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女士去世了,享年100岁。纪念齐邦媛女士,走好……
看齐邦媛的回忆录《巨流河》,它磅礴,克制,写的人当时已80多岁高龄。
优雅叙述背后,我看到无尽悲伤,以及大河入海般的平静。
少女时代,东北沦陷,背井离乡,直到抗战全面爆发,整个中国陷入战火和苦难。
齐邦媛从家族史和个人成长的角度,对自己,对中国,作了一次个体性质的回望。
回望“九一八”,回望东三省,回望抗日战争。再到全书下半部,回望台湾的建设,以及她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
母亲和三姐妹,最右为年轻时的齐邦媛
她是这一切的亲历者。
不管多丰富的资料,多高明的见识,比不上亲历者小时候在东北巨流河边,感受到的一阵风。
齐邦媛出生于北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国民政府官员。
从沦陷的东北逃离后,她们家,成为许多爱国东三省青年的聚集之地。这里面,有一个叫做张大飞的青年……
那时,张大飞和齐邦媛,只是少年和孩子。
张大飞的父亲张凤岐,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任职沈阳县警察局长,因救助抗日工作者,被日本人浇上汽油当街烧死。
张大飞目睹了全过程。
逃离家乡后,他与母亲兄妹也失去了联系。
这位沉默寡言、心有深渊的少年,在齐邦媛的书中出现。
她写一群少年去爬山,浓雾和细雨中,张大飞等在狭窄的石碍口,回头看她,拉她爬上去。
与张大飞的感情线,是《巨流河》全书最感人的一部分。虽然这部分,在书中比重很小。
一位80多岁的老人,如何回忆青年时代牺牲的恋人?
少年改名“大飞”,已是心意所在。他是首批赴美受训的中国飞行员,旧照片里,年轻的张大飞,眉目英俊,儒雅温厚。
回国之后,张大飞成为“飞虎队员”,屡立战功,升至中尉。
他沉稳坚毅,热爱诗词,在和平时代,他和齐邦媛本是一对璧人。
找到一些齐邦媛的原文:
一次参战前,张大飞破例驾驶军队车辆,和朋友去她的学校看她。当天下着大雨,他们撑着一把伞,但最后什么也没说。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与日本零式飞机相遇,为了保护战友,阵亡殉国。
牺牲之后,他被追授上尉。他的遗物,是齐邦媛和他多年的通信。
张大飞牺牲了,他的故事,在《巨流河》里结束了……
之后,是抗战胜利,齐邦媛写如何去到台湾,如何发展个人学业,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认识后来的丈夫,人生平凡又宽阔地展开。
✏️
但张大飞从未在齐邦媛心里消失。
1999年,75岁的齐邦媛教授,回到大陆。
南京航空烈士陵园,她拾级而上,半个多世纪前的爱人,名字刻在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
张大飞 上尉 辽宁营口人
一九一八年生 一九四五年殉职
他曾在信里对齐邦媛说:“祝福你那可爱的前程光明。”
一本回忆录,从北方的巨流河,写到台湾的哑口海。齐邦媛对张大飞的怀念,就像是河底的暗流,伴随了她整整一生。
《诗经》:子之清扬,扬且之颜。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有导演希望拍出她与张大飞的故事,她拒绝了。
她在书中写:“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2016年,92岁的齐邦媛,把张大飞的遗物捐献了出来。“希望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延续过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豪气干云……”
回到1938年,战火纷飞,家国沦陷,张大飞20岁。
他说,要报考空军。
他说,“生命中,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
之后每一年,每一次,张大飞开着战机,怀揣着邦媛妹妹的信,飞上高空。
即使每个人,包括他自己,都知道他们故事的结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