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30年代日军情报人员拍摄的青岛,很多建筑现在看不到了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llishituguan
历史图馆
上世纪初二三十年代,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野心,向中国派出了很多探险家和学者。他们在中国各地收集天文、地理、历史变迁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严密调查。《亚东印画辑》就是他们在中国探险取得的“成果”之一。

这是日本在1927年-1938年印制的《亚东印画辑》里的山东青岛影像。每一幅照片是那个时代真实写照,是不是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这是1938年的胶州湾。近处,一栋栋欧式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在远处的海面上,有一艘外国军舰,还要一些大小船只在海面上来往穿梭。
甲午战后,胶州湾一直被德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强行占领胶州湾,前后共达17年之久。

这条宽阔笔直的大街,就是当年的山东路,拍摄于1938年。道路两旁大部分是欧式建筑,沿街店铺林立。
马路上汽车和行人来往穿梭。两名车夫拉着人力车飞奔向前,车上坐着两名日本海军士兵。

这是在一个高处远眺青岛城区,放眼望去,让人恍惚置身在欧洲,充满了异域风情。
远处,耸立着两座高大的欧式塔楼,由近及远都是欧式建筑和别墅。最远处有连绵的青山和宽阔的海滩。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7年,反映的是崂山的美景。十万大山怪石嶙峋,一棵棵松柏在石头缝中顽强生长,粗狂又古朴。
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崂山地区被日军侵占。1922年又被中国收回。1938年再次被日本占领,一直到日本投降。

这是崂山脚下一条繁忙的大路,道路笔直一直延伸到远处,远处的青山连绵不绝。
一名女子骑在马上赶路。马背上还带着两个箩筐,装着一些货物。路旁的庄稼地里,庄稼即将丰收。

这是在海边山顶一座凉亭处拍摄的。远处海面上那座青色的小岛,当地居民习称“小青岛”。
德国强占领胶州湾后,将占领区定名为青岛,就是根据这座岛而得名。德人称其为“阿克那岛”,并派兵驻守。日军占领青岛后,称这座岛为“加藤岛”。

村子里的一位渔民,正在太阳底下晾晒刚从溪水中捕的鱼。

这是青岛九水的一个村落。村子并不大,清一色的独家小院。
远处的山脚下,有一条马路延伸向远方。这种古朴的山东民居,一定程度上是北方民居的代表。

这是青岛海滨公园的大门,牌坊飞檐高挑,巍峨壮观。门楣上书“滨海公园”四个金色大字。
透过门楼,能看到远处的青山和大海。公园内红礁、碧水、青松、幽径、亭榭逶迤多姿, 景色很是迷人。

崂山风景美如画,山坡上长满了绿树,青翠欲滴,怪石林立。远山在薄雾中时隐时现,整个画面犹如一幅写实油画。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7年。一只木筏停靠在码头上,一群人乘坐着木筏,准备出海打渔。木筏上摆着渔网和绳子。木筏虽然简易,只要打到鱼就能养家糊口。

这条临海大路,就是1938年的太平路。马路平整笔直,一眼望不到头。远处的山上,建筑掩映在绿树中。
临海的人行道上,修建有栏杆和花坛,还有休闲长椅。这样的设计布局,一点也不逊色于现代街道。

这是青岛的一个小港口,港口内风平浪静,海面上停泊着很多船只。有大帆船,有小货船。船上载满了货物,都在等待起航。
青岛,是一个天然的港口,每天都有很多的货物进来或者是出去。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经济地位都很高。

这是崂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边有一条马路,路基下面是一条即将干涸的小溪。

这是青岛的一个海滨浴场,金色的沙滩像月亮。在青岛,位于汇泉湾畔的第一海水浴场是最著名的天然浴场。
在青岛建置之前,这片半圆形,东西长约六百米、宽达四十多米的沙滩只是附近会前村村民泊舟晒网的场地。德国占领后,将海滩开辟为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海滨浴场。

这是青岛湛山附近的海湾,海边的山上,建满了欧式建筑和别墅。

这是青岛海边的一座老炮台,岸防炮炮口正对着海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然而,这种大炮太落后了,战斗力根本就不行。这应该是一座废弃的炮台遗址,是一个旅游景点。

这是当年的聊城路,拍摄于1938年。街道不算宽阔,两侧的建筑也是欧式的。临街店铺的招牌上写着日文,当时日本占领了青岛。
日本当年拍摄了大量青岛照片,收集了当地的天文、地理、历史变迁等方面的资料。印刷的《亚东印画辑》涉及青岛的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艺术文化等内容。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媒体向日本国民介绍中国的情况,以唤起人们对中国的关心,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条件。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lishituguan
探寻历史长河最耀眼的瞬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