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周山,应该是一个与“周山”相比较而存在的名称。周山的形状是什么?是周形的,是旋转而成的圆锥形的山。不周山这个名称,应该是与相邻的昆仑山相比较的,昆仑山是圆锥形的中央山,非常地端正,非常雄伟庄严。而相邻有不周山,《山海经》记载,在昆仑山西北370里有不周山,它的形状不是规则的圆锥形的,而是高耸挺拔的柱形,当然它有参差,这是不周山。
传说登上不周山可以上天与仙人相见,就是可以进入大气层。大气对流层物质比较浓密,雨云水汽主要是在对流层。向上进入相对平稳的平流层,这里晴空万里没有云彩,现在的飞机一般在平流层飞行。第1层天,说的是对流层的云雨天,从这里可以通到更高层的平流层天上去,这里可以称为第2层天。平流层会有仙人,因为这里生存环境良好。他们可以是从地上登天而来的人或动物,在此居住修行,或者还有一些其他的文明形态存在,像是外太空的飞船,在平流层停留的可能性也很大。对流层的物质是最浓密的,但是厚度不大,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中高纬度,就像中国西北高原地带,大约只有10公里左右。所以说不周山是天柱,能通到天上去,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因为高山海拔要是超过1万米,就会通到对流层以上晴天丽日的平流层去,白云全部在脚下,这也是神话故事里经常演示的仙人居所,他们踩在白云之上,建立他们的仙山世界,或者是在天台上建起整个天庭世界。不周山是撑起天界四极的一根天柱,它也是地根,是地球大地的根,它和地心相通。
像这种从地心深处旋转而形成的山形,就是地根。如昆仑山,是从地心深处旋转而成,不周山也是。昆仑山是地球中央大陆的中心,是欧亚大陆中心的旋转力而成,它的形状十分周正,圆锥形或称三棱锥形,也就是俗称的金字塔型。和它相邻的不周山是相对昆仑山而言的,不周山峭拔高耸,是同样从地心深处旋转而成的山,是一个天柱山,它应该是昆仑山从地心深处分出的一个支脉。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后,不光是撞断了天柱不周山,而且撼动地根,引起整个大地晃动倾斜,火山大地震爆发。2
共工头触不周山,把不周山拦腰撞断以后,地根被动摇,造成了整个地球的摇晃,并且整个欧亚大陆发生了倾斜,亚洲所有大河改变了流向,都向东流入了大海。而在此以前,陆地上的河流,单说青藏高原以东的河流,不只是流向大海的。因为从洪水灭世后,到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前,大地上大概八分以上都是水,陆地只占一两分。水的面积很大,陆地上的内海还有湖泊沼泽非常多,一些河流会向内流入内海和湖泊,这是当时的情况。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欧亚大陆发生了倾斜,河流全部改变了流向,中国的河流都向东流入了海洋。陆地上的河流东流入海,内海湖泊也随着河流流入大海,由此加快了陆地的排洪进程,陆地的面积变大了,人类宜居的地方就多了,这是共工头触不周山事件的一个益处。3同时,还发生了一个改变:太阳、月亮、星星的运行都发生了变化。古书记载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前,太阳月亮在北方,抬头向北能看到,太阳、月亮、星星是全天出现在头顶上,而现在是太阳在我们中国地的南方,星星在周天。这个情况说明,共同头触不周山,不周山被撞断以后,对地球的影响不只是欧亚大陆发生了倾斜,而是整个地球都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巨大的撞击力压着地轴发生了偏转,南北两极的位置偏移,地球发生了翻转。
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前,太阳月亮都从北边升起,星星主要是在头顶上。并且是白天就一直是漫长白天,黑夜一直是漫长的黑夜。是漫长的白天和漫长的黑夜交相轮替。这是什么现象?当时应该是: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轨道,黄道和地球赤道,没有现在的黄赤夹角,地球是匍匐在黄道上,北极正对着太阳,这么围绕着太阳旋转的。黄赤夹角现在是22.5度,而在共工头触不周山发生以前,黄赤夹角应该为90度,就是说地球自转面和公转面是垂直的,北极总是对着太阳。从被撞以后,地球旋转轴发生了反转,从而带动它的轨道发生变化。地球发生了翻转,地球公转自转都发生了变化,在黄道上翻转偏移了运转角度,或者是翻转了几次以后变成现在的角度。所以现在地球的自转轴,应该是发生了变化后状的况。这会对中央山有影响,会形成新的大山。是地球的自转轴发生了变化,还是造成了翻转?都可能发生,可能是自转轴发生变化后也引起了地球翻转,地球的南北两极发生了变化。4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前,太阳原来总是从北方升起,很长时间一直都是白天,然后又是很长时间的黑夜,这是《淮南子》里的记载。当时,太阳应该是从北方升起,所以总是从北方看到太阳,这就是漫长的白天;然后交替成的漫长黑夜,应该是地球南北两极周期发生翻转造成的。这就说明,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前,黄道和赤道没有夹角。这是个什么情况?这说明地球是平着匍匐在黄道轨道上,围绕着太阳,一边做自转,一边公转。南极和北极是正对着太阳的,并且它们会周期性地发生翻转,看来这个时间不是特别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翻转过来。如此,地球上的人,北半球总是面对着太阳,全是白天;在地球翻转后,就翻转到南极去,而进入了黑夜。南北极的翻转,地球上会经常发生,是周期性的翻转。地球匍匐在黄道上围绕太阳公转时,南北两极反倒是周期性地对着太阳,所以南北两极,当时一点都不冷,应该是最热的地区。赤道区不是热的地方,赤道是中间地带,赤道南北也是周期性面对着太阳,会出现极光现象。所以你看,在四五千年以前,黄赤夹角应该是为0的,地球的赤道是与黄道相切的,而不是现在的相交成一个22.3度的夹角。这个事件,是因为共工头触不周山发生的。说明共工头触不周山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太阳是没有变的,只是地球状态发生了变化。5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前,漫长的黑夜期是个什么状态?地球本是朝向太阳的,在黄道上,是以北极对着太阳公转,所以北半球全是白天,而南半球是黑夜。但是南北极会周期性的翻转,南极会翻转到北极,南北两极调换,南极又对着太阳成了白天,而原来的北极又变成了黑夜,变成了南极!这是地球在四千多年前的运行方式,这个时候,人的时间观念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没有现在的黄赤交角,北极和南极不冷,是最热和最寒交替地区。北极因为是正对着太阳的地区,是热带,应该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区。而地球的南北两极定期翻转,这两个地区,极热和极寒交替出现。现在北半球的西伯利亚大平原,蕴藏着大量的煤,这不是几千年能形成的,估计这里曾有大量的森林,证明以前这里是很热的地区,而南极,以前也应该不是总这么寒冷。照这个思路,南北两极的寒冷,是地球在黄道上变成现在的倾斜状态,黄赤夹角出现以后的一个的状态。对中纬度的人说,可能会觉得变化不是很大。而对于如昆仑山高纬度地带,当时的气候可能是很适宜居住的,而赤道当时是中度的高度,没有极寒极热分别,这些地区,在共工头触不周山后,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听起来真的是匪夷所思!南北两极是交替的极冷极热地区,看似不适合人居住,温差太大,从对着太阳的极热变成极冷,大概很短的周期内就起变化。6
由此你知道,在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前,地球上的样貌状态,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而在共工头触不周山以后,形成了现在的天象气候,山川地理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运行全部都发生了变化。它造成了大陆震撼摇晃,地震,火山,陆沉,陆升这些状况,并且造成了日月星辰相对位移,江河湖泊倾泻流入海洋,造成地球面貌的很大改变。这个事件发生在区区四五千年以前,这是什么惊人的变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共工头触不周山是一个大事件,这个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详细的记载已经不可见,只有一些简短流传下来的记载。共工头触不周山,不止是遥远的神话传说,这是一个真实历史事件,是近代地球历史天翻地覆的大事件,日月星辰、山川地理、江河,地球上的人类都发生了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