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即将开启,出游相关话题热度持续升温。近年来火热的“新中式”旅行将西安、杭州、洛阳、苏州、成都等历史文化名城热度推高,参观历史博物馆、体验非遗文化与汉服妆造等成为“新中式”旅行的热门方式。据同程旅行统计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各地历史博物馆的2至4小时精讲小团和研学团咨询热度同比上涨超过2倍。
图为新华网“博物中国”计划启动及新华网“博物馆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现场。新华网发
随着文旅消费“旺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打卡博物馆成为假期“顶流”。近日,新华网“博物中国”计划暨“2024年博物馆馆长论坛”主题发布仪式在京举办。活动聚焦文化创新传承和文博产业发展,汇聚数十位来自知名博物馆、文博机构、文化企业重磅嘉宾,“‘博物馆热’为何越来越热?”“数字时代下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博物馆+研学旅行新模式”等热点话题,引发在场嘉宾热议。
从“高冷神秘”到“全民热议”
过去一年,抖音平台博物馆相关视频播放总量为513.4亿次,相当于全国博物馆一年接待观众人次的66倍;相关视频累计时长达24万小时,看完所有博物馆内容需要27年。网络社交平台的极速发展,让博物馆“潮”力量被不断释放,给足了人们开启博物馆之旅的“一万种理由”。据《国内历史文化游热潮解读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国内历史文化旅游迎来显著增长。今年的元旦、春节、“五一”等法定节假日,热门历史文化景区的客流量同比增长超过50%;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客流热度实现70%以上的同比增长。
图为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排队进场。新华社发(刘肖坤 摄)
一条令人怦然心动的结束语、一款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一件成为社交表情包的“戏精”文物、一个“种草已久”的打卡方式……从“阳春白雪”的曲高和寡,到充分运用当代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博物馆的传播推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场域中的博物馆话题,也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大众生活。博物馆珍贵藏品所蕴含的巨大魅力,与公众对于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巨大热情,共同构成了博物馆创意内容的广泛传播价值。
图为新华网“百家博物馆入驻”签约仪式现场。新华网发
增强博物馆传播力与中华文明影响力,必须找准着力点。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既是见证者、记录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
“博物中国”计划中,新华网以优质内容为引领,创新传播形态,通过内容输出与立意传达的深度结合,打造《博物馆日报》《对话山海》等精品栏目,提炼展示博物馆的资源禀赋与文化精髓,通过贴近受众的年轻化表达方式,增强传统文化可及性,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邀请全国百家博物馆入驻,打造博物馆流量矩阵,通过集群化传播展示,释放行业聚合能量。
以主流媒体为传播窗口向外延展,深挖历史底蕴,以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构建“传统媒体坚守阵地、新媒体强势引进”的宣传路径,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线上与线下联动、外宣与内宣发力”的良好宣传局面,为公众带去新的文化体验;“博物馆+媒体”的深度融合,让尘封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新的力量,以央媒声音引领文化传承的创新之路。
从“千馆一面”到“博采众长”
文脉悠悠,气象万千,我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博物馆建设对于传承优质文化、提升城市人文气质、赋能文化产业和带动经济增长等诸多方面具有动能支撑和溢出效应。进入新时期以来,博物馆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从2012年的3866家增加到2023年的6833家,平均每1.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博物馆,基础底蕴与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如何找准自身特色优势,打破“千馆一面”的困局,实现差异化发展,值得深思。
图为“数字化时代下的博物馆创新与发展”圆桌对话现场。新华网发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为博物馆创新发展搭建起了更加便捷的桥梁。
“周知礼、秦威武、周英俊、唐美丽”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研发的数字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表示,未来博物馆将成为不同圈层受众体验历史文化的最佳场所,陕西历史文化体验馆将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最新的一些科学技术,营造全新的历史文化元宇宙体验场景,更好地利用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图为“生命艺术—— 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新华网发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陈叙良在活动现场介绍了近期将推出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展览在充分利用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及科技手段的基础上,生动阐释马王堆汉墓的墓室构造、纷繁器物、文化理念及人文思想,为观众构筑一场可知可感的“时空之旅”。
在文物保护和展示方面,三星堆博物馆积极推进数字化应用建设,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介绍说,在之前三星堆考古发掘中,我们采用三维数字扫描技术给文物进行硅橡胶模具的制作,为文物提供妥善的“贴身”保护。在三星堆新馆建设中,我们也采用了大量的数字化技术,以裸眼3D技术复原考古方舱,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考古现场。
集百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用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生态,以活动为契机,新华网将聚力构建文博行业顶尖发展和交流新平台,未来,将通过成立“博物馆创新研究院”、打造“博物馆馆长论坛”品牌活动等,激活行业聚合能量场,充分发挥数智科研、文化创意与媒体传播优势,向文博产业链各机构输出定制化综合性服务,助力博物馆产业化数字互联共融,向“新”提质升级,深入探索新时代文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博物馆+智库”服务应用典范。
从“活态传承”到“业态共融”
如何把博物馆“冷知识”变“热文化”?如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
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博物馆需要找到一条能与社会大众进行有效沟通的道路,这不仅是新的时代命题,更应是推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永恒不变的努力方向。
图为三星堆博物馆文创。新华网发
近年来,依托于博物馆自身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与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牵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跨界擦出文创火花,从刷屏的文创雪糕到大热“考古盲盒”,从满足味蕾的博物馆下午茶到充满科技范儿的文物数藏……参观博物馆顺手“把文物带回家”,成为文化消费新风尚;与此同时,线上文创商店销量也同样可观,不少文创产品月销量破万,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电商上博物馆文创销量同比增长超11倍。
强劲的自驱力是博物馆文创走向繁荣的最大动力,每一件“爆款”博物馆文创诞生的背后是创造力与产业链的共同成长。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握手,以博物馆文创为首的全新文化传播路径与消费生态,不仅让恢宏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大众生活,也让文博产业不断演化出众多新兴业态。
图为一位小朋友和家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商店挑选文创类商品。新华社发(李一博 摄)
随着博物馆热度持续攀升,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研学课程成为广大青少年提升精神素养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去年暑期,博物馆研学产品订单暴增235%,携程等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博物馆讲解等研学类产品仍然备受用户欢迎。丰富的活动、妙趣横生的讲解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这个“行走的课堂”中,通过自主探索观展和学习,领略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图为“‘博物馆+研学旅行’文化传播新模式探索”圆桌对话现场。新华网发
国家动物博物馆自2009年开启动博特色活动“博物馆奇妙夜”,是最早开放夜场活动的博物馆之一,馆长张劲硕表示,研学活动让小朋友能够近距离感受野外生存的魅力的同时,学习到更多有趣的动物知识;作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北京汽车博物馆已经成为众多家长与孩子假期亲子游的不二选择。为了更好地服务青少年,馆长乔晓鹏表示,将持续创新研发博物馆研学产品,挖掘自身教育潜能,推动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相融合。
以文赋能,激活博物馆文创消费“新蓝海”;跨界融合,构建博物馆研学“新业态”,通过创意设计、IP开发、品牌打造、推广营销等服务,盘活博物馆文物资源,完善产业链生态,博物馆文创与研学,大有可为,潜力无限。
图为参观者在浙江省博物馆新馆的数字化展厅里观展。新华社发(龙巍 摄)
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博物馆热”,开启了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之旅,在展现传统文化永久魅力的同时,正以时代新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端午假期,让我们共同奔赴一场博物馆奇妙之旅吧!
来源:新华网
记者:樊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