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高技术装备明星——15式轻型坦克




2019年7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曾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15式轻型坦克、052D驱逐舰、歼-20战斗机、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等已装备列装部队,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装备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而在稍早前的2018年12月,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大校在答记者提问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官方首次公布了我军15式轻型坦克时予以了证实,这意味着这款早在2011年就在网络上现身的我军新一代轻型坦克,在历经近6年的型号竞标以及各种适应性测试和部队试用,最终得以修成正果。
此后,从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的正式亮相开始,15式轻型坦克在各类媒体上密集曝光,成为了最能反映新时代解放军技术装备建设成就的“明星”之一。但有意思的是,15轻型坦克这个“明星”,在不同场合下却是以不同的面目示人。显然,15式坦克不同配置的背后,很是有些“讲究”的。

从15式坦克的基本情况说起
坦克是一种综合了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特征为一体的战斗车辆,依据不同的用途,在三大性能之间进行平衡。15式轻型坦克就是一款在平衡机动性和防护性能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信息能力,突出网络中心战理念的车型。该车在动力上的亮点为功率1000马力的新型轻量化发动机和液气悬挂系统。此前,96B型坦克在高原地区就因缺氧导致功率下降,机动性明显变差,印军T-72坦克在高原上也因功率不足只能比“步兵行进速度”略高。而15式的重量随着防护等级的不同从30~35吨不等,轻量车体搭配大功率发动机赋予其优秀的动力基础。目前尚未有15式轻型坦克动力系统的详细资料披露,但以VT-5轻型坦克的性能数据为参照,其动力为FX0012柴油机,配合全自动变速箱,道路时速为7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距离450千米,增加额外油箱可扩展至650千米,可通过0.85米障碍,2.7米壕沟,涉水深为1.1米。考虑到尽管VT-5是外贸产品,但本身却是在与15式轻型坦克竞标失败的方案上发展而来,两者的动力系统很可能十分类似。

此外,15式是我军第一种采用液气悬挂的坦克,液气悬挂通过密闭容器内的高压气体替代扭力轴作为弹性元件,来实现更好的减震功能,有节约车内空间,扩大负重轮行程,延长履带寿命,改善乘坐舒适度等优势。同时,还可以灵活调整车高,适应不同地形,并可以调节车体倾斜角度,为主炮提供更大的仰俯范围,改善射击稳定性,这对主要用于山地丘陵作战的15式来说更为重要。在火力上,15式采用了新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火控系统也达到了99A型坦克的第三代指挥仪-猎歼式系统的水准,总体信息化水平很高。120或125毫米大口径主炮对15式来说后坐力太大,只能增长后坐行程来减小后坐力的影响,但这又会降低炮塔紧凑性和弹药携带量,得不偿失,也不符合它的定位。所以105毫米这个口径比较合适,在换用新型炮钢、缩小身管壁厚度,增大膛压再搭配先进弹药后,可以在保证后坐力合适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射击精度。此外,该车配备了尾舱式自动装弹机,保证了装弹速度,携弹量为38发。除常规弹药外,15式坦克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还可以发射炮射导弹。105毫米炮射导弹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制,2005年前后正式定型,使用串联战斗部可对抗重型装甲目标,射程5千米,甚至可以用于攻击直升机。

再有,15式采用全新设计的焊接式炮塔,炮塔前部安装模块化楔形复合装甲,整车外形与99A型坦克类似,并可以安装FY-4或FY-X型爆炸反应装甲,特别强化了对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的防护。事实上,由于在火力、机动和防护之间取得了合理的平衡,又突出强调了网络中心战时代的战技术性能,15式轻型坦克不但可部署性高、适应性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与主战坦克进行正面攻防对抗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15式轻型坦克又被称为轻量化主战坦克的原因。

关于技术状态灵活配置能力的需求
15式轻型坦克研制的出发点,是尽可能增强解放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战术灵活性,但要实现这一点,除了良好的基本性能外,灵活的技术配置能力是必须的。比如我国西北的新疆、西藏地区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多为高原山地;与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国毗邻,陆地边界地域的国家防御与维护安全非常重要。仅以印度陆军在这一战略方向上的重兵集团第33集团军为例,该集团负责东线西端的锡金、不丹和乃堆拉山口方向,还下辖一个陆军航空兵中队,总兵力4.5~6万人。其中,第17山地步兵师成立于二战,绰号为“黑猫”师,曾参加过反攻缅甸作战,在对日寇作战中曾7次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在中印冲突中,该师有200多名士兵被我方击毙。就印度第17山地步兵师而言,该师员额为1.27万人,下辖3个山地步兵旅、1个炮兵旅(配备155毫米、105毫米牵引榴弹炮和120毫米重迫击炮)和一个通信团等,每个山步旅通常下辖3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团。第17师尤其重视炮兵和航空兵的建设和运用,固定翼飞机和武装直升机、运输直升机使用广泛。近几年来,印度明显加强了驻守印占锡金地区的第27山地师的实力,全师基本兵力约有1.5万人,另有上级加强的电抗营和陆航大队。2017年之后,该师前出锡金以北“手指地带”,意在战时能迅速封堵西里古里走廊。印度的山地步兵师一般下辖3个步兵旅、1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1个通信团以及其他配属分队,工兵团和通信团都是特别增加的,以应对部队在高原山地这种特殊的作战环境。

此前,印度山地师炮兵只装备105毫米和130毫米两种口径重炮,印度国产10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为11千米,战斗射速5发/分,被认为是山地军炮战对决的骨干装备。为了提升远程打击能力,印度曾紧急向美国购买140门M777超轻型155毫米榴弹炮。对山地部队建设印度可谓舍得投入,不仅装备优先,而且邀请美军第10山地师教官充当客座教授,专门向印度官兵传授先进山地战术。除了一线营、连可携带的武器,为了加强力量,印军还在山地师团里部署了T-72型坦克。印度山地炮兵还把大口径炮拆成零件运到雪山上再组装发射,还部署了6个防空导弹中队,企图封锁住中国直升机机降部队。

在印军大兵压境的战略态势下,解放军陆军的坦克装甲车辆装备也必须能够履行该地域的作战与防御任务。该地域多为高原地区,其特点是海拔高、缺氧、气压低、寒冷、干燥、多尘、紫外线强。一般在海拔3000~5000米左右,有的地方海拔近6000米,气压在50~70千帕之间,空气含氧量在10%~17%,而正常平原地区在20%左右;气候多变,空气干燥,大多地区只有冬夏季,夏季时间只有3个月,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冬季寒冷,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以下,因阳光充足,紫外线强烈,相对湿度可达1%左右,地表呈现砂土多尘状态。另外,在中印边境地区,不但地形十分复杂,基础设施也十分薄弱。实控线印度一侧的情况尤为糟糕,可以说,在地面上谁能迅速调集兵力,抢占有利时机,谁获胜的把握就会更大。而这些就关系到在高原山地的恶劣地形下,谁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更完备。很显然,现在印度也在搞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速度跟中国相比差不少。所以,印度以“改变现状为由”等各种难以成立的理由,甚至不惜越境阻挠,最终目的就是延缓中国在边境地区道路修建的进度,以免让自己输掉这场“致命竞赛”。中印边境实控线印方一侧基础设施、道路的不堪情况,实际上为解放军作战提出了挑战。毕竟外线作战一向是解放军的战略偏好和传统。

显然,这样的环境对于进入该地域的人员和车辆是一种重大的考验,比如对于坦克发动机,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高原气压低、缺氧导致发动机进气量减少,功率下降;高原地区温差大,低温寒冷影响发动机的起动性能;高原地区干燥多尘,影响发动机的持续工作能力;高原地区气压低,冷却系统进气量减小,冷却液沸点降低,影响发动机及动力舱的热平衡系统,易导致坦克及发动机发生故障。要在这种地理环境中有效作战,尽管15式轻型坦克自身拥有技术出色的动力系统,单位功率也较大,但仍要以一种尽可能较为轻量化、车载设备较为简化的状态被部署在战场上。毕竟重量较小、车载系统较为简单的坦克复杂工况运行负担更小,妥善率也相应更高。

西南丘陵山地水网稻田复杂地形,则是15式坦克研制时的另一个预定作战使用环境。但与西北高寒高海拔山地作战环境不同的是,在这里对15式坦克机动性、通达性的要求相对放宽,而对防护力的要求则相对提升。上世纪70年代末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曾有过血的教训。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62式轻型坦克首次参加实战,在参战的6个坦克团中,仅装备62式轻型坦克的就有4个团之多(计为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55军坦克团、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堪称是对越作战中我坦克装甲兵的头号主力装备。62式轻型坦克为何参战数量比当时陆军的主力坦克59式中型坦克要多得多?这主要是因为62式轻型坦克的定位就是用于南方丘陵山地和水网稻田地区,它在这些地区机动性和通过性均明显优于59式中型坦克,在战场环境适应性上占有明显优势,这正是对越作战中,我军大量投入62式轻型坦克的主要原因所在。然而,由于定位轻型坦克,62式坦克防护相对薄弱,战斗全重仅21吨,因此炮塔前装甲最厚处仅为45毫米,车体正面前装甲最厚处仅为35毫米,正前方仅能抵御14.5毫米重机枪,坦克侧面和后方仅能抵御7.62毫米穿甲弹射击。别说越军装备的苏制40毫米火箭筒等专用反坦克武器了,就连M79单兵榴弹发射器都能对我军62式轻型坦克造成损伤。这使得62式轻型坦克成为对越作战中战损最多的坦克装备。仅42军坦克团在穿插过程中就被越军击毁了45辆坦克。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第一阶段结束后,针对62式轻型坦克在实战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兵工部门于1980~1981年迅速对其进行改进,推出了62-1式改进型坦克。总的改进项目多达33项,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是加强防护,比如在车体侧部增加防护裙板、在炮塔周围增加屏蔽栅栏、给高射机枪增加防护塔;第二是改善火控,增加了激光测距仪,提升了首发命中率。然而改进后的62-1,战斗全重不过从21吨增加到21.5吨,这点改进,无论是防护水平还是火炮威力,都没有明显提升。62式面临“攻之不克,防之不能”的尴尬局面,62式轻型坦克在我军中地位逐渐边缘化。

1989年,62式轻型坦克正式停产,剩余的坦克在使用寿命到期后陆续退役。也正是由于62式的作战使用情况不理想,我军很长一段时间都对轻型坦克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作为62式轻型坦克停产30多年后的升级换代产品,15式轻型坦克在研制过程中自然不会无视曾经惨痛的教训。况且,如果要将15式轻型坦克以相对较重的技术状态部署在西南,也有着现实的客观性。毕竟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个区域已经处于较为发达的内陆,拥有成熟的道路交通,即便要临时渡河也有大量器材和工具可以使用,机动性、通达性方面的需求相对放宽,适当增加对装甲防护性、车载设备的要求是合理的,有助于增强战术灵活性。

15式轻型坦克的不同技术配置版本
需求决定了15式轻型坦克在不同的战略方向、不同的部队会有不同的技术配置。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上,南部战区某部试装、西部战区西藏军区某部首装的15式轻型坦克就被认为是低配版,而2020年南部战区某部列装的15式轻型坦克则被认为是高配版本。根据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公开报道,南部战区第74集团军下属部队、有“塔山旅”之称的某重型合成旅,在其驻地组织授装仪式,正式列装15式轻型坦克。该部是继南部战区某部试装、西部战区西藏军区某部首装15式轻型坦克之后,第二支正式列装15式轻型坦克的部队。与国庆阅兵式上的15式轻型坦克相比,南部战区“塔山旅”列装的15式轻型坦克,在装甲、火控等车载分系统上被认为是升级配置,也就是所谓的“中高配”。比如,在炮塔装甲等软硬防护系统上,相比“低配版”把炮塔正面复合反应装甲都“简配”了的做法,“塔山旅”的15式使用了完善的、同原型车试验车完全一致的炮塔装甲防护构型。作为一型战斗全重仅有30多吨、全车防护水平不如96的轻型坦克,如果说“低配版”的15式炮塔正面装甲也就相当于59D,那么“塔山旅”版的15式防护性能接近96式坦克。同时,原本用在原型车上的、位于炮塔四周的激光测距与瞄准告警装置、位于炮塔上部可以用于测距与敌我识别的毫米波探测模块等,“塔山旅”的15式也全部装备且具备了完整的作战功能,使得该旅的15式坦克战场态势感知、火力反应速度、防护性比“低配版”领先不少。事实上,15式的防护方面采用了模块化,分级化的防护概念,能够根据不同战场环境配备不同级别的防护,既提高了坦克防护能力,又增强了战略/战役机动。它的基本防护采用复合装甲,炮塔和车体配备国产重型反应装甲,在重型防护配置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直接命中。

再比如在观瞄系统上,国庆阅兵的“低配版”15式在保留了炮长带热像仪通道的上反式稳像火控系统的前提下,对车长观瞄系统进行了简配,只为车长保留了一个简易的、带微光夜视仪的观察镜。而“塔山旅版”则把这个性能相当一般的、还是从96式主战坦克上沿用下来的老旧装备,直接升级成了比99A同类装备还要先进的、带独立热成像通道的车长周视镜,也就是俗称的“CITV”。这种先进的车长周视镜带有火控功能,同样是上反式搭配三代热成像,和VT4主战坦克配置相同,这样车长可以超过炮长,从而使15式有了完善的双通道功能和“猎歼”性能。从指挥仪式火控到猎歼式,从下反式火控到上反式火控,这是有重大意义的。指挥仪式火控瞄准具不再与火炮刚性连接,炮手有了独立稳定的观瞄设备只需要一直对准目标,火控计算机综合各个传感器传回的参数进行调炮,也不需要再通过传动机构控制瞄准具转动,使坦克具备了行进间射击的能力。但是就算安装了双稳,行走装置和崎岖地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预料的剧烈振动,对于这种振动有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射击门”,其实就是一串阈值,只有在火炮处于射击门指定的框内时才可以击发,否则就像上了保险一样无法击发。指挥仪猎歼式火控是指挥仪式的改进型,不仅炮长有稳像火控,车长也有独立稳定的周视镜,有了“猎取”目标的能力,允许车长超越调炮和射击。车长可以自己射击,也可以超越调炮后交给炮长瞄准射击,由此达到车长“猎”、炮长“歼”的能力。由于相关硬件同步提升,这一代的火控系统从传感器到机制反应都更快,行进间射击精度也更高,目前世界各国的三代改进型坦克基本都是这个配置。

指挥仪式火控和指挥仪-猎歼式火控的主要区别是,看看车长头顶的是潜望镜还是周视镜。另外还有上下反稳像火控的区别。顾名思义,“上反”就是靠上反射镜稳定实现瞄准视场稳定的方式,“下反”就是靠下反射镜稳定的方式。下反火炮与镜子有四连杆链接,以平行四边形法则保持火炮振动与瞄准镜振动一致,下反火控瞄准镜中只有一个陀螺仪接收火炮连杆传来的俯仰振动,修正目镜,也就是炮长和自己的目镜一起相较于目标瞄准线保持不动。上反火控是炮动镜子不动,炮长也不用动,使用小型稳定器纠正方向轴和俯仰轴的偏差,车体振动时,炮塔带动瞄准镜振动,这时陀螺仪测量出摆动角度,并控制上反射镜稳定器向反方向纠正镜体摆动角度,使目标依然停留在视场中的原来位置。可以看出,上反稳像对视场扰动小,同步精度更高。至于国庆阅兵的“低配版”15式在火控观瞄系统上之所以采用简配,应该是考虑到装备这批15式轻型坦克的部队是在高寒高海拔恶劣气候条件下,越精密的设备就越让人担心能否稳定使用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随着换装15轻型坦克的部队不断增加,人们发现15式轻型坦克的技术配置状态不止限于“国庆阅兵版”和“塔山旅版”这两种。比如在2022年6月,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组织坦克分队进行综合演练,而这次演练中使用的就是15式轻型坦克。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次亮相的15式坦克不但与以往在高海拔地区出现的15式有明显的不同,也与“塔山旅”接装的15式轻型坦克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装甲配置方面,第75集团军演练中的15式,其首下装备了很大一片外挂装甲,可以看到其很明显地凸出于坦克的前大灯。而在炮塔两侧,也似乎加强了附加装甲的厚度,但由于15式本身焊接楔形炮塔的设计,因此附加装甲厚度不适合增加太多。而反观高海拔地区使用的15式,首下部分明显没有外挂装甲,只是在基甲外贴有几片最基础型的附加装甲,而且覆盖范围也比较小。显然,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如果减少了首下装甲和炮塔装甲的厚度,可明显降低重量,在极端高海拔下获得更好的机动能力。而在南方丘陵水网地带,由于海拔高度较低,动力相对充沛,自然可以增强装甲配置。不过,“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版”15式的首下附加装甲,在结构上比同在南方使用的“塔山旅版”15式也要略微不同。

二是相对于“国庆阅兵版”和“塔山旅版”,“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版”15式轻型坦克配备了5.8毫米机枪加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的双武器遥控站,用来打击步兵对坦克的袭击。相比之下,“国庆阅兵版”15式并没有配备遥控武器站,“塔山旅版”配置的则被认为是装12.7毫米或是7.62毫米机枪的单武器遥控武器站。“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版”的双武器遥控站显然要豪华的多。顶置武器站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不仅我国坦克有装备,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早已经在坦克上配备了顶置武器站。顶置武器站区别于传统的坦克炮塔机枪配置,它是一种独立装备、可以遥控操作,射击精度更高、反应速度更快的武器装备。美国最新的M1A2SEPV3主战坦克基本能够代表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它配备的新一代TUSK2巷战升级组件中就包括顶置武器站。美国为主战坦克加装顶置武器站的原因定位于巷战,顶置武器站本身就是巷战升级组件中的一个部分,可见这种装备出现的一大因素就是城市作战,也包括复杂地形作战。

坦克主炮虽然火力强大,可以直射打击,但是由于炮弹备弹数量少,一般只携带40发,火力持续性不足,而且由于坦克炮的俯仰角限制很大,无法对高处或者低处的目标射击,尤其是在较短的距离上,坦克炮往往存在转得慢、打不着的尴尬境地。当然,坦克上很早就采用布置机枪的方式来改善坦克的独立作战能力,比如在坦克主炮同轴安装并列机枪,或者在坦克正前方安装航向机枪,大部分坦克则是在炮塔顶端安装了高射机枪。在M1A2SEPV2主战坦克上就装备了3挺机枪,我国的99式主战坦克也装备了并列机枪和炮塔顶置机枪,这些机枪可以在坦克近距离打击目标时,提供持续不断的压制火力,而且射击角度不受限制,更加灵活。但是,坦克在复杂地形和城市作战中,经常面临伏击的状况,也就是说,敌人也许不是在一个方向上朝坦克射击,如果是这样,那么机枪手在坦克炮塔外操作机枪,就面临着极大的危险。现代坦克车组都很小,机枪手往往由坦克的炮手或者车长兼任,一旦损失人员,坦克的操作就会变得困难。因此,装备可以在坦克舱内遥控的顶置武器站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顶置武器站内可以配备机枪、榴弹发射器、烟雾弹发射器等,利用观瞄装置实现高精度的射击,高配一些的还有弹道结算器、夜视装备等,甚至有些顶置武器站还配置了防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常见于步兵战车一类的武器。配备顶置遥控武器站后,坦克在独立作战中,就可以安全地应对多个方向打击,而且轻武器射击精度大大提高,使坦克在复杂作战环境下应对威胁能力增强。目前,德国的“豹”2A7、法国的“勒克莱尔”、俄罗斯的T-14、美国的M1A2、以色列的“梅卡瓦”4都开始配置顶置遥控武器站,我国外贸的VT-5轻型坦克和VT-4主战坦克的炮塔上,也可以看见顶置遥控武器站。但像15式轻型坦克这样的解放军现役自用装备,同时出现安装不同型号的两种顶置遥控武器站的情况,却十分罕见,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军建设正在向一个高度细分化的方向发展。

陆军是我党最早建立和领导的武装力量,随着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陆军实现了脱胎换骨、换羽重生。目前,解放军陆军正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优化力量编成和规模结构,加速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而作为陆军转型建设的标志性主战装备,15式轻型坦克不同版本的技术状态配置,不但意味着战术灵活性将籍此大为增强,更意味着这是一个领跑的起点。世界军事史一再表明,军事上失去自我的盲目追随从来不会带来成功,追逐别人的脚步,永远只能当一个跟跑者,做不了领跑者。每一支站在世界前列的强大军队,都是一支自主型的军队,而不可能是一支模仿型的军队。提不出新概念的军队,绝不会创造出新的理论;创造不出新理论的军队,军事变革绝不会走到前列;不能走在变革前列的军队,绝不会成为新的战争规则的制定者;不能成为新战争规则的制定者,也就难以赢得未来战场上的主动权。吹响推动军事理论创新的时代号角,既要把握战争形态发展演变规律,主动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潮流,更要立足自身实际,瞄准使命任务和作战对手,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的创新性、领跑型技术装备。在技术配置上灵活自如,丰俭由己的15式轻型坦克,莫不就是这样一个很典型的代表。

结语
15式轻型坦克适合南部战区轻型机械化部队,丘陵、林地、水网等大吨位主战坦克不宜使用难以发挥作用的地带,轻型坦克却能运用自如,快速穿插跟进,同时,它也适合高原高海拔地带的部队使用,作为山地作战轮式轻型机械化部队的装甲力量补充。15式轻型坦克主要用于山岳丛林、水网稻田、高原高寒山地的快速部署、机动突击和地域控制,能够快速部署、快速反应、快速突击,是陆上应急作战的“急先锋”。而伴随着西部战区西藏军区某部、第74集团军某合成旅、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所列装的15式轻型坦克相继曝光,各有不同的技术配置又向人们揭示了这一明星装备更多的奥秘。总体来说,15式轻型坦克在列装部队时或许就采取了不同技术状态的构型。也就是根据所列装部队预计承担任务、预计战场态势、预计所要面对对手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配部分分系统装备进行列装。不管是“低配版”、“中配版”还是“高配版”,针对不同作战环境和任务装备自然会有所差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充分说明了15式部署上的灵活性。毕竟没有最强的装备,只有最适合战场的装备,15式或许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况且,15式轻型坦克的不同配置版本也是可以无缝升级的。一旦打起大规模战争,南方部队和西部部队要实施跨区机动、联合作战的时候,对现有中低配版本的15式轻型坦克按照高配版进行临战升级,也并非是一件太麻烦的事。天鹰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