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杭州的美景一直被世人所称赞。
100多年前,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先后两次来到杭州,立刻被杭州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吸引。他走街串巷,拍摄了大量反映杭州风土人情的照片。
下面这组老照片(黑白照片后期上色),拍摄于1917年前后。反映的是杭州普通百姓谋生的真实瞬间。
这是杭州当时的清波门,城楼高耸,巍峨壮观。清波门是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在过去,清波门一带江南盛景,文人墨客云集。
明清时期,清波门是杭州城西南区老百姓出城入城的必经之路。如今,昔日的城门已不复存在。城门原址上,立有一座石碑,向世人讲述着清波门当年的辉煌。
杭州有一条御街,建成于南宋时期,全程4000多米,是临安城的中轴线。规格极高,是皇帝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据说,光铺在街道上的青石板就用了一万多块。
照片中反映的是1917年的御街场景,街道上车水马龙,两侧店铺林立,可见当时的繁华程度。
这是当时位于清河坊上的一家临街包子店,店里有两人和面,一人正在忙着把笼屉放在蒸锅上,炉膛里的火烧得正旺。一名小女孩正等着买包子。
清河坊,在南宋、明清时期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当时商业最繁华的地带。
这是一家老字号剪刀铺。柜台前,一位戴眼镜的老师傅,正在制作张小泉剪刀,身后的货架上,摆放着制作好的菜刀、剪刀等。
这是当时位于通江桥附近的“九和染坊”,染好的布匹高高挂在架子上。远处,一艘小船载着货物正在通过通江桥。如今,只剩下一个地名了。
旧时的染坊,主要是经营丝绸、棉布、纱线和毛织物染色及漂白业务的作坊。起源很早,盛行于唐朝。
这是杭州街头,一家木匠铺里的年轻工匠。他手中操作的是一把木钻,正在木器上打孔。
这种钻叫拉钻,由握把、钻杆、拉杆和牵绳等组成。随着手拉杆的往复拉动,而使钻杆作往复转动而起到钻孔的作用。
100多年前,杭州老百姓为了生计,谋生的手段五花八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是一家专门制作木炭的商铺,几名工匠正在处理一批木材。用砍刀把木头制作成同样长短的木条,捆扎在一起,再制作成木炭。
这是街边一家花鸟店,专门售卖宠物鸟。店里门头上挂着几只鸟笼,门前摆放着一张茶桌,几名遛鸟达人正在品茶品鸟。
养鸟遛鸟,这应该是生活水平比较高的人的一种爱好。普通底层百姓,都在为生计奔波,哪有闲情玩这些。
这张照片,拍摄于杭州凤山门附近。一名船工正驾驶着小船穿过河道,河水清澈,河岸上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民居。
凤山门,始建于南宋时期,是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如今,就在城门的旧址位置,只能看到一座写有“凤山门”的石碑了。
这座高大气派的牌坊,就是位于岳王庙前的“碧血丹心”牌坊。为纪念宋朝忠良岳飞而建。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明景泰年间改名“忠烈庙”。现存建筑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重建。
这是岳王庙里秦桧与其夫人王氏的跪像。宋朝时期,岳飞被秦桧夫妇残害。两人在被铸成铁人,铁栅栏内反剪双手,赤身长跪于岳坟前,千秋万代受世人唾骂。
一名工匠,正在制作具有江南特色的油纸伞。油纸伞的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会在一些重要仪式上使用。
这种伞以竹条为骨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轻盈又美观。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这是1917年杭州街头一位占卜先生,在路边支起简易的桌子,桌子上摆着卦签。
这种传统生意自古就有,延续了几千年。不管真不真,说到底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杭州包公祠前,一位看门的老先生坐在凳子上。照片中,木架上摆放着一口“虎头铡”,威风凛凛。
包公祠,好像全国各地都有,都为了纪念包拯而修建的。刚正不阿的包公,在老百姓心中一直是正义和化身。
杭州街头,一名鼓匠正在演示如何制作皮鼓,引得很多人围观。他正用绳子把牛皮鼓面撑在鼓上。
照片中的男子,正在编制一个竹筐。这是一种手艺,把竹编制品卖出去,就能养家糊口。
竹编,是产自浙江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清朝康熙时记载:“笙竹质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
这是1917年杭州灵隐寺一角。在冷泉溪前,有一座四角亭子叫“冷泉亭”。站在这里,能看到斜对面灵隐寺的山门。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名气很大,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这座三孔石拱桥,就是杭州著名的拱宸桥,它是古运河杭州终点的标志。长桥卧波,小船来往穿梭,两岸是古色古香的江南建筑,就好像一幅艳丽的水彩画。
拱宸桥,位于浙江杭州大关桥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顺治八年,塌过一次。康熙五十三年重建,桥长98米,高16米。如今,这座古桥依然存在着。
看到这些老照片,似乎触摸到了100多年前鲜活的杭州。叹古惜今,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杭州已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城市充满活力,人民幸福安康。相信,杭州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