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里,三个女演员,表演都非常不错。
马丽自然家常,高叶明亮锋利,赵丽颖最让我惊讶。
因为她塑造了一个和自己“反差很大”的角色。
她扮演一个苦楚的聋哑母亲郝秀萍。
从车站第一幕戏,她找到自己的孩子,到之后每一次出场,旅馆门口的努力感谢,工地跪地求助,绝望跳楼……
她真的就像浸在一种苦汁里,那种害怕、无助、崩溃的感觉,非常真实。
如何传达角色的苦?
好的演员,一定是自己真正品尝和理解到苦。
情绪的传达,不可伪饰,甚至不可表演,它就需要演员用真诚的信念感,去亲身体验,亲自咀嚼,如实呈现。
刷到一个视频,拍完工地求助这幕戏,大家围着看监视器里的画面。角落里的赵丽颖看着看着,又哽咽不已。
她之后说:“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情绪发挥到极致了……那次我觉得我尽力了,有被自己的情绪感染到,感受到了这个人物,这个母亲的内心……”
好演员和大明星,两者其实是有矛盾的。
前者是把自己交出去,给出去,而后者如果包袱太大,会把每个镜头想象成聚光灯。
赵丽颖,我觉得,她更想做一个好演员,回归到职业本质。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学习手语,去听障人士家中体验生活。从第二天开始,就不说话了……
在剧组,她全程戴着耳塞,不和任何人交流(和导演也不交流,张艺谋说,刚开始以为赵丽颖无比内向),因为她要真正进入一个听障人士的内心情境。
高叶和赵丽颖的那场高楼对手戏,拍完之后,高叶蹲下来哭了。她说,对赵丽颖,“每次都心疼得不忍心看她。”
电影院里,赵丽颖的戏份,也让我几次泪目。
人们的真实反应,就是对演技的最高评价。
张艺谋说,“我对她后来的表演非常满意……她突破了自己的天花板,去扮演这样一个人物,不再是过去的赵丽颖。”
✏️
其实,“过去的赵丽颖”,是从更艰难处走来的。
她出身农村,非科班,毕业后在公司做销售助理,一次全国选秀,她幸运地进入演艺界。
做演员,是她从小的念想。11岁时,她让爷爷用木头给她做了个花盆底的鞋,模仿《还珠格格》。
可是非科班,没背景,脸还“很圆”,被一些人断言“只能演丫鬟,小丫头”。
但她还是顶着圆圆的脸蛋,灵动的眼睛,从跑龙套开始,认真演了5年的配角。
在一次演讲中,她说,那时候她暗暗发誓,不要让我抓住机会。
机会果然垂青真正渴望它,接近它的人。
从《新还珠格格》,到《陆贞传奇》,从现象级的《花千骨》、《知否》,
到演技更上一层的《风吹半夏》……
后三部电视剧,为她赢得三次白玉兰提名,虽未正式花落,但她大方转发“陪跑”热搜,说,“继续跑”。
她聊起儿时生活总是笑眯眯,综艺里用自己的经历,“我也是从小生活在农村”,安慰选手走出情绪。(说实话,有些人用出身来攻击人,真是够庸俗肤浅)
一个采访里,赵丽颖说,曾经有个前辈直接说,你们85后演员太不进取了,没出来一个优秀的演员。
赵丽颖很谦虚地回答,“别着急,一直在路上,在学习。”
昨天,赵丽颖工作室发了个通告,“演员赵丽颖依然是求学路上的赶考生,每一个角色呈现都是一次大考,一次观众质检。……”
演员,求学,质检。这些词,更接近“演员的心态”。
从流量型到大银幕,赵丽颖的这次表现,证明她有足够的渴望,足够的实力。她说的,“不要让我抓住机会。”
期待她更多的大银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