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江苏两个农民决定盗墓,钢钎一戳,尘封392年《西游记》作者重见天日


十四亿中国人,人人看过《西游记》。但是,1582年去世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埋哪儿,你知道吗?
这个问题,从明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是未解之谜。没想到谜底的揭开,是由两个江苏农民完成的。
时间回到1974年10月,50年前的江苏淮安一个叫郭大庄的小村庄,两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郭井中和郭井锋,正为一件事发愁,他们家里都需要个水桶,却连一块木板都没有。
怎么办?商量了很久,俩人打起了村边一片无主墓葬地的主意。
         
 

         
     
“不如我们去挖坟,看看能不能挖出块棺材板?”
俩人说干就干。要盗墓,却没有洛阳铲,怎么办?难不倒作为铁匠的郭井锋,他自己动手,打造了一根1米多长、拇指粗细的钢钎。
月黑风高夜,郭井中和郭井锋来到墓地,郭井锋握住钢钎就是一戳,又一戳,再戳……直到听到钢钎戳在木头上的沉闷声。
“成了!”两人高兴极了。赶紧抡起锄头,在10月的麦田挖呀挖,在无主的墓葬挖呀挖,响动惊动了村子里其他人,大家齐心协力,不一会儿,三口棺材现出来了。
郭井中和郭井锋跳上去踩了踩,咦,这木头真结实。棺材打开,里面一堆骸骨。
几个人费尽力气也只挖出来两口棺材,赶紧回填泥土,准备改日再挖。没想到次日一早,大队干部闻风赶来。给出的条件是:棺材交出来,每人奖励一水桶,还给十块钱。
几人想了想,乖乖上交了。交的时候多个心眼,只上交了一口。至于另一口,赶紧运到当地一个中学卖了课桌椅。一口棺材卖了两百块,把大家乐坏了。
谁也没想到,他们卖掉的那口棺材,里面装着的,就是尘封392年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骸骨。
大队干部果然说话不算话,收了棺材不给钱,水桶也没有。地里的另一口棺材,也被大队挖去打农具了,也算是用之于民。
觉得被大队坑了的郭井中和郭井锋,越想越不平衡。深夜,二人再次提着钢钎来到墓地。
这次他们也没有空手而归。棺材是没了,可是,俩人挖到了一块碑。刚好郭井锋家的猪圈差一块拦门石,于是石碑就被郭井锋扛回家了。郭井锋完全没注意,碑文上,很显眼的一个“吴”字。   
那么,大家是怎么知道,郭井中和郭井锋挖的就是吴承恩的墓呢?
         
 

         
 
还是在1974年,就是郭井中和郭井锋他们卖棺材的买家——马涵洞中学,学校里当时有位老师叫何杰,年约40岁,酷爱传统文化。
有一天,何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内容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精彩绝伦,同学们都舍不得下课,何老师也意犹未尽,多讲了几句。
何老师年轻时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祖上是江苏人,在淮安当地有祖产,甚至据说吴承恩死后,埋骨之地就在淮安城南吴氏“灌沟先垄”。
因此,何老师说:“同学们,现在有这么个事,《西游记》太好看,全国好几个地方,都在跟我们抢‘吴承恩故里’这块金字招牌,吴承恩明明是我们淮安老乡。你们回家多留神、多找找,看看有啥办法找到证据,证明他就是淮安人。”
   
何老师还打了个比方:“比方说,看看你们家房前屋后,有没有什么石碑、木板,上面刻着‘吴’字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课堂上有个小男孩叫郭井爱,也住在郭大庄,和郭井中、郭井锋是平辈,他把何老师的话听进去了。
1974年11月的一天,何老师刚到教室,就听到有人喊他:“老师,吴承恩找着了。”
郭井爱领着吴老师,来到郭井锋家猪圈榜,何老师一眼就看到了那块“吴”字碑。
仅凭这块碑,当然无法确认它和吴承恩的关系,但这难不倒考古学家。顺藤摸瓜,村民们挖棺材板的事查实了。前面说过,有口棺材卖给了中学做课桌椅,现场施工的木匠叫吴顺来。干完活回家时,吴木匠将做木工活剩下的棺材板边角料拉回去当柴烧。刚好,他的板车缺了一块,随手从边角料中捡了一块补上去。
回到家,吴木匠媳妇都已经把这块板子递入灶膛了,还是觉得木板好光滑,烧了可惜了,刚好米缸差了一块盖板。
当考古专家赶到的时候,见到这块棺材板,简直如获至宝。它长50公分、宽30公分、厚3公分。
正是根据板子上的“荆府纪善”4个字,专家确认,它就是吴承恩的棺材板。因为有明一代,整个淮安只有吴承恩担任过“荆府纪善”这个官职。

藏在《西游记》背后的吴承恩,就这样被定位了,孙悟空听到都觉得不可思议。
为什么说吴承恩真伟大?他不仅创造了传奇的《西游记》、伟大的美猴王。连他的棺材板,都还在300多年后为祖国教育事业添柴加薪。
真的要感谢课堂上多了一嘴的何杰老师,如果他还健在,今天也已经90多了,我们祝老爷子健康长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