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河南商丘旧照:日军进城耀武扬威,县公署前两女子目光犀利


河南商丘,著名的六朝古都,旧称归德府。民国初年撤归德府,划归豫东道。到了三四十年代,为第二行政督察区。商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最具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那么,历史上的商丘古城,是什么样的呢?笔者有幸搜集到了一些珍贵图片资料。

商丘南瓮城外景象
2019年,日本京都大学举办了一次《华北交通》图片展览,公布了3万张有关中国的老照片。其中就有日军情报人员拍摄的商丘。这些照片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40年代商丘的城市和人文风貌。有些照片是第一次披露,连商丘当地人也没见过。
照片原片是黑白的,有些还很模糊。因此,将照片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1941年,站在商丘南门瓮城城上远眺。南城门护城河上有座砖桥,护城河外面的民房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边。商丘城墙,城墙高7米,周长3.6公里,有500多年的历史。
商丘古城墙,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规模宏大。设有4座城门:宾阳门(东)、拱阳门(南)、垤泽门(西)、拱辰门(北)。另外还有8个偏门、4个角楼、9处马面。

1941年,日伪商丘县公署门前景象。门口一侧的立柱上悬挂着“商丘县公署”的牌子,一名伪军士兵在门口站岗。在日伪的统治下,商丘百姓的生活也陷入水火深渊。
商丘沦陷初期,日军推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商丘各县收罗汉奸,成立所谓的“治安维持会”,后又改为“县政筹备处”和“县公署”。

照片中这两名女子,是日伪商丘县公署的两名工作人员。她们身穿制服,站在公署门口的竖牌前,两人的目光犀利,令人胆寒。
在她们身后的墙壁上,贴的标语上写着“欢迎各界来宾指导县政”字样。照片拍摄于1941年3月。

1941年,商丘南门瓮城里面的景象。两名小贩正挑着担子从城门下经过,生活不易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商丘古城墙,内部填土,外面用青砖砌筑,固若金汤。
在城门洞口的转角处,用条石砌筑,增加了支撑强度。墙体的最底层是用石灰、土和糯米混合夯打而成。这种建造方式,充分体现了明代城墙的结构特点。

40年代,商丘中山大街面貌。街道不是很宽,两侧各式各样的民国时期建筑,看上去很有年代感。街道上人来人往,两侧的店铺都在开门营业。
中山大街,是商丘古城的南北中轴线,全长1200多米。此街具有明清时期传统风格,洋溢着商丘古城的传统文化和气息。

1940年,商丘火车站。这是火车站的站房,站房后面是站台和风雨棚。商丘火车站位于陇海铁路线上,始建于1913年,原名朱集站,距今已有110年历史。
1922年,朱集车站更名为归德车站。1933年,又更名为商丘站。1984年,火车站在原址上重建。如今,商丘市有两个客运火车站:商丘站和商丘南站。

40年代,商丘一间鞭炮手工作坊里,一名男子正在认真封装制作好的鞭炮。能从事这份工作的,一般都是祖传的手艺。如今,这种传统制作鞭炮的手艺,如今已经没有人去做了。在旁边的货架上,整齐码放着各式各样的鞭炮。

1941年,商丘北关附近的露天汽车站。照片中,城墙下停着一辆等待载客的汽车,车里已经坐满了乘客。在汽车的旁边,还有一些黄包车等待拉客。
照片中,在一段残破的城墙上,竟然矗立着一块石碑。那是日军建造的,看到上面那几个字,让人义愤填膺!

照片中这名男子,是商丘汽车站旁边等待拉客的黄包车师傅,他头戴礼帽,身上穿着印有“商丘”字样的黄包车专用马甲。
天气炎热,他坐在黄包车的棚子下面休息。在当时的商丘车站外面,像这样的黄包车非常多。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依靠拉车也能养家糊口。

1941年,商丘柘城城门外景象。城门为砖石垒砌而成,两侧是夯土城墙。照片中,一名男子推着独轮车,从城里走出来。柘城有2200多年的县治历史,柘城之名始于隋朝。
明嘉靖年间,在故城的南墙南侧,兴建了柘城新城。建有四门:东为迎熙门,南为向明门,西为望汴门,北叫拱辰门。而柘城故城逐渐荒废,最终成为了沼泽和北旧湖。

40年代,伪柘城公署大门前景象。具有民国建筑风格的大门,门楣上方题额为“柘城县公署”。门口两侧,挂满了机关单位的竖牌。
商丘沦陷后,日伪随之在商丘各地建立治安维持会”,后又改为“县政筹备处”和“县公署”。日军还在当地建立保甲制度,实行居民连坐政策。

1941年,商丘一条小街边,靠墙放着的几个三脚木架上,撑着几张羊皮。阳光很好,正是晒羊皮的最佳时间。男子正坐在木架前,翻晒羊皮。这也是一门传统手艺。等羊皮晒好后,装上独轮车上运到集市上售卖。

这是40年代的日伪商丘电话电报局前的景象。位置在青云南大街路东(今凯旋路)。高大的门楼上方的题额是“归德府电话电报局”。大门口停着一辆黄包车,正在等待载客。一名日军士兵从门前走过。

1941年,商丘郊外,日伪军机动部队正在集结。他们荷枪实弹,乘坐七八辆卡车,准备出去扫荡。每辆汽车驾驶室上方,架着一挺机枪。日军占领商丘后,一个个城镇乡村化为废墟,大量无辜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40年代,日伪归德陆军特务机关大门前景象,一名日军士兵正在门口站岗。日军攻陷商丘后,由华北派遣军骑兵第四旅团,长期驻防朱集。
1939年,日军在商丘建立“日本陆军特务机关”。1942年,更名为“日本陆军归德联络部”,推行殖民统治。

这是日伪军设在商丘的兵工厂内的景象。两名工人正在使用模具,小心翼翼地制作手榴弹。旁边有一名日军士兵在监视。旁边的小方桌上,摆放着三只已经制作好的手榴弹。

1941年,日伪设在商丘的一家医院。医院门口,有日伪军在站岗。一名日军军官正向医院;里走去。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已经成为历史。同时,这些地方也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或是宽敞的大街。

40年代,商丘一条小街边,木架子上晾晒的是刚制作好的湿粉条。这也是一家手工作坊,木架子上挂着写有店铺名字的招牌。红薯粉条,是商丘的土特产,风味独特。在这家粉条铺旁边,还有一家药店。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商丘南城门处。一队日伪军扫荡归来,耀武扬威进入商丘城。四名日本军官站在城门口。南瓮城城门外的护城河以及护城河上的小桥清晰可见。

40年代,日伪和平救国军第一军司令部大门前景象。中式门楼,面阔三间。门口交叉悬挂着日伪旗帜。几名日伪士兵在门口站岗。
在日伪政权的统治下,商丘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地主恶霸势力猖獗,社会沉渣泛起,土匪横行。当时可谓是“三里一队长,五里一司令”。

1941年,位于商丘的豫东道公署门前景象,一名日伪军在门口站岗。1939年6月,伪河南省署在商丘成立豫东道尹公署,委任王汉民为道尹。在职期间,他帮助日军拉丁派夫,筹粮送款,打寨墙、挖寨壕、修碉堡,建立日伪据点,无恶不作。

40年代,位于商丘的日本学校,在这里上学的,都是日本军官子弟。正对校门的照壁上,写着校训“勤勇”二字。
这些学校,不招收中国学生,只招收日本学生。这些学生平时身穿日本军装,接受日本教育。照片拍摄于1941年。

1941年,在商丘汽车站上,一辆客车正准备发车。车身上写着“亳县—商丘”字样,看来是往返亳县和商丘的班车。照片中,一名男乘务员正在认真擦拭车窗。服务意识很强,尽心尽力为乘客创造舒适的乘车环境。

这张照片,拍摄于柘城外面。远处,高大的城墙清晰可见,城墙下是护城河,河道并不是很宽。护城河畔种植的是泡桐,柘城栽种泡桐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前汉。照片中,有一名男子正坐在河边休息。
1941年,商丘中山大街上十分热闹。正值庙会,街上熙熙攘攘,人们摩肩擦踵,不时有黄包车从人群中间驶过。街道两侧建筑古色古香,很有年代感。

柘城街道
结束语:河南商丘六朝古都,百年归德府,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回看这些80多年前的商丘老照片,古城面貌让人惊叹。如今的商丘,是国家“一带一路”、“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和区域流通节点城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有理由相信,商丘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lishituguan
探寻历史长河最耀眼的瞬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