍速,反映及其的迟钝,正在慢慢找回原来的工作效率,经历了这一段时间的“停滞”,“坠落”再调整,缓慢地找回了自己的节奏,有人说,竟然还能日更公众号,你的工作一定很闲吧。
首先我想说,已经习惯了高速运转的我,工作强度和饱和度并不低,加班也是常态,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其次,除了工作我只有“缓慢地成长”这一件事而已(我老无趣了是不是);最后就是一些工具的助力下,我写文和排版都超级快,快到超乎你的想象哈哈哈哈哈哈。
这里,也是我记录工作生活学习的一方小天地,感谢鼓励我,支持我,并来看我的文字,我们会一起种下种子,慢慢等待它发芽,长大,生长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生命。
再来介绍一下九点馆子吧:这里是张鲸鱼自2018年开始运营的线上社群,每个周五晚上9点开馆,至今已经200+次话题,12+场训练营,20+场线下分享。
今天继续来聊聊沟通这件事吧,今日文稿摘自萌芽训练营第12期第3场沙龙的一部分。与你分享,期待你的反馈。
01.
沟通本身就是结果
第一个就是不预设沟通的结果。
为什么,在咨询室外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经历无效沟通,而在咨询室内,沟通就容易的多。
专业的咨询师在跟你建立链接的时候,虽然会确定咨询目标,但一般不会预设跟你沟通的结果,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倾听本身也是很重要的沟通。
因为现在大家的生活节奏都非常快,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有人坐下来,专注的、投入的、无条件的倾听我们的话语。
同时,专业的咨询师,他没有抱着“我要说服你、改变你的心态”,去跟你沟通,所以你们的沟通是非常顺畅的。
所以回归到现实中,我们的沟通方式里,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比如,当我们与身边的人链接的时候,不去预设他们一定能理解,也不用去预设与他们的沟通一定是有用的,把沟通本身作为结果,能说上话就很好啦,能链接上就很好啦!
02.
共情是一种能力
第二个就是感同身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
很多人在这个方面自带天赋,比如有些朋友可以非常精准的感受到别人的感受。
这是个优点,但也会在某些方面会困扰我们。
它可以帮助我们像雷达一样感受到旁边的这人的情绪,同时这个情绪也可能会干扰到我们自己。
那我们怎么样把它用起来呢?
这里有一个词,叫“恰到好处”。
也就是恰到好处的去共情。
所以这里就需要我们在“关系”中修炼自己,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我们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恰恰就是修炼我们“共情”能力最佳的场所。在“自我边界”、“感同身受”、以及“体察共情”中不断修炼自己。
那共情能力比较弱,或者说比较钝感的小伙伴,怎么去修炼你的共情能力呢?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去看电影。去看情绪起伏比较大的电影,激发你内在的那种共情的感受。
我们知道,打开感受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能会有受伤害、边界被侵犯的感觉。
共情有天赋的人,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有这个天赋,它不是超能力,而是我们与这个世界链接的一种感受度。
03.
开放式结局
第三个就是给沟通留下开放式的结局。
这个适用于各种场景,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中的关系,这句话都适用。
关系是在变化的、关系中的人也是在变化的,有时候我们会忽视这两个重要的变量。
或许可以试试在沟通的结尾留下开放式的结局。
就像一部电影到了尾声,结局没有那么明确,留给了我们很多空间和时间。
当你给越来越多的沟通画上了句号,你可能就关上了很多链接的可能性。
东野圭吾的小说《信》提到过人跟社会的相容性。
我们跟这个社会的相容性就需要我们给很多的沟通,留下开放式的可能。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和越来越多的人链接,一是时间精力不允许,二是我们也要接受当下我们有属于自己的“黑名单”,就是绝对不可能交往的人,比如有人讨厌“渣男”,有人讨厌“绿茶”,有人讨厌“表里不一”的小人,也有人会把性骚扰自己的人直接拉入黑名单。
给所有的沟通留下开放式的结局是指我们可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很多的人和事,前提是你不要拧着自己的价值观。
04.
面对面
第四个要反馈的点就是:最佳的沟通渠道依然是面对面。
参加线下活动,和在家抱着手机听网课是两种体验。
面对面是最佳的沟通,其次是视频,最最差是语音和文字。
但现实中有很多局限,比如异地恋的小伙伴,手写信也是一个很好的沟通的方式,因为它真的很真诚。
沟通的载体不仅仅是文字的信息,还有表情、肢体动作,甚至座位的位置,都是沟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愿我们都能言辞达意,和重要的人说出最想说的那些话,也有勇气和最讨厌的人,说出最想说的那些话。

-end-
记录是为了和这个世界相处、和解、告别

Hi! 我是张鲸鱼
一个爱记仇的天蝎座
一个乱七八糟的生活整理师
心理爱好者、学习者、分享者
八段锦狂魔
很忙很自律的工作狂人
谢谢你来看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