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因它的时尚、繁华,也被称为“东方巴黎”。过去的上海滩,就令世界瞩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野心,派人收集上海天文、地理、历史变迁等方面的资料,拍摄下大量反映上海风土人情的照片。下面这20幅老照片(黑白照片后期AI上色),就出自日本的《亚东印画辑》。
这是当时的法租界,照片拍摄于1938年。街道两侧的房建筑,具有欧式风格。街道上有汽车驶过,还能看到古老的有轨电车。
当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格局,叫作“一市三治”,即一个城市有三个管理机构,中国人住的地方归中国府管、法租界归法国政府管,公共租界自己管自己。
这是当时位于江湾的上海市政府大楼。市政府大楼高四层,远远望去,巍峨壮观。该楼1933年建成,著名建筑设计师董大酉,按照传统宫殿的形式设计。
这是位于上海虹口的食品厂,始建于1890年。这是一座大型的三层建筑,内部商铺林立。很多商贩到这里进货,其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大街上,有一些等待拉客的黄包车,还有身穿制服的警察也在维持秩序。照片拍摄于1931年。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6年,这是上海海关大楼前的码头,人们站在栈桥上,等待登船。仔细看后面的建筑,还能看到华俄道胜银行大楼。江面上,一条条小船来往穿梭,载着乘客到达想要去的地方。
繁华的南京路上,有轨电车正在路边等待乘客上车。马路中间,汽车来往穿梭。还有拉黄包车的、骑自行车的。街道十分宽阔,两侧店铺林立。老上海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创亚洲百货业无数先河。
这是1931年的上海法租界,街道两旁的建筑,全都是欧式风格。法租界是旧上海最高级的住宅区。照片中,一座拱形门上方写着“方九发银楼”字样,街道里面的广告牌一个挨着一个。街道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这是1931年的上海外滩俯瞰图,当时的上海人口多达311万,已经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一眼望不到头的街道,高低错落的欧式建筑,繁忙的港口码头,处处流露着当时中国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这是租界内的一名外国警察,正站在街头执勤。不同国家的租界,有不同国家的警察。他们身上的穿着也各不相同。照片拍摄于1938年。
这栋四层大楼,位于北四川路(武进路以北)的一处转角处。这是日军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的驻地。大楼的外形像一艘军舰,楼顶上挂着日本军旗。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
江面上,两名船工正划着一艘小船,船上装满了货物。经常有一些小商贩,会划小船靠近江中的巨轮,兜售商品做生意。这张照片拍摄于1926年。
这是位于四马路的青莲阁茶楼,是沪上闻名遐迩的老字号茶楼,曾被列为“上海洋场一景”。茶楼两层,上面喝茶,下面是游艺、杂耍、唱曲和摊贩于一体的小型游乐场。可能是楼下大街上发生了什么事,人们趴在栏杆上往下张望。照片拍摄于1931年。
这是上海大世界,建于1917年。这里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方之一,内设剧场、电影场、书场、杂耍台、商场、中西餐馆等各种设施,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娱乐场。
这栋大楼,就是位于闸北上海北站内的铁路管理局。刚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矗立在断壁残垣中。
十里洋场,娱乐项目很多。除了赛马场,还有赛犬场。这座赛犬场,规模不小,赛道也很专业,看台上坐满了观众。照片拍摄于1938年。
这条繁华的商业街,是上海的河南街。街道笔直,两旁店铺林立,多如牛毛的广告牌子和广告旗让人目不暇接。有黄包车从街上驶过,行人在悠闲地逛街。
这里是浦东的一个码头,百姓站在江边等待船到来。江面上,有大型的邮轮、游船,还有一些载客的小船。
这是上海城隍庙内的湖心亭。亭子建在湖水中央,雕梁画栋。一座九曲桥连接亭子和岸边。一些有人正在桥上低头看水中的鱼儿。照片拍摄于1931年。
这是1938年的上海吴淞路口。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边。街道上汽车来往穿梭。有黄包车师傅坐在路口等待载客。日本侵占虹口后,吴淞路就成为了一条日本商业街。街边店铺的门头上,还能看到日本元素。
这是上海的苏州河畔,河面上停泊着很多船。远处的白渡桥清晰可见,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照片拍摄于1938年。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6年,上海市内的一条街道景象。街道两侧的建筑一中一西,对比鲜明。街道宽阔笔直,一些人站在亭子下等待电车。
写在最后:看了这些二三十年代上海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昔日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历经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上海,是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更时尚更现代更富有活力。相信,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