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世界级的神话史诗?答案是:有


希腊有《荷马史诗》,印度有《摩诃婆罗多》,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神话史诗?答案是:有。

重试
英雄神话史诗,是描述上古时代一些规模较大、对社会发展具有转折意义的战争过程,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文字记载,多数是依靠说唱形式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这就称为史诗。
在这些史诗中,战争经常与神话结合在一起,像是荷马史诗里的《伊利亚特》,它主要是叙述3200多年前的特洛伊之战,这一场希腊城邦史上非常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它的起源、发生过程,及它后续的一些事件。史实又与神话交融,希腊神祇全程参与这场战争,各自站队帮助双方打仗。

因为特洛伊战争,希腊开始衰落,特洛伊城被毁,被毁灭的特洛伊城的后人,逃出去建立了罗马城,最后罗马统一了整个希腊,进入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时代。所以特洛伊战争是一个由希腊城邦制向罗马帝国统治的转折性事件。这段历史,是用神话史诗的形式来记载流传的。
重试
在印度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战争,也同样是用史诗的形式记载的,它是《摩柯摩罗多》。因为王权纷争引起来的战争,摩诃婆罗多的战争形态,当时的人文状况,神界状况,还有此前此后追溯到更远的印度的宗教、哲学、历史,都做了百科全书式的呈现,有非常重要的史学史料价值。
这是所说的上古的神话史诗,它的史诗性质是历史与神话相结合,是当时与更早历史的延续形态,保留了上古人神交融充满神幻色彩的战争场面,它描述的状况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是有它的历史真实性。
那么在我们中国,有没有这样全景式的神话史诗?难道中国的神话历史部分真的是遗失?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自己的神话历史。它在哪里保存?是在《封神演义》里,保存着我们中国上古的神话历史,也是人与神相结合的历史形态。
重试
《封神演义》描述的是3000年前商周争王权的战争史,是以神话的形态体现。昆仑山道场上的神仙分别辅助周王朝和商王朝,最后完成商周替代,周王朝建立,记述的是这样一个历史事件。
整个战争过程描述得非常详细,不亚于希腊的史诗还是印度的史诗,它的许多情节具有史实性,你像是战争的起因,纣王昏庸引起诸侯不满,西岐怎么起来与之争霸;周王朝起兵伐商的路线,所攻克的城池关隘,每场重要战役经过,两方出阵的战术布阵战将装备法宝等等,都有详细的描述。乃至最后牧野之战后,西岐军如何攻入商都朝歌;周朝统一天下如何分封诸侯,详细列具了一个分封明细,哪块土地分封给了哪位诸侯,这位诸侯的祖先世系是谁,都有详细的记载,具有非常完整的史料价值。
关于商周战争,关于最后的分封,在正史史料里并没有这么完全的记录,一个例证是如果有正史史料佐证,当时分封诸侯时商朝后裔分封到了朝鲜,那么朝鲜是中国的诸侯国、是中国一部分就是史实,但是后来史界无人提出。
重试
《封神演义》的素材从何而来?可能性有两种,一个是来自现在遗失的史料,再一个是来自神授。
《封神演义》这部书是谁写的?它的编纂者是明朝的陈仲琳,不像是我们四大名著都注明作者是谁,而只说《封神演义》是由陈仲琳编纂的,就是陈仲琳在掌握大量材料的情况下编纂而成。他用的这些史料,现在多数都遗失,或不能外传,可能有很多神授的成分在里面。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也是神人在编著流传。你像荷马,本身他是神的后裔,并不是战争的参与者,《荷马史诗》的一些战争场景和细节能描述得如此详细,过程叙述如此完整,如此长的史诗能记忆唱诵下来,是因为有神在辅助,这点荷马史诗里都有自说。摩诃婆罗多的战斗史,也是许多年后才完成编著,据说编著《摩诃婆罗多》的,是一位修行的仙人,与上古的记忆沟通,所以能把事件描述得非常详细。
重试
有神来传授的史诗,最明显的一个事件就是藏族巨大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比《摩诃婆罗多》的篇幅还要长。但在藏族历史上,藏族没有文字,没有书面记载,这么一部巨型史诗完全依靠口耳相传,唱诵人先被神选定做传唱人,经过训练,就能把这部巨型史诗一字不差唱诵下来。现在出了一部《格萨尔王传》的出版物,有460本之多。传说观世音菩萨转世成格萨尔王,统一了当时西藏的各个山林散居部落,基本实现了藏区的统一,《格萨尔王传》就是歌颂观世音菩萨的神能,所以被神加持。
重试
我们中国的《封神演义》,它记录的内容非常复杂,不光描述商周争霸战争,而是事实关联到了上古昆仑山道场的神仙体系,神的谱系以及神界当时的状况。

昆仑山神仙道场也在不断发展变迁,到3000年前,昆仑山的道教体系分成两派,一是阐教,一是截教。阐教由元始天尊主持,主要是人类修道而成的人神体系;截教是以通天教主又叫文美真人就是灵宝天尊主持,是非人类的灵命修道成仙的一派。禅教截教的两派之争,折射到当时商周王权之争,神的体系的分化,要求借助人类的政权更替,重新进行神权分配,就是要重新封神。
商周替代战争,是人类世俗的王权之争,昆仑山神仙道场内部发展演化到当时,也要重新分配神权,所以昆仑山的神仙,分成两派分别支持周王朝和商王朝来参加战争,所以商周王权之战就演变成了神仙体系神权之战与世俗王权之战这样一种交融混战状态。
因为当时的神权和王权,神仙世界和人的世界不分离。周文王是王公贵族,又是易学的集大成者,演卦出神入化;商王朝的王公大臣们很多在山林修道后出世为官掌权,像闻太师、申公豹,当时的社会形态是如此的人神交融形态。
他们不论是兵器兵法,武艺神通都从仙道之术中来,用神通来打仗作战,这是当时社会形态的一个真实状况。
西岐一些主要的人物,也是直接从昆仑山上派出,像哪吒是灵珠子转世,天生是战神,他出生就是要为商周开战做先锋,要作西岐的先锋官,先派哪吒出世,为商周之战做准备,是这样的安排。
重试
昆仑山弟子姜子牙,提前在商周争霸前三四十年就从昆仑山下山,准备辅佐周王朝,并且来主持这场神仙世界和人世共同的战争,最后借助姜子牙分封诸侯和分封神仙。

在此以后,神界开始在天盘上建立天庭,昆仑山上的神权中心就离开了昆仑山,而进入了天庭世界。
神界在天庭上管育人间的事物,而把地上世界交由凡人管理,这是从周朝初建开始。姜子牙封神以后,人神基本完成分离,由人神杂处进入了人神各自治理,至此才实现比较完全的绝地天通。又因为代表动植物和整个自然仙灵世界的截教战败,通天教主被封印,动物界也逐渐让位给人界。《封神演义》记录了这样的一个重大的人神世界变迁。
商周朝替后,姜子牙分封诸侯,每一块地分封于谁,他属于哪一种姓他的世系是怎样的,在《封神演义》里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在我们的正史里边没有这么完整的记载,可能因为史料少。焚书坑儒后留存的史料确实非常少了。
《封神演义》记述姜子牙诸侯分封非常详细,而封神谱也列得非常详细,这些都是神道的史实和人世的史实,单凭这一点《封神演义》就不容忽视,非常具有史料价值。
因为中国的正史,用了一种非常匪夷所思的言简意赅和文过饰非的春秋笔法来记录历史,很多东西都语焉不详。尤其是民间历史,尤其是总体概貌记录,我们从正统史书里都看不到。
但是从《封神演义》里你能看到当时商朝的社会政制是什么样的,它是松散的诸侯管理,只是形式的诸侯广治,到了周朝以后分封的诸侯,定期朝贡朝觐,进入了比较严谨的贵族统治时期。
重试
中国还有没有其他像《封神演义》这样的史诗?我仍然说:有。还不止一部。
当然我们说的史诗,你从史料里看不到,正史也不认可它的史诗性质。
中国民间的史诗非常多,再往后就不主要是神话性质而具有英雄人物传记或者是战争史性质的,这种非常的多。
在民间流传的一些民间口头文学,你像是话本故事说唱评书,其中史诗性质的作品非常多。
例如《三国演义》,被从众多的演绎体小说里挑选出来而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记录的是从东汉末期分裂到三国鼎立状态建立这个过程,它是一个朝代更迭的历史,它的人本性倾向性都比较强,把刘备一方作为正统提炼出桃园三结义的忠义形象,三分艺术七分史实,就是一段战争历史的史诗性描述。
从唐宋开始出现一种文学样式,就是传奇话本小说。何为话本?就是说唱艺人用的底稿。
从宋元话本开始形成的隋唐演义、杨家将、呼家将、薛礼征东、薛家将,还有明朝朱元璋演义等等这些章回体历史小说,都是记录一段战争史和英雄人物史,都在民间口头文学里流传下来,这都是史诗性质。
如此看来,中国的史诗是非常多的。
重试
其实归根到底,史诗本来就应该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是依靠民间的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历史。世界上任何史诗都是这样,包括蜚声世界的《荷马史诗》和《摩柯婆罗多》等等。
而我们中国的史诗为什么没有《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那么有名?这些史诗都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性质,而我们中国的史诗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地位?
这与我们国内对这些史诗性质留存的态度有关系,我们只是把《封神演义》当做一部神怪小说,没有看到它的历史价值,没认可它的史学地位,它的文学地位又因为神魔内容而被大打折扣。
而像《隋唐演义》、《杨家将》、《宋史演义》、《明史演义》,只是把它作为民间话本小说,口头文学,是民间文艺的一种,没有把它作为文化流传提到足够的高度,而在民间任其自生自灭,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所以中国不是没有自己的民族史诗,不是没有我们的史诗传承,而是没有足够的重视。我们总是把史官所作的历史,作为我们全部的历史来看待,不容撼动,而把这些民间流传的历史归于口头文学,小说性质,放到文艺类别里的杂文学类。没有把它推崇到足够的高度,没有放在一个足够重要的地位上。
所以我们中国的史诗文化,就不够被重视,似乎不够发达,世界上对我们中国说唱史诗就了解得非常少,这是我们内部原因造成的。
重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