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当时的天津,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商业中心,更是北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笔者收集了20张民国时期天津老照片,反映了当时天津的外国租界和独特街景。
史料记载,从1860年开始,先后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了租界。天津租界影响天津的城市风貌,街景呈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而且,西方文化对天津各个方面不断渗透。
在上面这张照片中,天津的一条街道上,矗立着一座木牌坊。这是南市三不管一带。平安大街这个街名现在还有。
这是民国时期天津海河上的金汤桥。该桥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桥长76米,总宽10米,比解放桥早建20年,存留至今。过去也是用电力启动的开合桥。
桥头矗立着一座红色欧式建筑,为当时的警察厅。桥上人来人往,桥下不时有小船驶过。
这是民国时期天津金刚桥附近街景。街道宽阔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街道上汽车、黄包车来往穿梭。街边建筑上,有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商业气息浓郁。
金刚连接河海两岸,桥面上人来人往,桥头有一座欧式建筑。1924年,在桥下游新建起一座金刚桥,老金刚桥成为了一座便桥。
这张照片,拍摄于天津北宁公园里。北宁公园,也叫宁园,始建于1907年。宁园位于天津北站北边,起初是袁世凯委筹办的一个种植园。1932年,改建成为公园,取名"宁园"。
宁园,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众多,景色优美。
民国时期,位于天津的李公祠,即李鸿章祠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主持修建。整个祠堂规模宏大,装饰华美。
既突出了整体性,又富于变化,堪称天津古建筑中的典范。前些年还发掘出了袁世凯撰并书的李文忠公天津专祠功德碑。现为天津市五十七中学校址。
这里是民国时期位于天津的英租界。照片中,英国传统的城堡式建筑叫“戈登堂”,为天津英租界的工部局大楼。大楼始建于1890年。为纪念戈登将大楼命名为戈登堂。
1860年,英国第一个在天津设立租界。在随后的80多年里,共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
这是位于英租界的中街。中街全长1.9公里,贯穿了英租界和法租界,沿途两侧有80多栋欧式建筑。中街是金融一条街,被誉为东方"华尔街"。
这是一条记录天津百年沧桑的街道,它的名字就是一部历史。如今的中街叫“解放北路”。
这是民国时期,位于天津英租界的白河。他们开始对白河进行详实的测绘规划,并对码头进行了改造。随着租界地的扩张,城市格局发生改变。白河先后进行了六次裁弯取直,位于白河两岸的码头有几百座。
民国时期,位于英租界戈登堂前的维多利亚公园里,几名英国孩子正在玩耍。1937年,天津英租界维多利亚花园,张灯结彩,进行了庆祝英王乔治六世登基加冕活动的相关布置,场面非常宏大。
公园设计采用传统英国风格。不过,在公园中心位置,建了一座中式凉亭。公园四个角有门,但是不准中国人进入。
这是英国租界内维多利亚公园一角。在这座公园里还有一座铸铁大钟,原为德国送清政府的礼物。该钟悬挂于海光寺。
后来,日本人又将该钟送给英国工部局,作为消防钟悬挂于维多利亚公园内。再后来,英国工部局将该钟转送给南开大学。在原址又建起一座5米高的欧洲战胜纪念碑。
民国时期,天津德国租界内景象。该租界设立于1895年,占地4200多亩,租界内的房屋为典型的德国建筑风格。1921年,中国收回德国在天津租界。近代中国,德国在中国共有两处租界,另一处在汉口。
从房屋建筑上看,明显属于俄国建筑风格。图片中建筑位于天津俄国租界,位置大概在海河大光明桥东岸十一经路附近。该租界设立于1900年,分东西两个区。
现在,只有原俄国领事馆等少数建筑保留了下来。俄国近代在华有两个租界,另一个在汉口。
这是位于天津的法租界景象。该租界设立于1861年,而租界内很多法式建筑建造于1880年以后,并着手进行市政建设。照片中,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街道两侧为法式建筑。街道上有警察在执勤,还有黄包车驶过。
这是位于天津的意大利租界内的景象。建筑风格与其他租界有明显不同。这是意大利在近代中国唯一的租界。现今保存下来的原汁原味有百年历史的欧洲建筑将近200余栋。现在,这里是天津意式风情街,很热闹。
这里是天津日租界内的景象。日租界设立于1898年。照片中,街道中间铺设的是有轨电车线路。有警察在执勤,还能看到黄包车、自行车等。
近代中国,日本在华有5个租界,天津的最大。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收回天津日租界。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日租界内的旭街。旭街,即现在的和平路。远处最高建筑,为天津中原公司(天津百货大楼),建于1927年,塔楼顶端“中原”二字清晰可见。1928年1月1日正式开业。1976年的大地震,震毁了百货大楼的塔楼。
这是天津日本人公会堂,天津日租界的权力机构天津日本居留民团曾设立于此,建于1914年。日本公会堂,在日本投降后曾作为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所在地。1961年,该建筑被拆除后,在原址建起了八一礼堂。
日租界,作为日侨在天津生活的主要据点,其界内开设了多所学校和医院,以及公共设施和娱乐文化设施。照片中是“大和公园”内的景象。荷花池中间有一座喷泉。
天津日租界大和公园始建于1904年,位于现在鞍山道和新华路的交口处西北角。1945年后,大和公园改名为“胜利公园”。
这是日租界北旭街景象。照片右侧建筑,是当时天津著名的“老九章绸缎庄”。创始人叫严信厚,老九章绸缎庄始建于1883年。老九章绸缎庄是天津著名的百年老店,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天津租界内的一条小街。从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9个国家,先后在天津境划分占据各自地盘。
结束语:民国时期天津租界,留下了大量带有其文化符号的建筑,天津老城区不分区域,仍然保留着百年前的分风格,形成今日津门“万国建筑博览”之奇观。也见证了近代天津的繁荣和辉煌。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lishituguan
探寻历史长河最耀眼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