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一遇”鱼类频频现身,禁渔4年多,长江出现多个“新鱼种”


长江是我国鱼类资源基因库,已知的鱼类多达350多种,这其中就有知名的“三鲜”,鲥鱼、刀鱼、河豚。除了这些名声在外的鱼类外,还有不少神秘鱼种,并不为大家所知,原因是有的鱼在长江已经消失了很多年。

为了挽救这些鱼类,长江不得已“10年禁渔”,如今4年多过去了,禁渔的效果如何?相信不少网友都有所耳闻,长江不仅鱼类数量多了,而且一些多年不遇的鱼类,也开始频频现身,形势喜人。
1、“10年一遇”神秘鱼种频频现身长江
这段时间以来,湖北长江段一些垂钓爱好者发现了一个之前很少见到的鱼种,这种鱼看起来像一个“大白条”,浑身圆滚滚的,好像是一个“管子”,游动起来十分迅速。

这就是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鳤鱼。
从“鳤”这个字的结构上,可以断定造这个字的人,肯定仔细观察过这种鱼的形状,将其命名得十分贴切。
在上世纪60年代,鳤鱼在长江分布广泛,由于肉质细嫩,它们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年捕捞量一度可达20多万吨。但生活在水域中上层的鳤鱼,受到流刺网捕鱼的影响,数量急剧减少,一度陷入濒危的境地,在一些地方很多年都没有见过。

直到2021年初,鳤鱼的身影开始出现在鄱阳湖,此前已有10年没被发现过。
随后在长江主干道,曾零星发现它们的身影,用“10年一遇”这个词来形容鳤鱼的种群状况,再贴切不过了。

如今,这种现状正在逆转。
长江湖北段,已有多位垂钓者“偶遇”鳤鱼,大家面对这个新鱼种,显然是有些不知所措,不少钓鱼爱好者在钓获它们之后,吓得赶紧拍视频放生,证明自己的“清白”,像这种不太确定属性的神秘鱼类,往往被钓友们称之为“牢底坐穿鱼”。

能让垂钓者们屡屡遇到,证明“鳤”鱼的群体数量,已经相当可观。谁也没想到禁渔仅仅4年多,这种“10年一遇”的鱼类,已经开始频频现身,可见人工干预对长江生态的重要性。
2、多地又发现“新鱼种”
除了鳤鱼之外,长江流域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新鱼种。
在四川攀枝花,相关部门在5月份监测到了一种神秘鱼类——西昌白鱼,此前它们已经近乎消失,近年来又重新出现。西昌白鱼看起来和白条鱼很相似,体长20CM左右,是我国特有的鱼类,受到捕捞活动的影响,它们的种群资源也已经衰竭。

除了西昌白鱼外,还有长薄鳅、短须裂腹鱼等鱼类野生种类、数量也明显增加。
在全面禁渔的长江南京段,也发现了一种珍贵的经济性鱼种——拟尖头鲌。这种鱼又名鸭嘴红梢、尖头红梢,和翘嘴鱼很相似,最大个体可重达3公斤以上,肉嫩味美,有“鲌中贵族”之称。它们的身影也已经很久不见,现在重新出现,也是长江生态见好的一个积极信号。

另外,在长江上游乌江水系喀斯特地貌当中,科研人员也发现了一个新物种——金线鲃。
它们从外貌上看起来和靖西金线鲃和三峡金线鲃类似,但通过遗传学分析,鱼类专家发现这些标本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并将其命名为“贵阳金线鲃”。

这么多“新鱼种”密集出现,有的是消失后重现,有的是全新的鱼类,充分证明了长江禁渔的重要性。
3、“鱼汛”多发,黑压压一片看傻路人
除了“新鱼种”不断出现之外,各地常规鱼群密度也明显增加,鱼群聚集在一起乱蹦乱跳的画面,多到数不胜数。
在长江安徽段、四川沱江,都出现过类似下图的画面,一大群鱼密密麻麻聚在一起,一度把江水染黑,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画面。

试想一下,在没有禁渔的情况下,如果哪里出现了这样的鱼汛,绝户网、新能源等捕捞工具早已经上阵了,鱼儿根本不敢如此大胆地聚在一起,等着捕捞者来一个“一锅端”。
现在长江鱼类的生存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没有人敢再明目张胆地捕鱼。很多地方出现“人鱼共舞”的和谐画面,比如在四川宜宾,一群长江野生鱼甚至被当地人喂养成了宠物,见了人不但不逃跑,还浮出水面要吃的东西,这画面直接看傻了外地网友。

在小编看来,不管是“10年一遇”的神秘鱼种,还是各地发现的新鱼种以及鱼汛现象,都是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的一个体现。禁渔制度执行下去,鱼类资源得到恢复,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
10年之后,长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新鱼种,更多消失的鱼类也会重新回归,鱼类基因库正在逐步得到修补,这实乃长江鱼类之幸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