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改过后,陆军已然“接纳”了 3 类部队,当中涵盖了 3 个“军级”及以上的作战部队。



军改过后,陆军有了诸多变动,“总部机关”得以正式设立,组织架构也稍作调整。

 军改后,由“7 大军区”转变为“五大战区”,原本的 18 个陆军集团军重新整合为 13 个集团军,并划归至五大战区,成为五个“副战区级”的战区陆军。
 具体而言,除南部战区和西部战区外,其余 3 个战区各自部署了 3 个军。然而西部战区尽管只下辖两个军,却还管辖“新疆军区、西藏军区”这两个副战区级的省级军区。
 而在军改后,陆军最大的变化便是正式设立了“陆军领导机构”,这意味着我国军队从原本的“大陆军”体制,迈向了“立体攻防”时代,多兵种、多军种协同作战成为主旋律。
 在军改过程中,陆军的“集团军番号改变、集团军数量变化”也是改革的一部分,暂且不作详述。
 军改过后,有三个“省军区”已归入陆军序列,其中有两个是副战区级,一个是正军级。

 军改后,随着“国防动员部”的组建,28 个省级军区转隶至国防动员部,随之成为“国防动员单位”,不再具备作战职能。
 而北京卫戍区、西藏军区、新疆军区,则转隶陆军,依然具备作战职能,并由战区“代管”。
 尽管在军改前,省军区受“七大军区”管辖,但当时的“陆军领导机构”尚未设立,所以不能正式宣称其属于陆军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陆军领导机构”的设立,这三个省军区才正式归由陆军管辖。
 这三个省军区中,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均为副战区级单位,北京卫戍区为正军级单位。
 虽然以往北京卫戍区常“高配”副战区级中将担任主官,但军改后,随着正军级建制的确立,主官不再“高配”。
 原本由“省军区”管辖的预备役部队,现已划归陆军。

 预备役部队即为“退役”后的老兵。尽管看似已脱离作战部队,但仍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军改前,预备役部队由各省军区管辖,然而军改后,随着 28 个省军区转隶“国防动员部”,并剥离了作战职能,预备役部队由“省军区”管辖已不再适宜。
 于是军改后,陆军组建了 7 个“预备役基地”,分别由 7 个副战区级部队管辖。除五个副战区级的“战区陆军”各有一个预备役基地外,副战区级的两个省军区“西藏军区、新疆军区”也分别组建了一个“预备役基地”。
 也就是说,在新组建的 7 个预备役基地中,五个由战区陆军管辖,两个由陆军下属的“省军区”管辖。
 军改前,由于省军区具备作战职能,部分边境省份的省军区中设立了众多的边防部队与海防部队。

 但随着 28 个省军区转变为“国防动员单位”,原有的大量边海防部队的“管辖权”,也重新回归陆军系统。
 具体来看,在军改前的边防、海防部队中,海防师共计 2 个,海防旅有 3 个,海防团可能有近百个,现今均已转入陆军系统。
 原来的“xx 省军区海防团”,如今也更名为“xx 战区陆军海防团”。
 不过也有例外,由于新疆军区、西藏军区仍属于陆军系统,其下属的边防部队,并未收归战区,依旧由新疆军区、西藏军区管理。
 总的来看,军改后的陆军系统,尽管有大量部队“转入”和“转出”,但管理体系更加垂直,也更加明晰,必定能够具备更强大的作战能力。天鹰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