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天津街头,突然出现了一个日本人,手里还拿着一台相机。每到一处,他就举起相机不停地拍摄。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这个日本人叫儿岛鹭麿,是一名摄影师。他凭借特殊身份,在天津期间拍摄了大量街景和建筑。那时候的照片,都还是黑白的。
1909年,位于天津紫竹林的日本照相馆,出版了儿岛鹭麿的照片编印成册,影集名字叫《北清大观》。收录在影集中的照片,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笔者挑选出其中20多张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片(黑白照片进行了上色和清晰度处理)。透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100多年前真实的天津面貌。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照片中这座桥叫“金华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天津第一座悬臂式开启桥。金华桥连接了南运河两岸,北连河北大街,南接北门外大街。当地人称其“老铁桥”。
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华桥改建为新式铁桥,桥身分4段,中间两段能升起。到了上世纪80年代,金华桥又进行了重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公路桥。
这张照片拍摄于天津英国租界。远处的欧式建筑是“戈登堂”,戈登堂前面是维多利亚公园。公园内绿树成荫。公园设计采用传统的英国风格,公园中心位置,还建了一座中式凉亭。公园四个角有门,但是不准中国人进入。
这条街道,位于天津德国租界内。街道两侧的房屋,具有明显的德国建筑风格。该租界范围,大致位于现在天津河西区的大营门街道和下瓦房街道。当时的德国,在华共有两个租界,另一个设在汉口。
这是位于天津北运河和子牙河交汇处的大红桥。该桥原来是木桥,1888年改建为铁桥。1924年,被洪水冲塌。为了便于通行,人们又在原址建起一座浮桥。1936年,才重修了新的大红桥。天津红桥区就是以该桥命名的。
这是天津白河英租界河段景象。河道很宽,有大型船只停靠在码头上。清朝时期,在一些官方文书上,把海河叫做“白河”。白河,其实就是现在的海河。
白河两岸,能见到很多欧式建筑。当时的白河两岸,九国租界总面积达23350亩,比当时天津旧城区的7倍还大。而且,白河两岸先后建有几百座码头。
照片中矗立着一座西式建筑,这其实是俄国人建造的一座纪念碑,有原型的穹顶,四周还建有围栏。该纪念碑位于白河边上。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英租界附近。站在高处,依稀能看到远处的日本总领馆、开平矿务局、英国邮便局、美国领事馆等。
这张照片拍摄于天津法租界,这是租界内的一条主干道。街道两侧的建筑具有明显的法式风格。在这条街道上,有乌利文洋行、大清邮便局等。
这是位于天津的李公祠。李公祠,李公祠即李鸿章祠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持修建。园内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风光旖旎。
1937年,天津沦陷后,李公祠被日军损毁,现已不复存在。现为天津市五十七中学校址。
这是当时的日本总领事馆,位于当时天津英租界内。1902年,日本驻天津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1909年,总领事馆由天津英租界迁入天津日租界荣街(今和平区新华路)。1915年,迁到宫岛街(今和平区鞍山道八一礼堂南侧)。建国后,日本总领事馆被拆除。
这是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大门前景象,位于今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270号。
天津海光寺,原是津门名刹。1903年,被日军占领,成为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光寺日本兵营成为集中华北地区日本降军的地方。
这张照片,拍摄于德国租界内。白河上,一艘大型帆船正在驶往下游。白河两岸,依稀能看到德国建筑。
白河也就是北运河,因岸上多有白沙,少生草木,所以叫白河。西方的物资从白河码头不时进入北京、河北、内蒙古等西北地区,有时也进入中原各省。
清朝末年,天津天后宫景象。山门内,一座两柱一楼式木牌坊,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牌坊上匾额金字为“百谷朝宗”,百谷指所有河流,意思妈祖掌管天下所有江河。一座天后宫,凝聚和抚慰着天津海河两岸众人的心灵。
这是天津海河上金汤桥附近景象。该桥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桥长76米,总宽10米。是一座用电力启动的开合桥。金汤桥比解放桥早建20年,是天津市现存最早建造的大型铁桥之一,见证了解放天津战役的重要历史性时刻。该桥存留至今。
这是位于天津德国租界内的赛马场。这座赛马场规模很大,有巨大的看台和标准的赛马场地,能容纳上千观众。每年的春秋两季,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赛马大会。马场道也因此得名,如今赛马场已不复存在。
这是大清水师营的炮台、天津的坐标——三岔口黑炮台。如今的河北区政府,是三岔河口炮台旧址。
该炮台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炮台外加建白色齿状矮墙,并建起一座砖筑五层八角形的瞭望塔,每层均开瞭望窗,瞭望窗的上沿镶有八卦图案。1900年,被八国联军摧毁。
这是位于日本租界内的旭街。旭街,即现在的和平路。旭街和北旭街商业发达,照片左侧的圆顶建筑为加藤洋行。在这条街上还有中原公司。
街道上,能看到有轨电车停靠在站点,乘客们正在上车。远处,一栋两层灰色建筑上有钟楼,四面都有钟表。俗称“四面钟”。一度成为天津的地标性建筑。
这是位于天津英租界维多利亚公园里的一口大铁钟。原为德国送清政府的礼物。该钟悬挂于海光寺。后来,日本人又将该钟送给英国工部局,作为消防钟悬挂于维多利亚公园内。再后来,英国工部局将该钟转送给南开大学。在原址又建起一座5米高的欧洲战胜纪念碑。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天津德国租界。白河岸边,一座码头边上,停靠着一艘大型轮船,烟囱里冒出黑色的浓烟。岸上有一些欧式建筑。
白河,其实就是现在的海河。“海河”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海河是天津的血脉,是天津的母亲河。海河又称沽河。它集纳百川,通达四海。
这是“北洋银元局”正门外景。左边高塔为镇海塔。该局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改名“直隶户部造币分厂”。这里只能远观,看上很神秘。
后来,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被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再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津”。
这是位于英国租界中街的“游艺津会”大楼,是建立最早的俱乐部。是为英国租界侨民提供的娱乐场所,也是天津英侨的豪华社交场所。始建于1904年,起初叫英国球房,是英国商会组织的俱乐部,又名“游艺津会”。为两层建筑,现状较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张照片,拍摄于天津日本居留地,画面中的河流是白河。岸边矗立着很多西式建筑。河堤上是一条繁忙的大路。
民国初年,租界内外国人开始兴建了许多欧式建筑。租界的开辟,为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提供了便利。
这是位于天津日本租界的寿街景象。寿街,即现在的兴安路。第一期土地填垫工程中,首先规划和修筑了山口街(今张自忠路北段)、旭街(今和平路北段)、荣街(今新华北路)、花园路(今山东路北段)等。
冬季的白河,结了厚厚的冰。一名男子用绳子拉着小木船,船上坐着他的孩子,两人在雪地里玩耍。远处,俄国修建的圆顶纪念碑建筑清晰可见。
随着租界地的扩张,城市格局发生改变,从1901年至1923年,白河先后进行了六次裁弯取直。
这是天津白河畔法租界内景象。码头边上,停泊着几艘大型货轮,烟囱里冒着黑烟。
岸上堆放着整箱整箱等待装船的货物。一些码头工人抬着沉重的货物,码头上到处是繁忙的景象。昔日的天津白河港口,货物吞吐量惊人。
远处的建筑,是英国北清驻屯军兵营。庚子事变以后,八国联军开始在天津城驻军,从此在天津各处留下了许多清末时期的外国营盘。英国兵营改成了现在的市一中。
结束语:回看1909年《北清大观》里的天津老照片,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有历史的痕迹。百年一瞬间,昔日的津门,如今换新颜。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5位,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天津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lishituguan
探寻历史长河最耀眼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