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国第一首富的儿子,就连名字都是慈禧太后亲自赐的。
他从小就享受最好的资源,宋子文的妈给他当保姆,宋子文给他当过秘书。
他的老婆是民国总理的女儿,结果他又娶了11房姨太太,生了27个孩子。
他也是民国第一败家子,挥金如土,曾经一夜输掉上海一整条繁华街,101種楼,足足价值50亿大洋。
他前半生大富大贵,后半生却穷困潦倒,沦落为乞丐,最后饿死在自家大门口。
他就是晚清首富盛宣怀的儿子--盛恩颐。
01
盛恩颐是盛宣怀的第四个儿子。
在盛恩颐之前,他老爹盛宣怀有过3个儿子,结果都夭折了。看到第四个儿子的出生,48岁的盛宣怀高兴地老泪纵横。
这盛家泼天的富贵,总算是后继有人了!
要问这盛家有多富?这么说吧,盛宣怀经营的产业,在晚清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银行、铁路、轮船、钢铁、纺织、医院、学堂,他的资产要搁现在,也就几个马云那么多吧。
不仅如此,盛宣怀还是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听说盛宣怀又喜添麟儿,慈禧太后立马就给孩子赐了名字--恩颐,寓意为“ 被恩泽颐养”。
可以说,盛恩颐起手就是王炸,出道即巅峰,这么好命的男主角,估计狗血电视剧也不敢这么编吧。
因为是老来得子,再加上之前几个孩子的早夭,盛宣怀对盛恩颐可以说是万千宠爱,母亲庄夫人更是对儿子有求必应,而这种毫无底线的溺爱,为多年后盛恩颐的悲剧,早早埋下了伏笔。
作为“民国王思聪”,盛恩颐的教育资源自然是极好的。
他的养娘,也就是保姆+家庭教师,就是两位不同凡响的女人。一位成为了赵四小姐的母亲,另一位就是缔造出另一个世纪豪门的女人,倪桂珍,宋氏三姐妹的母亲。
她们俩人知书达理,会数学、懂音律,擅长英语和钢琴。在这两位顶级保姆的陪伴下,盛恩颐再混账,也不会太差。
可惜,盛恩颐对啥都感兴趣,就是不喜欢学习。
真是辜负了盛宣怀一番苦心,他本来想着让儿子好好学习英语,出国后去顶尖名校,好好学学洋务,回来也好继承盛家的家业。
可惜大把银子砸下去了,英语教师请了不知多少,盛恩颐的英文还是不见一丁点进步,原因很简单:没兴趣。
这可急坏了盛老爹,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办法:给儿子娶个懂英文的老婆,然后让他老婆陪着他出国留学,这样他总能把英文学好了吧?
盛家人挑儿媳,自然是在豪门显贵里面找。
盛宣怀做生意的眼光好,挑儿媳妇的眼光同样毒辣。他早就打听好了,山东巡抚孙宝琦的大女儿孙用慧,温柔贤淑,重要的是,她曾跟父亲留过洋,懂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还给慈禧太后做过翻译官。
盛宣怀私下还找人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说盛宣怀就得找个大4岁的,头一胎必定得个大儿子。
简直完美!盛宣怀立刻跑去孙家提亲。
起初孙宝琦并不同意这门亲事,盛恩颐的坏名声,早就传到外头了,谁愿意让自家女儿嫁给个纨绔子弟。但盛恩颐软磨硬泡,连儿媳的嫁妆他都包办了,无奈之下,孙宝琦只好答应把女儿嫁给盛家。
1910年,22岁的孙用慧嫁给了18岁的盛恩颐。
婚后不久,小两口就被盛宣怀送去了英国。
02
盛恩颐在英国就读的是伦敦大学,后来又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这两所学校都是当时顶尖的世界名校,可见盛宣怀望子成龙的心是多么急切。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国外没有父亲管束,盛恩颐变得更放肆了。
留洋这几年,盛恩颐什么也没学会,连个毕业证都没拿到,但国外各种新奇的玩意,他倒是学会了不少。
1915年,盛宣怀已经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盛恩颐从国外紧急回来,接任汉冶萍煤矿公司总经理。
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逝世。
作为盛家唯一的嫡子,24岁的盛恩颐,不但继承了盛老爹留下的万贯家财,还成为了盛家掌门人,掌管盛家的企业。
但不学无术的盛四公子,哪里懂什么经营管理,他最懂的是如何败家。
据盛恩颐的外甥后来回忆,盛恩颐从来不去公司上班,每天在家过着黑白颠倒,昼寝夜出的生活,不过他忙的不是工作,而是抽大烟。
那时候宋子文担任盛恩颐的秘书,他每天要来盛家汇报工作,每每都要从早上等到下午,直到盛恩颐下午四五点钟起床,有文件要签名,他就在榻上一边抽大烟一边签。
除了抽大烟,盛恩颐擅长的就是各种挥霍。
他喜欢车,尤其是进口的豪车。上海第一辆进口的奔驰车就是他买的。为了显示自家有钱,他把车把和车牌都换成银制的,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买“4444”号做车牌照,生怕别人不知道车里面坐的是盛四公子。
除了豪车,他还喜欢马。喜欢养马倒也罢了,有钱人家谁不养几匹马,供自家玩。但盛恩颐就是盛恩颐啊,一个人养了75匹马。他家的马比人还金贵,吃的用的都是好的,一匹马一天的费用,就顶普通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
香车宝马有了,美人自然也不能少。因为盛恩颐出手阔绰,上海风月场上的女人,都喜欢招待他,要是万一被盛恩颐看上了,那可就是一步登天了。因为当盛恩颐的姨太太,比一般有钱人的正经太太还风光。
虽然老婆是民国内阁总理家的大小姐,但盛恩颐一点都不给这个正房太太面子,一口气纳了11房姨太太。
因为担心这么多姨太太住在一起争风吃醋,闹得日子不安生,盛恩颐大手一挥,一个姨太太一栋花园洋房,再配一部进口轿车,外加几十个保镖女佣。
盛家姨太太出门,前呼后拥,风光得很,个个自称“盛老四太太”。
所以上海娱乐小报上经常有盛家的花边消息,“盛老四太太今日订购了一辆新进口的别克汽车”、“盛老四太太今日买了一只价值五万的4克拉钻戒”之类的新闻。
11房姨太太一共给盛老四生了27个孩子,毕竟多生一个孩子,就能多分一份家产。但这还不算,生性风流的盛恩颐还搞出了一大堆私生子,据说经常有女人找上门来,把孩子往盛家花园的门房一放,自称是盛老四在外头生的孩子。当时也没有亲子鉴定,盛家也就收下了,毕竟家里有钱嘛。
盛恩颐爱赌博在上海滩也是出了名的,都知道盛老四“赌品”好,愿赌服输,从不反悔赖账。而且他嫌现金筹码之类的太小了,都是直接押房契地契。
不过盛恩颐最让人咂舌的还是那一场世纪豪赌。
他和军阀卢永祥的儿子卢筱嘉赌博,一夜之间输掉了上海一条街,那条街上有100多幢门面房,被他输个精光。
如果他老爹还活着,估计也得被这个败家儿子气吐血。
03
尽管盛恩颐花天酒地,奢靡无度,但好在家里有他的母亲庄夫人支应着,盛家倒也还能正常运转。
但时间到了1927年,庄夫人也撒手人寰,盛家一下子陷入了混乱中。
盛宣怀生前就立下了遗嘱,把遗产分作了两份,一份分给老婆孩子,另一份建立了“愚斋义庄”,这是一个兼顾盛氏家族利益和社会慈善的公益信托机构。
盛老爹想的是,这一大笔钱存在义庄里,作为不动产,不许取出来,只靠吃利息,就能保证一大家子衣食无忧。
哪怕出了几个纨绔子弟,只要义庄还在,也能活得滋润。
但盛宣怀哪里想到,他生的这个儿子,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是全国第一败家子啊。
母亲庄夫人刚去世,盛恩颐就提出要取出义庄的不动产,全部拿出来分掉。
因为义庄的这部分钱,没分给盛家的女儿,盛七小姐盛爱颐还把盛老四告上了法庭,引发了“中国第一女权案”。
非常有趣的是,盛爱颐和盛恩颐的秘书宋子文有过一段不了情。(关于这段历史和盛七小姐,具体可以看海归男追富家女被拒,15年后他成财政部长再求见,女方说:没时间)
最后盛七小姐赢了,分到了一大笔钱。
这场官司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从此盛家成了法院的常客,关于盛家遗产的官司有六七起。
正应了《红楼梦》中的那句话:“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才能一败涂地!”
自此,盛家从上海滩第一家族,迅速衰败、没落。
再加上当时日本人入侵,盛恩颐和日本人偷偷做生意,被坑了不少钱。而且面对日渐衰败的盛家,盛恩颐依然是挥霍无度,坐吃山空,家里是只进不出,经济是愈发拮据了。
外面那些姨太太一看盛恩颐要倒了,纷纷带着孩子上门讨要分手费,太太孙用慧统统把孩子留下,再发给她们一笔遣散费。
对此,盛恩颐依然是不管不顾,继续在外面鬼混。
自己的钱都基本败光了,他又打起了亲儿子的主意。
他有一个儿子盛毓邮过继给三房,所以独立继承了一份家产,盛恩颐仗着儿子小,天天跟儿子借钱。
后来盛毓邮说,“那时我最怕两件事,一件是父亲请我吃饭,一件是父亲给我做西装,因为吃过饭了,做了西装,父亲就要找我借钱,每次借了也没再还过。”
年轻时“啃老子”,老了“啃儿子”,盛恩颐真真是旷古第一人。
1942年,盛恩颐的正房太太孙用慧,终于受够了人间疾苦,在冬天里病逝了。
此时,盛恩颐也拿不出什么钱,为这个可怜的女人,举办体面的葬礼了。
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有人举报他跟日本人做事,结果一大笔家产被收归了国民政府。
不过都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便盛恩颐没有钱花,但他在苏州老家还有一大片土地和宅子呀。尤其是“留园”那可是盛家的老宅。
但是,解放后的土地政策时,土地房产越多,纳税越高,盛恩颐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最后房产土地都划到了公家房产薄上。
盛老四的第11个儿子盛毓珅曾经这样回忆:
“十年间我们不断搬家,房子愈住愈小,最后是全家八个人挤一间,我就睡在一张桌子上。”
盛家辉煌时刻,仅上海一地豪宅就有上千幢,如今却是八个人挤在一个灶间里,真可谓是一落千丈。
最后苏州的“留园”也归了公家,只留给了盛恩颐四间祠堂。
1957年冬天,盛恩颐第三次中风后,瘫痪在床,被大儿媳送回了苏州留园的祠堂。
就这样,行将暮年,只下剩一口气的盛恩颐,躺在一只小船上,一路从上海飘摇到了苏州。
两个月后,盛恩颐死在了留园门口的祠堂里,终年66岁。
从坐拥千亿资产的首富之子,到穷困潦倒饿死在家门口,民国第一败家子盛恩颐走完了令人唏嘘的一生。
04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盛家从民国第一豪门,沦落到千金散尽一无所有,只不过几十年的光景,这其中盛恩颐功不可没。
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有多少豪门世家,纵有千亿家产,却被不成器的子孙后代败个精光。
一个人,即使赚再多的钱,如果子孙没有能力,照样是一场空。
多年后,盛宣怀曾孙盛承懋曾经这样说:
“我现在一年去一次留园,每一次去,都会再一次感慨:钱财,真正是身外之物。
我们曾经非常非常有钱,我们也曾很穷过,我们知道要取得成就还得靠自身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