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荣化工何以百年不衰:严格吃苦,奠定企业永续的根基



在江苏镇江、广东惠州均有投资设厂的台资企业李长荣集团,是一家屹立百年不衰的企业,而且是全球第一大热塑性橡胶的供应商。
在109年漫长历程中,李长荣集团是如何做到基业长青,又是如何因应时代的变迁与挑战?一起来了解李长荣化工的传承之道吧!

30年就要转型,没有管理的创新会是企业负担

李长荣集团总裁李谋伟
近日,李长荣化工透过“李长荣国际”与日本电解签订合作协议,为日本电解旗下的“电解美国”(DENKAI AMERICA INC)提供950万美元融资,同时李长荣集团旗下的“李长荣科技”也取得日本电解技术授权。
李长荣集团表示,此项合作,能使双方有更多弹性生产高端PCB铜箔的努力,预计用于中国大陆及台湾、全球的封装基板、5G、及驾驶辅助系统(ADAS)应用。
李长荣集团,成立于1915年,迄今有109年历史。最初以山林开垦为主要业务的李长荣,从木材业发迹,当到家族二代、创办人李昆枝之子李谋伟1990年解任总经理后,透过不断转型和创新,不仅发展出最完整的碳1-碳5的化学系列产品,并以成功并购扩大事业版图。今天的李长荣集团,有三大核心企业:李长荣化工、李长荣科技、环球塑胶;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共拥有15个生产基地、42条生产线,横跨化工、塑胶、橡胶、电子化学品、铜箔、太阳能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李长荣化工已是全球第一大热塑性橡胶的供应商,公司生产的电子级异丙醇(EIPA)是半导体制程中重要的晶圆洗剂;尤其是在7奈米以下的先进制程,目前全球仅有2家化学工厂能提供,李长荣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李长荣化工在全球细分化学行业之地位。
从木业起家,成立于1915年的李长荣,于公司创立50后从木材合板转向化工原料,再30年后又向铜箔、太阳能领域进取,这也是它能成为屹立百年不衰、基业长青的成功之道。
李长荣家族二代掌门人深知,企业要迈向永续,肯定要有灵活手段,才能因应时代及环境的变动及挑战,他说:“企业约30年就要转型”。
位于台北市八德路的李长荣集团总部
李长荣集团,其前身为1915年创立的李长荣木业公司,创始人是李长荣集团总裁李谋伟的父亲李昆枝。今天位于台北市八德路上的李长荣集团总部,以前是李长荣外销木合板的工厂。
李长荣成立50年后的1965年,李长荣化工创设,其后的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李长荣家族采取“合板+化学”两条腿并进之路,除了在基隆、屏东开办木业工厂,还先后在汐止开办甲醛及尿素甲醛树脂工厂,在新竹、高雄设立化学公司;1975年,李长荣化工的股票在台交所上市。
1982年,李长荣木业更名为李长荣实业,从1983年起,李长荣化工开始生产异丙醇等化学产品。
1997年,是李长荣大举进军大陆市场的关键一年,这一年,转投资的镇江李长荣化工、镇江李长荣石化仓储、位于镇江的李长荣科技成立。跨入新千禧年后,李长荣开始向海外拓展,于2003年收购Polimeri Europa S.P.A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Baytown的热可塑性橡胶工厂(TPE),此后,李长荣集团变为全球最大的热可塑性橡胶供应商。
2005年,转投资的位于广东惠州的李长荣塑胶成立,这一年,李长荣在惠州的热可塑性橡胶厂与中海壳牌石油化工签订了丁二烯、苯乙烯等单体原料供货协议。在此前后,镇江李长荣的甲醛、多聚甲醛产能不断扩大。
2006年,李长荣收购福聚,后来成立福聚太阳能,生产多晶矽。2018年,镇江李长荣综合石化工业有限公司更名为镇江李长荣高性能材料有限公司。
李谋伟
从一代创始人李昆枝,再到二代接班人李谋伟,李长荣从木业起家,后转入材料化学、铜箔、太阳能等领域,正如李长荣集团总裁李谋伟说的,要适应时代变迁及挑战,“约30年就要转型”,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李长荣是跨界转型的,企业永续长青,人才肯定是第一位,最关键的还是靠管理,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生于1957年的李谋伟,从11岁起就被父亲送到美国读书,直到1982年奉父命从美国返台加入李长荣,8年后接任总经理,成为家族二代接班人。带领企业转型并投入材料化学逾30年的李谋伟,一直将人才培育作为工作的第一顺位,他曾说:“人才孕育不仅关乎产业存续,更是台湾经济及永续发展的基石。”从2008年起,他透过李长荣教育基金会,以大学院校为起点,定期举办奖学金及青年教授研究辅助等计划。
2017年,李谋伟找来曾任德国巴斯夫(BASF)副总裁的刘文龙,出任李长荣总经理,自己开始退入幕后,并想攻读博士学位。发现自己有呼吸中止症的李谋伟,上网买一个止鼾器后,就开始研究降血糖的装置,燃起了他做一个科学家的梦。
众所周知,材料化学的研发,有时是一条漫漫之路,从投入到走入市场可能长达10余年甚至更久。
有一种具有阻燃功能的添加剂,由于对婴幼儿有不良影响,欧盟已经全面禁止,美国也逐步禁止;事实上,早于20年前,就有知名化工厂研发新型添加剂,但囿于当时法令未禁止,决定将专利授权他人。前不久,得到授权的李长荣斟酌时机成熟后,一举推向市场,很快就打入产业供应链。李谋伟对此表示:“研发需要管理,不能包山包海。”
李谋伟透露,李长荣这几年导入一种研发机制,当研发进入下一个阶段前,需经过审核和评估,“在10个到20个专案中,可能最后只有一个会进入市场”。他认为:“创新永远不是企业的负担,没有聚焦、管理,才是企业的负担。”
严格吃苦,奠定企业永续的根基

李谋伟
今年是李长荣化工被全球最大私募基金KKR并购并私有化的第六个年份;2018年9月10日,在李长荣化工临时股东会通过并购案,原大股东、总裁李谋伟发出一封长达2张A4纸的“李谋伟公开信”后,业内震惊了,不少人想不通,李谋伟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封信里,李谋伟除了向股东们及他的家族成员阐述全球最大私募基金KKR并购是用超五年来最高的股价,让大家能获利出场外,也表明其利用出售股权,弥补家族之前数十亿元新台币的投资亏损,也计划向银行偿还因投资太阳能及其他创新事业而借贷的数十亿元新台币。
当时,李谋伟在信中提到,李长荣集团经营已逾百年,自己1982年从美返台加入,到2017年8月卸任董事长,35年来心愿便是让李长荣化工成为世界级的化学公司。但他说,2014年7月31日高雄气爆事件,打乱了他原本的人生规划,与灾民和解后,他选择在气爆事件届满三年辞去董事长一职,实现多年来“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理念。
2018年5月11日,高雄地方法院对高雄气爆事件判决他及五位同仁4年有期徒刑,对李谋伟个人及李长荣化工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李谋伟时年63岁,已到退休之龄,他的第一个孙女也诞生了。李谋伟在信中说,万一刑责确定,金钱与名利于他又有何用?
2014年7月31日,高雄气爆事件
李谋伟可能想不到,在李长荣被全球私募基金KKR并购并私有化退市后,他的人生命运也于2020年4月迎来大逆转,此前担忧会陷入牢狱之灾,也化为烟消云散。
2014年7月31日,李长荣化工高雄厂的丙烯输送管道发生严重气爆事件,最后造成32人死亡、321人轻重伤的严重事故。事故情况大致是,当日晚间,高雄市的丙烯输送管线不耐21年锈浊导致破损,导致80多吨丙烯气体直接外泄箱涵中,并蔓延至高雄凯旋、一心、三多等路段,深夜遭不明热源点燃气爆,造成包括抢救的警察、消防、路过市民等32人死亡、321人轻重伤。
此后,高雄地方法院一审认定李长荣化工前董事长李谋伟及该公司、华运仓储等9人判决有罪,其中,李谋伟被判刑4年,但2020年4月二审中,法院改认定厂商无责任,并判决无罪。此后,检方上诉,至2021年9月,最高院认定驳回检方上诉,至此,这起重大气爆死伤悲剧的刑事官司已经确定。
二审认为,高雄气爆事件主因是公务员对公共工程品质把关不实所导致的,应该归罪于高雄市政府官员。李长荣化工先于1991年埋设4寸丙烯管线,之后再由高雄工务局下水道工程处发包,委托瑞成公司进行地下排水箱涵施工时,直接包覆丙烯管线。法院二审指出,当时工程监工邱炳文本应该先协调中油及相关业者迁改易燃易爆管线,却任由施工人员直接施工,另外,工程设计及验收不但没有亲自把关,最后竟然准予通过验收。
2021年9月,最高院三审认定,时任高雄市政府秘书长赵建乔、副工程师杨宗仁及监工邱炳文,因参与管线埋设及验收把关不实,将3人依过失致死罪判2年半至3年半定谳,须入狱。顺带提及,时任高雄市长是陈菊女士。
2020年4月,获悉高雄气爆案二审逆转获判无罪,李谋伟亲自发声明回应称,高雄气爆是个难以抹灭的悲剧,个人会尽一切的努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找出工安管理隐藏的漏洞并改善之,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客观而言,对于李谋伟个人而言,高雄气爆事件后,他能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的,但该事件对于李长荣化工而言,也造成了极大的重创,被私募基金KKR并购并私有化下市仅是影响之一。

李谋伟
KKR并购李长荣化工并私有化下市后,李谋伟应该私募基金之邀,与其家族入股Carlton上层控股公司,持股上限不超过45%,也得以维持对李长荣化工的永续经营参与权。
李谋伟在工作及经营上有一套哲学,即“严格吃苦,奠定成功基石”。在他11岁时,就被父亲、李长荣化工创始人李昆枝送到美国读书。这位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二代”,在美国当小留学生之初,在语言不通、凡事只能靠自己的环境下,从读中学时就开始打工,骑着脚踏车给人送报纸,还到电影院做清洁工。这种历练,也让他晓得唯有肯吃苦,才能有所成就。
由于对数学、化学感兴趣,李谋伟进入麻省理工主修化学,当时他决定不要家里金钱上的资助,大二时就得到帮教授改考卷打工赚钱,大三还获得校奖学金,后当上助教一直到大学毕业,四年内完成麻省理工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是在加州湾区的Chevron Research从事研发工作,一年就研发6个专利。虽然父亲让他回来接班,但他决定继续深造,攻读史丹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在史丹福大学读硕期间,他一边求学,一边帮助父亲料理公司在美国的事务。1982年,25岁的李谋伟在父亲一再要求下,从美国返台,加入李长荣化工,十年后的1992年,他开始接任CEO,并善于利用收购,将李长荣变为世界级的化学公司。
对于李长荣化工的成功,李谋伟说,个人有所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说:自己虽然认为念书时,是人生最累的时期,但最严格的老师,是自己的父亲李昆枝。唯有父亲的支持,才能让自己的冒险、创新得以落实,进而推动李长荣化工的转型升级。他说:我们每个人能有所成就,都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谦虚待人。

金龙献祥瑞,春满人间福满门。《一波说》恭祝您新春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新春佳节期间,2月10日-17日暂停更新,2月18日起正常发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