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电子烟成瘾,竟是中国惹的祸?


与欧洲的其他国度相较而言,在德国,吸烟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据德国香烟成瘾研究者 Heino Stöver 所言,德国“……拥有比全球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多的香烟自动售货机”,正因如此,上至古稀之年的老者,下至十几岁的少年,皆能够轻而易举地购得香烟,畅享片刻“烟雾缭绕”的愉悦。

在这般环境之中,即便存在相关的法律约束,德国的青少年依然能够轻易地接触到香烟。在 2021 年,德国 14 至 17 岁的青少年群体里,吸烟人数近乎翻倍。除了传统香烟,电子烟这一“升级版”的香烟同样在德国青少年群体中风靡。 
数据表明,每四名学龄儿童当中,就有一名有过使用电子烟的经历。在 2023 年,经常使用电子烟的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使用传统香烟的学生人数,而相较于去年,吸传统香烟的青少年比例几乎未曾改变。这不禁令人感叹,电子烟究竟具备何种魔力,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青少年接踵而至地成为“烟民”? 
电子烟,凭借其便携的特性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口味,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成为德国青少年手中的时尚之物。然而,作为烟草类产品,其危害依旧不容轻视。以著名的电子烟品牌 Elfbar 为例,1 支 Elfbar 电子烟中含有的尼古丁达 40 毫克,相当于 40 支传统香烟。长期使用,不但会在生理层面造成危害,例如损伤肺部等,还会使人在精神方面迅速对其产生依赖,形成恶性的循环。 
回顾电子烟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知晓,2003 年,中国的药剂师推出了基于尼古丁的电子烟产品——电子雾化器,并成功实现量产,由此,电子烟方才进入大众的视野。虽说这一传统香烟的替代品于中国量产,但其在国际上的需求却极为庞大。 
故而,在德国乃至全球市场里,几乎所有的电子烟皆为“中国制造”。在今年四月的中国电子烟出口报告中,德国凭借六千多万的出口额稳坐第四把交椅,仅次于美国、英国和韩国。
 
而针对国内的电子烟市场,中国从生产、销售直至监管对象等方面,均制定了严格且详尽的规定。为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还出台了诸如禁止在学校周边设置电子烟销售网点,禁止举办各类形式推介电子烟产品的展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自然而然,国内的青少年不会成为各大电子烟企业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 
面对如此熟悉的场景,不禁让人联想起叶赫那拉的诅咒——“凡是拿了大清白银的国家,都将成为大清”,曾经的中国历史如今在欧洲这片土地上再度上演。 
不过,聪慧的德国人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德国主持人在节目中引领我们一同回顾了当年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指出“在 18 和 19 世纪,英国法律严禁吸食鸦片,然而与此同时,他们出于纯粹的权力欲望和对利益的贪婪,蓄意让数百万中国人沉溺于鸦片之中,致使整个中国在长达 150 年的时间里,经济与政治均受到削弱。”现今,难道回旋镖终于飞回来了? 
针对当下电子烟市场的态势以及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现象,欧盟已经着手制定了一些有关限制电子烟的政策提案,例如从环保角度出发要求更改电子烟的设计,限制锂电池的使用,或者颁布电子烟香味禁令,呼吁“保护儿童”免受电子烟产品制造商的侵袭等等。 

但是,这些看似严苛的政策似乎都尚未真正触及“禁止电子烟”这一目标的核心,毕竟有需求就会有供应。而上述的政策能否真正对电子烟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使青少年免受电子烟的危害,或许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