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单兵到底带了多少子弹?低烈度用不完,高烈度没机会用完



在网络上,大家或多或少会看到一些来自俄乌战场的真实画面,当中俄乌双方在进行枪击的时候,不管准不准,打了再说,给人一种打完子弹就下班的感觉。

这种“敷衍”的打法很难让人将其和战争联系到一起。
问题来了,在俄乌冲突中这种打法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呢?对于俄乌双方来说,单兵究竟携带多少子弹合适?
合适才是最好的
有人可能会这样认为,高烈度的战争多带一些子弹,低烈度的战争少带一些子弹不就完事儿了吗?
事实上,事情没有大家想象得这么简单,一般来说,一位步兵会配备一支步枪,6到8个弹夹,一个弹夹大约30发子弹,一共就是200发左右的子弹。

另外,士兵的单兵武器可不止于此,还包括手枪、手枪弹夹、防弹衣、头盔等等各种装备。
有的特殊兵种还未随身携带单兵火炮等等,最大的问题来了,这些武器可不是玩具,重量是实打实的存在,对于士兵来说是巨大负担。
一般来说,步兵在满配情况下,全身装备加起来有17公斤左右,对于普通人来说负重10公斤左右的东西,跑起来都会非常吃力,更别说17公斤的物品。

尽管士兵经过了专业训练,可即使是他们在负载如此大重量的时候,仍旧会感到压力。
而在高激烈程度的战场上,往往是子弹横飞,稍有不慎就会毙命,若是士兵背负的子弹太多,导致负重增加,难免会降低机动,从而增加被子弹射杀的风险。
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在高烈度的战场上,士兵不宜携带太多的子弹,否则很有可能被敌方击中,到时候带的那么多子弹根本没机会用完。

同样的道理,在低激烈程度的战场中,双方的博弈反而会变得更加谨慎,从而增加试探的成本。
就比如说在堑壕战中,攻击的一方通常会对敌方阵地进行试探,不断开枪以诱导敌方攻击,以此来查明对方的火力情况。
不过阵地一方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又岂会不知道这是对方的试探,所以在开火的时候会异常谨慎。
进攻方又会考虑这是否会是对方的陷阱,从而更加谨慎,双方开枪试探的频次也会增加。

【开枪不一定是为了杀人,也有更是恐吓或者试探】
如此一来,对于士兵弹药的消耗量会不断增加,有的时候开枪“敷衍”并不是真的想要打完下班。
而是在试探性的射击当中,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露头射击。
有的时候,在低烈度的战局当中,士兵携带更多的弹药,反而会成为他的优势。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在低烈度战场上,士兵的子弹用不完,战略撤退的时候同样会成为负担,甚至会影响机动作战,非常不便。

所以,单兵携带武器方面,是一门非常重要且“烧脑”的学问,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战场的激烈程度,士兵个人的射击习惯、作战习惯、己方的火力配置情况等等。
步兵“神器”
不过,一般情况下,士兵会以班为单位,其中大部分弹药留在车里,在需要的时候依靠队友进行“补给”。
当然,现代化的技术情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兵负载能力有限的问题。
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无人操控的单兵小车。

【类似于这种的单兵战术车】
这些小车可以在很多复杂的地形环境下工作,进行自杀式打击、运送物资等等。
比较理想的情况就是,士兵在前线作战的时候,身边能够随时跟着一辆小车,专门为其运载子弹和其他武器。
不过,这种作战模式也有很大的问题,一来战场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这不仅仅是环境的复杂(现在的小车无法适应高度复杂的山地环境),更是对方火力打击的不确定性。

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火炮下一秒会落在什么地方,此类小车受袭之后又会对士兵造成怎样的影响。
从这一点来看,将武器装备放在自己身上,才是最放心的。
二来,单兵小车的相关技术仍旧有待提升,比如说如何精准的识别某位士兵,并在战场上进行实时跟随是问题的关键。
比如说,要是爆发大规模的阵地战,攻击方进入冲刺阶段,人员混杂不堪,这些小车又该何去何从呢?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任何机会都是稍纵即逝,士兵们总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专门识别自己的小车吧!
因此,这也仅仅是一种作战概念而已,等待日后的智能系统更加先进,或许能够运用到现代化战争中。
后勤才是关键
事实上,步兵在战场上对于子弹的需要,折射出的是一支军队的后勤水平。
正如之前所说,步兵很难在战场上负载如此重的武器装备,因此更多的会将部分弹药预留在车内,然后以班为单位行动,互相补给。

当一个班的弹药快要消耗殆尽的时候,再回到阵地进行一轮补给。
这就需要一支军队有很强的后勤能力,能够保证他们在需要弹药的时候得到及时补充。
有人说这很简单,只要过去的时候多带点就可以了。
要知道这种临时的补给点很容易受到地方打击,只有动态的实时后勤补给,才能有力保障前线,而这也是难点所在。天鹰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