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婉约词宗:李清照(六集)


提示:戳上方蓝字「李子说」关注 


一曲《知否 知否》席卷荧屏网络,古词、今曲交汇,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伴随着婉转低回的乐音,仿佛将听众带入了词人的世界,听她将心事缓缓道出。
“词”的产生缘自隋唐末时燕乐(音乐)的兴盛。或许人们天然热衷于咏吟哼唱、为乐音添上契合的字句,此前的乐府、声诗便由之衍生,但由于韵律相对固定、形式单一,逐渐式微,而灵活多变的长短句曲子词则更受作词人青睐。
早年间,歌词只是歌曲作品的“点睛之笔”,是为了让歌曲更动听而产生的,所以一般都是先有曲再有词。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宋词”已成了一种“高大上”的文学体裁,大多人已经忘了它曾经是用来唱的…

李清照其人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其父李格非受教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为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出生于士大夫家庭的李清照自幼家学甚笃,加上天资聪颖,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十八岁时,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妇,二人爱好收藏金石、品鉴书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而后元佑党祸横生,她被迫离京屏居,金兵来犯,流亡路上遭逢丈夫故去。此后更遇人不淑、身陷囹圄,晚景多少显得凄凉。
曲折多舛的命途也影响到她的文学创作,早年的清丽明快陡然转为黯然凄凉。整体观来,其词作多婉约秀丽,人称“婉约词宗”。至今,她的诗文作品多已失落,而在这段南渡流离中所补写完成的、寄托着赵明诚遗志的《金石录》,流传至今…
▶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01知否知否
▶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02青梅之涩
▶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03瘦比黄花
▶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04寻寻觅觅
世人眼中,提起李清照,人们多半会在心中勾勒出一个幽怨凄婉的女子形象,只因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中情境太过伤感凄凉,臆想其人必然婉约内敛、缠绵于相思离别。殊不知,她纵使貌似柔弱、文辞秀丽,也自有一番慷慨情怀——易安回望前朝风雨、痛陈时弊,有直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志气。
书香世家出身的李清照,在文墨浸染中长大,诗文并举。年少时,她读罢《读中兴颂碑》,触动之下,书笔写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和诗两首,陈言“安史之乱”兴衰变换,感慨北宋的风雨飘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当时人、当今人很难想象,这些关乎时局、沉郁悲壮的字句,竟出自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之手。
1127年,金兵袭来,丈夫赵明诚临阵退缩,做了逃兵,失望愤怒之下,李清照作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明志劝谏。哪怕临至暮年,孤苦无依,她仍惦记着“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她的视野仍投射在沙场兵戈之上,民生、天下是她心志所向。
此所谓:横戈好女子,慷慨士大夫!
▶千古才女李清照(上)
▶千古才女李清照(下)
声明:该视频整理于网络,仅作分享学习,资源版权属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

推荐点读☞ 李家湾
推荐点读☞ 混在桐城
推荐点读☞ 李家湾的炊烟…
推荐点读☞ 故乡的桥:钱家桥
推荐点读☞ 随笔│钱家桥▪李家湾散记

更多原创请关注『李子说』公众号
+
寻找新媒体价值
一言难尽的文案
《战狼2》之营销启示值
品牌故事:最省钱的营销
故事营销:说好故事卖产品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