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凯旋回京,百官跪迎,邬思道却看出:他没几天好活的了!



年羹尧在青海打了大胜仗,凯旋回京受到百官隆重欢迎。雍正亲自出迎,亲密地拉着他的手,从午门正门进入。别人都看到年羹尧圣眷无人能比,邬思道却摇着头说:“年羹尧没几天好活的了!”
01

听邬思道这么说,站在旁边的十三阿哥允祥疑惑地说:“你又危言耸听了!年羹尧这一功,其实打稳了皇上的江山,如今圣眷还在我之上。你知道么?”邬思道说:“打稳了皇上的江山一点不假,年羹尧如果兵败,八爷就召集八个铁帽子王,逼皇上逊位;仗打得温吞水,后方财政不支,八爷不但扳不倒,还要造乱,他是战胜将军,皇上就是英武圣主。但说年羹尧圣眷在你之上,十三爷就大错特错。圣上是用你安内,用他攘外,如今外患已经除去,他一点不知收敛,怎么会有好下场?”允祥听着,心里发寒。
02

邬思道说得非常有道理,年羹尧有军功在身,而手握重兵的他难免会受到皇帝的忌惮,而他自己又不懂节制,经常逾礼,哪个领导会容许他这样呢?有这样几个细节:其一,雍正为年羹尧摆庆功宴,十三爷允祥来作陪,对年羹尧说了很多话祝贺,年羹尧听了,只是起身谦虚几句,并没有离席给十三爷行礼,又抢在雍正前面说话,雍正见到就很不爽。其二,年羹尧平时的所作所为很嚣张,他吃饭叫“进膳”,选官叫“年选”,节制十一省军马,要升谁的官就升谁的官,要罢谁的职就罢谁的职,多次因为自己的私利干涉地方的政务。其三,皇上派去十名侍卫,他用来摆队,他得胜进京时,见了王公大臣都不下坐骑,在皇帝面前箕坐受礼,这年羹尧不是昏聩了,就是别有用心。这谁能容他?

另有一次,雍正看演兵,见军汉们在大热的天都穿着牛皮铠甲,人人热得大汗淋漓,就笑道:“今年天热得早,没想到这早晚就三伏天似的。流火铄金的天儿,着实累你们了!宽一宽衣,卸了身上的甲罢。”“谢万岁恩!”将军们答完,却没有一个人脱衣服。雍正又说了一次,但将军们仍没有听命,并把目光盯着年羹尧。年羹尧说:“万岁既有旨意,你们就卸了甲,凉快凉快吧。”
将军们这才答应一声退到两侧,卸了甲。
雍正此时已经非常不高兴了。自己是皇帝,说话不管事,兵将们只听年羹尧的话,不听自己的,年羹尧要是有什么坏心眼,那自己还有命吗?
03
以上种种,也难怪雍正忌惮年羹尧。
后来,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逐渐转为不满,雍正三年,雍正将其革职,列举了其九十二大罪,勒令自缢。年羹尧死后,他的家属也受到了牵连。

这是二月河《雍正皇帝》里的一段故事。
相比,《雍正王朝》里的另一个人物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后,选择隐藏自己,他说自己“虽然薄有小才,在万岁僭邸蒙恩十余年,顾问侍从,在无数惊涛骇浪之中早已耗尽心力,就像已经熬干了的药渣,万岁何堪再用?”

胤禛本打算在这夜下毒手灭口,听邬思道这番话,已表明永不从政,永不泄密。他又想起十几年的知遇之交,以及邬思道对自己的帮助,也是有点下不了手,特允许他告老还乡。
两种不同的态度,两个不同的人生。帝王心思最是难猜,有句话说“伴君如伴虎”,而邬思道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事成后不贪图富贵荣华,而是洞悉人心,知进退,拿得起,放得下,才有了其他人都没有的好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若不妥,联系删除
点击关注,看更多好故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