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见过《平复帖》,张伯驹就开始念念不忘,溥心畬大手一挥:“20万银圆卖给你。”张伯驹一下拿不出这么多钱,拉着张大千去说和,溥心畬分文不降。一年后,张伯驹终于用一个办法把《平复帖》拿下,而且只花了4万!
1
《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个字,是陆机写给一个体弱多病的友人的,因为其中有一句“恐难平复”,所以取了这个名。
《平复帖》用纸十分粗糙,极难上墨,类似于今天出土的汉纸,字是由秃笔写的,所以十分珍贵。
法帖的字迹有缺失损毁,启功先生研究全帖的释文最被世人认可:彦先赢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节年使至。男幸有复失,甚忧耳。舍或庶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起。临西复来,威仪详时,举动成观。自躯体之恙也,思识梦之迈甚,执所恒与君。稍之闵凶,巴户祝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信中先“八卦”了彦先、吴子杨、夏伯荣几位好友的近况,大意是:彦先重病,如果早先好好治疗,也不至于难以痊愈,幸好还能勉强活着,还有一个儿子能继承家业。吴子杨当初来我家拜访时我怠慢了他,如今再来,看着顺眼多了,举止轩昂,玉树临风。至于夏伯荣,因战乱没有任何消息。
2
陆机,是西晋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他弟弟陆云合称“二陆”,又和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这么的有才华,可惜,二十岁时刚在吴国出仕,孙皓便将吴国拱手相让给司马家。晋朝时爱惜人才,像陆机这样从小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一定会被重用。
但在那个时代,名节比命还重要,所以有个词叫魏晋风骨。
无奈,陆机也只好放弃大好前程,在家隐居。如果从一而终,也还没什么。可十年后,陆机又耐不住了,来了个“曲线救国”,找到了在晋朝最受人爱戴的张华,靠他进入了权力阶层。
这一做法一直被后人诟病。有本事就隐一辈子,眼红功名利禄,为什么不直截了当,非要假借他人之手?
而且,他为人十分张扬,写文也是,辞藻华丽,很爱掉书袋,恐怕别人不知道他学问大。不过普遍认为他的文采高于王羲之,虽然只有一幅作品传世,但也和书圣比肩。
3
他的这幅《平复帖》在唐末被殷浩收藏,从他手中流出后,到王溥家保存了三代后,被李玮买了去。李玮去世后,进入了宋御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䜣所有,倒数第二个主人是“旧皇孙”溥心畲。
当时,溥心畬所藏的《照夜白图》卷,被叶姓商人买去。张伯驹怕国宝流失,还给有关部门写信,但叶姓商人还是把宝贝卖到了英国。
张伯驹怕《平复帖》再被盗卖,就说自己想收藏,溥心畬开价20万银圆,当时张伯驹拿不出那么多钱,拉着张大千去说和,溥心畬一文不降。
第二年,张伯驹在火车上偶遇藏书家傅沅叔,得知溥心畬丧母急需现金,而银行每日提现有额度,张伯驹就提议把《平复帖》抵押在自己这里,借给溥心畬一笔钱应急。
第二天,溥心畬回复 : 4万银圆,卖给您了。
北京沦陷后,张伯驹老先生带着夫人潘素四处逃,但整整四年,不忘把《平复帖》珍而重之的带在身边,藏在衣被之中。这样,才让国宝《平复帖》得以留在中国。
后来,王世襄先生考证出唐代的两枚收藏印,将收藏时间线提前了一个朝代。
这幅法帖比王羲之字体早几十年,是一种我们现在极少见到的,介于汉简隶书与之后的草书之间,是过渡转变的特殊时期的字体。如同甲骨文、铜器上的铭文一样,是活生生的汉字化石,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处空自。
启功先生用一生时间考证出《平复帖》全文,解开这八十四个章草的千古之谜,还评价说:“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1956年,这样的稀世珍宝,被张伯驹、潘素夫妇捐献给国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启功曾评价张伯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著名文物专家、学者王世襄也称赞张伯驹的义举和品格:“实在使人难以想象,曾用现大洋4万块购买《平复贴》、黄金170两易得《游春图》,并于1955年将8件国之重宝捐赠给国家的张伯驹、夫人竟一贫到如此地步。”
他十分赞赏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有一种说法,说“半个故宫都是张伯驹捐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张伯驹为国家文物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这样看,张伯驹堪称伟大。
如果你去故宫博物院,一定要看看这幅“墨皇”!
图片来自网络,若不妥,联系删除
点击头像“关注”→右上角“…”→设为星标
每天看故事不迷路
大家都在看
→大画家随手画画送朋友,“迷弟”乾隆盖上12枚印章,却比不上纳兰性德更疯狂
→老农意外捡到一根玉簪牵出神秘古墓,考古队用电钻气锤打开古墓,棺内不腐女尸突然动了,因此,专家遭遇一辈子折磨
→中山穆王墓被挖开后惨状令人唏嘘,专家研究后叹息:被人吃了“绝户”
→农民炸山轰出一座超豪华汉墓,专家挖掘后陷入悲喜交加境地,墓中一个影子令人细思极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