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的这家餐厅,你大概率听说过或造访过。
“美食荒漠”里绿洲般的存在,黑珍珠三钻,米其林一星;即便放眼全国中餐厅,也占据重要位置。
只是,大部分食客对这儿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精细杭帮菜、浙菜的代表,醋鱼、红烧肉永远在必点榜前列.
四季更迭,我几乎都会抽出时间造访,吃下来愈发觉得:如果还只局限在那几个经典杭帮菜,实在是太低估这儿的实力了,会错过不少精彩美味!
这些年来,不拘泥于菜系,有意思的菜式越来越多;靠着大师傅对中国各地食材的深入挖掘,活用各地烹饪技法,糅粹出一种全新的风格:
最鲜时令感 + 10%创新巧思 + 雅俗共赏的融合
能做到以上任一点的贵价中餐厅不罕见;但能同时做到上述三点,且每次用餐都能收获几分惊喜感,好吃得让人心服口服的餐厅,细数起来还真没几家。
这次刚好吃到了冬季菜单的最后一天和春季菜单的第一天,很有对比性,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
这家餐厅到底好吃在哪?
怎么点菜才最值,最能吃出餐厅的精髓?
“
举重若轻
以点睛之笔升级传统菜
不局限于菜系
建议大家,来了,首先要看的一定是应季时令菜单!
如今,一年共有九套菜单——4个季节菜单+5款时令菜单,细看会发现:菜系特征不再是永恒的主题;广罗各地的时鲜好食材,再加点有趣的点睛创新,“时令”才是餐桌的大命题。
草原羊排肉骨茶,冬季菜单里特别喜欢的一道。
马来西亚的福建派肉骨茶,比新加坡的海南派,更侧重药膳风味;而这儿的巧思,就在将原本的猪骨替换成了小羊排。
几乎每家中餐厅冬天都会做羊肉硬菜,大多数是煲汤(比如古法鱼羊鲜)或是红烧、黄焖的羊腩煲,食材与技法到位了自然好吃;但来来去去都是传统做法。
在这里用肉骨茶做羊排,合理又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胡椒、当归、党参、枸杞等营造出了复合的药膳感,香气浓墨重彩,汤底的滋味依旧相当澄澈。
选用药膳喂养长大的呼伦贝尔小羔羊,羊肉自身几乎无膻味,能吃出淡淡清香与鲜;小羊排整体偏瘦,略带一点脂肪,恰好承得起浓郁的药膳香料味。
如今的春季菜单里,我最爱这道春韭小炒皇/上海麻球。
乍一看,是两道风马牛不相及的菜,粤式小炒皇,经典的排挡小炒;麻球,传统本帮点心;二者单独出现在哪儿都不奇怪,也没觉得多高级。
但,能想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小炒皇填馅儿的麻球,瞬间就灵动起来了,单单这个创意就让人忍不住想赞叹:真是高明!
把小炒皇中的食材切得更细碎,配上水灵灵的一把春韭,让食客自己填在麻球里一起吃。
不论是小炒皇的咸甜调味比,还是饱含芝麻香气的麻球脆壳,色、香、味,呈现形式都完全挑不出毛病,一切都恰到好处——
先将传统菜做到100分的好吃(这件事已是不易),再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呈现给食客。
这般举重若轻的创新,好吃到令人啧啧称奇:从没想过传统菜还能如此呈现!出人意料的搭配,简单却无上美味,真正的1+1>>2。
冬春的两季菜单里都用到了河豚白子(籽),来看看这家餐厅是如何交卷的。
红烧鮰鱼白籽狮子头(春),往传统淮扬菜的狮子头酿入一颗肥嫩滑润的河豚白籽,鮰鱼和猪肥膘都是0.2cm见方的小粒,能吃到几分颗粒感,质地弹嫩,同时入口又如云般轻柔。
中央的白籽营造出半溏心的绵柔口感,与酱汁里一把酥嫩的蚕豆相映,都在昭示着春日:
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贪恋着一口油润肥美的同时,清新的春意也在盘中萌发了呀。
闽式沙茶白子(冬),冬日河豚肥美,白子个头顶大,更适合拿来做菜式主角。
不同于江浙沪常用的红汤/白汤烧,也没随大流用麻婆豆腐烧法;而是拿去与闽南沙茶酱调味做炖锅,咸甜鲜浓的汤汁非常适合冬日暖身。
姜汁酒香老鸭炖洪湖藕,湖北人冬日餐桌不可少的藕汤,与杭帮菜经典的老鸭汤结合,下了浓重祛寒的黄酒与姜汁调味,滋味饱满热烈,却又不失平衡。
能以10%的创意点亮原本平平无奇的常见菜式,并靠着对调味的高超把控,提升整道菜的风味高度,才正是这家餐厅的精妙之处。
“
雅俗共赏
西餐、土菜兼容并包
四处都是灵感来源
能把西餐的层次变化、土菜的搭配灵魂也融合进菜式里,也很见其功夫之深——
只有对各类菜式、食材的了解足够透彻老道,才能做到抓住其精髓,真正做到集中外、雅俗之所长。
先看农家土菜的融合,这道臭豆腐肥肠辣煮东海黄鱼可作代表,去年吃到时,就在感慨:好大胆!!!
中餐标志性的贵价食材大黄鱼,常见做法要么清蒸、要么台州家烧,用最简洁的调味来突显精贵食材的本味。
很少有餐厅敢用绍兴土菜的烹饪风格,如此重口,甚至偏臭的调味来料理大黄鱼!很考验厨师对调味分寸间的把控。
吃到口中便知晓好在哪:
黄鱼略微腌渍过的,肉质并非单一柔嫩,带点点紧弹感,透着发酵的咸鲜;配合臭豆腐和大肠这样的“双臭”一起蒸,颇有农家菜的粗放。
色面虽浓烈,但调味却意外克制,臭与鲜拿捏得刚刚好,衬出主角鱼鲜,把土菜也呈现出了得当的精细感,非常高明。
去年的版本豪迈地还加入了霉苋菜梗,鲜!野得不得了!
霉苋菜梗:绍兴宁波的传统食物,老菜梗外壳坚硬,内部发酵成汁水状,奢“臭”的人爱得要命,厌“臭”的人闻不得一丝。
红汤肥肠/芦蒿酿臭豆腐(春),同样是臭豆腐,做出完全不同两种风格。
往臭豆腐里酿肉馅,灵感来源可能是合肥菜的酿臭干,抑或是闽南的肉酿豆腐。
蓬松多孔的臭豆腐,绵密似奶酪,红油浓香中透着一丝丝辣,恰好压制发酵臭味;再撒一把芦蒿增加时令清新感,合在一起吃别提有多妙了。
桐乡咸菜粿,街头小摊的点心如何做升级?当然得靠更优质的食材,与稳扎稳打的手艺。
品质极佳的湖南农家腊肉,与鲜嫩脆甜的春笋、香干组成馅料;莹润的外皮,柔嫩细糯,咬开汁水四溢带着猪油香气,精细又妥帖。
再看中西融合的代表:
海胆炖蛋/黄酒溏心蛋,类似日式茶碗蒸的做法,炖蛋里加了高汤和海胆,布丁般嫩滑,极度鲜美。
顶上再置一颗黄酒渍过的溏心蛋黄,又铺一层海胆,再淋上黄酒调制微甜的酱汁。
三个元素:鸡蛋、海胆、黄酒,分别以不同形态交替呈现,彼此间又融合地很好。
香椿蚕豆泥/温泉蛋,低温慢煮出来的温泉蛋,配上春日蚕豆泥,顶上是香椿挂糊炸脆,再淋一些香草油。
放在法餐里,也是一道不违和的头盘。
近年,中西创意菜的风评并不好;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师手下中西融合是什么样的:仿佛武林高手出招,简单大气,也可窥得深厚的功底。
相信有朋友们已经看出来了,这家餐厅是金沙厅,位于杭州四季酒店内,算得上杭城最富盛名的餐厅。
金沙厅是精细杭帮菜的代表;但如今,它的好吃,远远不止经典菜式。
每季时令菜的迭代与成长,结合主厨王勇师傅的巧思灵感,愈发有风格,逐渐形成了独属于金沙厅一派的好吃。
当然,如果你第一次来吃,dp必吃榜前列的招牌菜们,多是开业十余载的经典菜,值得点上一两道试试!
“
不变的配方
让经典菜更经典
经典菜就应当这样,调试稳定后,成为值得传承下去的配方,是验证餐厅水准的试金石。
金沙厅能有一定稳妥、恒久的经典菜式,还依旧做得声名远扬,自可见其功力不俗。
鸡油花雕蒸三门蟹,个人最偏爱的是这一道,诠释了什么是大道至简。
先蒸蟹,至七八分熟时,再把蟹膏放上去;才能保证蟹膏蒸到刚刚凝结的完美熟度;最后再淋上用鸡油和陈年花雕调好的料汁。
靠着食材绝佳的品质,和对烹调时长、调味配比的精细把控,简单的菜做到惊艳好吃才更是难得。
传统粤式脆皮鸡,脆皮酥中带脂香,鸡肉刚断生甚至鸡骨还略带红血以便保持嫩度。
这里做脆皮鸡,更为细致地修掉了鸡皮下的油脂,刷脆皮水风干,而后选择了油炸而非炉烤。
薄如蝉翼的鸡皮极脆!即便连吃几块,也完全不会腻口。盐水腌渍的鸡肉,即使全熟也保持了内部柔嫩且汁水充盈。不沾任何配酱,已足够好吃。
宋嫂鱼羹,几乎各个杭帮菜馆都会出现的名菜。
原本是鲈鱼或鳜鱼的汤底,这里换成了鳕鱼,没有土腥气汤底更馥郁,白胡椒点一勺醋提鲜,有滋有味,是我心中全杭州最好吃的宋嫂鱼羹!
鲍鱼红烧肉,算得上是这家餐厅的名片之一,十年没变动的经典配方;唯有主食材,猪肉的品质在升级迭代。
用本地土猪肉肥瘦均匀的五花,炖得软糯酥嫩,筷子夹起来肉跟着duangduang地晃。
鲍鱼裹满充盈着猪油香气的酱汁,煨得透彻,盘底铺满笋丝,一块肉配两碗米饭都不在话下。
二十年陈皮红豆沙,与通常文火炖的红豆沙汤不同,这儿是将红豆彻底蒸熟透到绵润出沙,再反复过两遍细筛,是真正的红豆“沙”。
口感浓厚到表面甚至能结起薄薄一层皮。甜度克制,陈皮的清香在入口时就萦绕,清甜不腻。
这里的陈皮红豆沙,某种程度上重新建立了我对红豆沙的审美:带红豆颗粒的不喜欢,汤汤水水的不喜欢。正要这一碗醇厚满沙,才是红豆沙最好的表达方式。
***
一年四季追着吃下来,依旧能让人期待着下一季回访,你总能在金沙厅的餐盘上窥探到季节与时令的踪迹,稳妥,精细,时有惊喜巧思。
之所以在这个时节向大家推荐,是因为这些年吃下来,最偏爱烟花三月到初夏五月造访金沙厅,江南的好食材在此时悉数并供,是最值得尝试的时间段。
建议选个天清云朗的中午去吃,不仅有午市限定的点心,还能欣赏到金沙厅的庭院景致。
图/文 - 邱天 编辑 - 夏桁
修图 - 大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