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是什么级别的军官?在解放军晋升少将有多难?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能是拿破仑时代动员士兵在战场上奋勇前进的最佳激励方式。
但是,在和平年代,尤其是现代军队的今天,光靠打仗不怕牺牲来提拔一个将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高素质的领导指挥能力或某一军事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这一点上,解放军也是如此,尤其是2016年军改后,追求具备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能力的解放军,对将领的要求尤为苛刻。
虽然少将只是将军军衔中的最低军衔,但这在百万大军中其实是不多见的。
在解放军的职务序列中,能与少将军衔相匹配的干部大多是军队正规干部,最典型的就是军长、政委。
当然,集团军的副军级职务,包括集团军的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一般都授予少将军衔,而师级以下干部“配”少将军衔,或者副战区级以上干部“配”少将军衔的,并不多见。
军改后,全军100万作战部队只有13个集团军。当然,剩下的100万海空军中也有一批兵团级别的部队,比如海军陆战队、海军航空兵和空军空降兵,但加在一起的数量和陆军集团军基本持平。
这也包括北京卫戍区,陆军下属的南疆军区,三大军种各自的指挥院校,加上中央军委下属的其他军级单位。
比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解放军审计署和其他省军区,兵团级单位只有84个。
此外,副军级单位的主官也将被授予少将军衔,如空军下属的11个副军级基地、联勤保障部队的5个副军级保障基地、解放军总医院等。
而副军级单位的副职只能授予大校军衔,所以一般来说,在200多万解放军部队中晋升为将军的机会很少。
很多军人,无论多优秀,晋升少将都要面对极其严格的“晋升”。只有更优秀的士兵才有更大的机会,大部分都卡在大校级别。中国之所以会设立上校以上的四星“大校”,是为了晋升少将“限流”,有点类似于国外的“准将”。
但是,这个准备过程能否最终做到“星光闪耀”,并不是每个军人都像杨利伟一样优秀和幸运。一旦到了年龄限制,没有晋升少将的就要面临跳槽,而成功晋升少将的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晋升少将军衔后,为什么不会再面临换工作?少将可以享受什么样的优待?在地方上能对应什么级别?
通过中国第一位太空宇航员杨利伟的晋升,我们可以看到晋升到少将有多难。由于早期航天员的任务危险性很大,需要驾驶和操作飞船,所以都是从解放军空军或海军航空兵中挑选最优秀的飞行员进行训练。
杨利伟是幸运儿之一。2008年正式晋升少将时,虽然已经43岁,但仍被外界视为“火箭提拔”。如果不是他最初的空军飞行员身份,后来的航天员身份,以及他冒着生命危险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特殊经历和贡献,很难升得这么快。
在一般陆军部队,通常在这个年龄,上校还在晋升为师级大校的过程中,45岁左右成为大校被认为年轻有为。
虽然我们说大校军衔是晋升少将的一个很大的门槛,但实际上更多的军官即使到了最高层也能晋升上校团长。
接下来就是“跳槽”,即使不放弃军营和这身军装,因为除了优秀的执行能力,还需要更好的指挥水平和战略思维能力。
要不要换工作,能不能晋升少将都是指标。少将及以上级别的将军将享受终身军职待遇。即使后来没有晋升,也会从军队领取退休工资,享受退休待遇,也就是所谓的“退休”。
一般来说,除了退休工资,还享受住房、交通、医疗等各种补贴,并配有专车和专职安保人员。
少将以下的官员在达到年龄限制时将面临工作变动。不过,虽然转业是离开部队去地方,但他们实际享受的待遇水平并不差。按照少将一般对应副省级的观点,如果大校转业到地方,一般对应正厅级,至少也对应副厅级,以此类推上校、中校以下。
但是军官转业的地方主要是看军衔,而不是军衔,因为军衔通常容易出现高低分配,很有可能多个军衔搭配同一个军衔。
所以军衔可以和享受的福利待遇挂钩,但军官转业时按军衔安排职务更准确。
所以之前解放军出现的“文职将军”“演员将军”这类不准确的称呼,其实更多指的是享受的待遇条件,而不是实际工作岗位级别。
一个统率数万大军的指挥型将军和一个所谓的文职将军有什么区别?如今的“专业技术”少将是什么样的?
在正式军改之前,我军非战斗单位的军官通常被称为“文职干部”,包括一些军事科研单位的专家、部队的军医和军队医院的医生,以及文工团、歌舞团的演员。
而这些岗位的军官,因为不参与管理,虽然也有军龄的增长和提升,但很多时候他们的岗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之前的方式只是提高待遇标准,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职级变化。
这体现在肩章和领章上,也是经常与“将星”混淆的“宝花”。以前的文职干部肩章不管什么级别都是“一朵花”,从9级到1级甚至特级。
但也有一个小小的区别,就是专业技能在三级以上的文职干部,除了肩章上的“宝花”标志外,还会配有与将军相同的松柏枝,实际上在军衔和待遇上相当于将军。
所以,过去很多军队文工团的老资格演员或者专家被称为“文职将军”或者“部级专家”,其实都是表面的职级待遇,但在过去,这样的称呼确实不准确。
而且这些阵地通常不指挥一兵一卒。和现在的集团军司令比,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通常,一个集团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规模在8万到10万人之间。
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一个军事科研专家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个师或者一个军。
因此,军队改革后,为了体现这一点,规范军队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区别于后来不在军队服役的文职人员,将原来的文职干部改为授予军衔,并在军衔前加上“专业技术”加以说明,于是诞生了一批专业技术少将。
例如,在火箭军开发信息控制系统的少将·李玹雨被誉为一个人抵得上七个导弹旅。2015年,她正式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成为火箭军首位女将军。
此外,作为联勤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军总医院和各战区医疗单位的多名主任医师也被授予技术少将军衔,并于2022年6月一次性授予7名专业技术少将。天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