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西北边陲,雄鹰翱翔,战鼓悠悠。驻守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从天山南麓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从帕米尔高原到阿尔金山脉,到处都有他们忠诚戍边、保一方平安的身影。他们,就是英雄的驻疆部队。
驻疆部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由空军、陆军、武警、兵团等多个兵种组成。其中不乏名震三军的劲旅,有副军级、正军级,甚至副战区级的高级将领坐镇。这些部队在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参与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的驻疆部队,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军民鱼水情深、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场景。
天鹰展翅:驻疆空军雄姿
说起新疆,就不得不提到驻疆空军。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组建伊始,驻疆空军部队就担负起捍卫祖国领空、保卫边疆稳定的神圣职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驻疆空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还装备着老式战机的南疆军区航空兵某师,曾多次组织飞行员飞越世界屋脊喀喇昆仑山脉,对目标进行侦察监视。
在那个通讯条件十分落后的年代,飞行员们凭借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一次次安全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献身国防、争创一流"的航空报国精神。
进入新时代,驻疆空军加速转型建设,朝着信息化、体系化的方向阔步前进。歼击机、强击机、侦察机、运输机等多型战机陆续列装,数量质量都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歼7、歼-10C、等二代、三代战机投入使用后,驻疆空军的作战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驻疆空军某旅,被誉为"天山雄鹰"。该旅位于新疆北部,担负着一个方向的防空和对地支援任务。近年来,他们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广泛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自由空战、超低空突防等课目,锤炼部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
旅领导介绍,飞行员平均年龄只有28岁,7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他们思想过硬、作风顽强,是名副其实的"雄鹰劲旅"。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南疆军区航空兵某团闻令而动,首批次派出运输机投入抗疫保供。
飞行员们昼夜兼程,穿云破雾,及时将防疫物资运抵疫情防控主战场。仅用10天时间,该团就圆满完成了大量航班的保障任务。这次行动,充分彰显了人民空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过硬作风。
战鹰呼啸,银翼飞扬。放眼未来,驻疆空军必将紧跟强军兴军步伐,在守卫祖国领空、保卫边疆稳定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谱写驻疆部队建设发展的崭新篇章。
"塞外江南"的坚强守护者:驻疆陆军纪实
陆军,古称步兵,是驻疆部队的中流砥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驻疆陆军部队就扎根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忠实履行戍边固防、维护稳定的神圣职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驻疆陆军部队始终站在斗争最前沿,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驻守南疆的第四师,是一支威震塔里木盆地的精锐之师。几十年来,官兵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常年驻守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每逢春季,狂沙席卷,他们就用身体筑起"人墙",为当地各族群众撑起一片蓝天;每到冬季,大雪纷飞,战士们就化身"雪中送炭"的雷锋传人,挨家挨户为牧民送去面粉、药品,帮助转移羊群。第四师前身是南下支左的新四军,延续着"铁军风范",在各族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驻疆陆军某边防红旗团,长期驻守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寒地带。在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60%,每年大风吹沙的日子超过200天。但在风沙肆虐中,总有一抹橄榄绿的身影在巡逻,那就是戍边战士们。
他们头顶烈日,脚踏焦砂,手握钢枪,目光炯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为了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红旗连专门打造了一支民族说唱艺术宣传队,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
2014年,塔什库尔干县发生自然灾害。驻在附近的某步兵团闻讯后迅速开赴灾区。当时道路中断,战士们就徒步20多公里,背负着帐篷、药品等物资,翻山越岭抵达灾区。
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塔氏精神,不分昼夜转移受困群众,搭建帐篷搬运物资,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灾。一位塔吉克族大叔动情地说:"解放军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任何困难!"
戍边固防,利在千秋。驻疆陆军部队用忠诚和汗水,在大漠戈壁上铸就了一座座不朽丰碑。放眼未来,陆军将士必将继续发扬"塔什库尔干精神",在推动兵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维稳戍边尖刀:驻疆武警印象记
武警部队,是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形势需要,中央果断决定,调整组建武警新疆总队。
今天,武警新疆总队已发展成为国内单兵种人数最多、装备最精良、实力最强大的武警区域总队之一。总队机关驻在乌鲁木齐市,下辖机动师、机动支队、消防总队等多个支队、大队。尤其是总队机动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警喀什支队机动一中队,被誉为尖刀连队。中队隶属机动七支队,驻地位于喀什市区。平时,官兵们围绕山地处突、城镇处突等课题,广泛开展实战化训练,努力锤炼过硬维稳本领。一中队先后数十次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中队长张贵介绍,中队50%以上战士是少数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官兵团结协作,形成了军地联防、民族团结的生动局面。武警部队也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武警博尔塔拉支队多次组织兵力,帮助农牧民抢收棉花、修复水渠,用实际行动促进了军政军民团结。
机动二支队先后选派60多名优秀官兵,分赴南疆四地州担任"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队员,引导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戍卫边关,勇担使命。武警新疆总队将继续发扬"永远冲锋号"精神,练就维护稳定过硬本领,努力锻造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忠诚卫士队伍,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穿军装的戍边卫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风云录
说起驻疆部队,就不能不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它是一支很特殊的队伍,官兵们不穿军装,但同样担负着戍边固防、稳疆兴疆的光荣使命。
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第一、二农垦师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之初,兵团便担负起了在祖国西北边陲保边、稳边、固边,大规模开荒种田屯垦戍边的重任。
几十年来,兵团战士们在戈壁沙漠、冰天雪地播撒绿色,用双手换来了"塞外江南"的美誉。今天,兵团已发展成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工交商贸并举,集团化、公司化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下辖14个师、176个团场,总人口超过313万。兵团所辖范围,相当于全国的1/12。兵团职工既是军人,又是农民、工人,还是见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建设者。
在兵团发展史上,石河子人创造的奇迹最令人难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怒号连天的风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扑面而来,石河子地区寸草不生。兵团战士们紧紧依靠各族群众,同沙漠抗争、同盐碱地抗争,硬是在不毛之地变出了良田,创造了农业"石河子模式"。
今天,昔日戈壁滩上崛起的石河子已发展成为一座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屯垦戍边、不忘初心。兵团发展壮大的同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兵团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先后组建了军事训练师、机动师等部队。官兵们一手拿锄头,一手拿钢枪,随时准备投入急难险重任务。维稳戍边,造福百姓。几十年来,兵团大力实施"访惠聚"等活动,扎实推进"十大惠民工程"。
许多优秀干部、致富带头人走出团场连队,深入基层一线,用真情大爱温暖各族群众的心。仅2016年以来,兵团就选派了1.3万名干部职工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拉近了军民鱼水情。
勘泽千沙复垦田,戍守河西又戍边。
放眼未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继续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坚持党管武装、党管政企、党管一切,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努力建设民族团结的模范区、援疆动员大后方、祖国西部稳定安宁的压舱石,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后记:
英雄的驻疆部队,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戍边赞歌。从天山南麓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帕米尔高原到阿尔金山脉,驻疆部队忠诚卫土、保家为民的事迹感天动地,军民鱼水、民族一家的情谊历久弥坚。天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