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的纪录片。


央视《面对面》节目,董倩对张桂梅校长的对话访谈,短短20分钟,讲清楚了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
节目播出时间是2020年6月份,张桂梅64岁,操劳和病痛,让她显得苍老。
灰色外套,短发,皱纹。这样朴素的外表下,是一个堪称伟大的灵魂和人格。20分钟影像,我在bilibili上看的,和漫天弹幕说的一样,我也好几次哽咽和“泪目”。

01这个访谈,简洁准确地呈现了张桂梅人生中很多重要节点。
她是东北人,年轻时,和丈夫一起在云南支教。后来,丈夫因病去世,她离开伤心地大理,申请调到了丽江华坪县。

这是1996年,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可能对张桂梅影响很大,这也是她自己回忆的。
那一年,她查出子宫肿瘤,很严重,县里说会全力救治,妇代会上,大家给她捐款。张桂梅说,有一个农妇,“山里的妇女只有5块钱,她只是留着路费回家的,结果她把钱捐给了我,而我对这个小县,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善意是互相促进的。
张桂梅越来越了解贫困山区妇女的生存现状。她说,拯救一个女生,就是拯救了三代人。
这时候,她还是儿童之家(被遗弃的孤儿)的院长,经常看到一些被抛弃的健康女婴。以及之前在大理民族高中的经历,一些女生,经常上着上着学,就不见了,被家里人嫁了。家访的时候,发现母亲让高三的女儿辍学,却把初二的儿子送到县里去补习。
这一切,都让张桂梅“非常生气”。
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女校的想法,而且是一所“免费的好高中”。伟大和平庸的区别,就是,“伟大”是踏踏实实、不畏艰难地去做,去踩泥地,去实现。
02她开始为这个想法奔波。2002年到2007年,她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带上证件,去各地筹款,却总是被当作骗子,总共只筹得了1万元……
转机发生在2007年的全国党代会上。她把县里给她购置新装的钱,为学校买了电脑,都没发现自己裤子破了。一位女记者发现和采访了她,写成了一篇报道,《我有一个梦想》,引起轰动。
报道带来了一个最好的结果,女校终于可以筹办了,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教师编制汇入华坪教育局……(我忍不住想,之前为什么不行呢?事情能做起来,真的在于张桂梅个人的坚持和意志)
我觉得,张桂梅故事里,最困难的其实就是女校的筹备和建立。这相当于一个“空中楼阁”的真正实现。之后当然也困难重重,但好歹,学校有了,阵地有了。
一直瘦弱、病痛缠身的张桂梅,一步步改变现实,改变大山里那些落后愚昧的观念。
032008年,学校正式招生。2011年,央视10频道的纪录片《讲述》,也是关于张桂梅。
那时候她还年轻,54岁。
她跋山涉水家访,偶尔还对年轻教师们发火(让他们对学生全心投入),之后又愧疚,觉得自己太严厉,对不起这些“年轻的团队小伙伴”。教师团队有女老师,有男老师。
张桂梅身边的人,也有太多值得尊敬。十几年来,张桂梅就住在学生宿舍3楼,睡着铁架子床。这就是她的家。长期劳心劳力,她得了肺纤维化、肺气肿等十多种病(最新采访里,已经有20多种了……)她把全部奖金、捐款以及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元,全部捐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和教育事业。
她说,“自己少消费,不消费就行了”。
现在,张桂梅仍然是儿童之家福利院的院长,是孤儿们口中的“老妈”。
是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后勤”,时刻带着督促她们吃饭和学习的小喇叭。
她大半生都走在泥泞的山间沟壑,她的脚上全是泥巴,脸上全是皱纹,身上都是病痛。她一无所有,又极其富有。她说,“我只想救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她是真正的高山。
 the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