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据资产目录建设指南


一. 梳理目标
1. 全面摸清公共数据资源底数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公共事业单位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公共数据资源。这些数据涵盖了经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包括统计数据、服务数据、监管数据等多种类型,蕴藏着丰富的政策决策和公共服务价值。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部门壁垒,这些公共数据资源往往处于碎片化、封闭状态,难以充分发挥其价值。
因此,首要任务是通过全面系统的梳理,摸清各类公共数据资源的底数。这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清晰掌握自身数据资产,更可为后续的数据质量诊断、数据共享开放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公共数据资源梳理的目标包括:
(1)全面掌握各领域公共数据资源情况。针对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等公共数据资源的拥有主体,系统梳理涵盖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运输、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统计数据、服务数据、监管数据等各类公共数据,建立起完整的公共数据资源台账。这不仅有助于政府了解自身数据资产,也为后续的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开放奠定基础。
(2)详细掌握公共数据的基本属性。对于每一项公共数据,都需要详细记录其类型、来源、更新周期、数据质量状况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政府内部全面了解和管理公共数据资源,也为社会各界查询利用公共数据提供所需的元数据支持。
(3)构建统一规范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依托上述梳理工作,建立起覆盖各领域、结构化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该目录不仅要包括各项公共数据的基本信息,还要体现数据资源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联,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数据查询入口。
总之,公共数据资源梳理的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系统性、全面性的梳理工作,充分摸清各类公共数据资源的底数,为后续的数据质量管控、共享开放及综合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2. 掌握公共数据的基本属性
公共数据资源梳理的第二个关键目标,就是要详细掌握每一项公共数据的基本属性。这些属性信息不仅对政府内部管理公共数据资源至关重要,也是面向社会各界提供公共数据服务的基础。
具体来说,公共数据基本属性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类型。区分统计数据、服务数据、监管数据等不同类型的公共数据,反映出数据的性质和用途。
(2)数据来源。明确数据的来源部门及其数据采集方式,为数据质量诊断和共享机制建设提供依据。
(3)更新周期。记录数据的发布频率,如年度、季度、月度等,为数据使用者提供参考。
(4)数据质量状况。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等指标,反映数据的可靠程度。
(5)其他属性。如数据的格式类型、数据量大小、数据应用场景等信息,为后续数据共享开放提供参考。
通过详细记录这些基本属性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部门全面掌握自身公共数据资源的状况,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管理和优化;另一方面,也为数据使用者提供所需的元数据支持,提高公共数据的查找和利用效率。
3. 构建统一规范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
公共数据资源梳理的第三大目标,就是要在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各领域、结构化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该目录不仅要集中展示各类公共数据资源的基本信息,还要体现数据资源之间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联,为社会各界查询利用公共数据提供统一入口。
构建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1)为政府部门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源视图。通过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政府部门可以系统梳理掌握自身所拥有的各类数据资产,了解数据资源的整体状况,为后续的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放等工作奠定基础。
(2)为社会各界查询利用公共数据提供支持。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不仅可以展示各类公共数据的基本属性信息,还可以通过分类检索、关键词查询等功能,为数据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查找入口,大幅提升公共数据的社会服务效能。
(3)为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创造条件。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建立,有利于政府部门间实现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消除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为后续的跨部门数据开放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向社会开放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也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数据服务。
总之,构建统一规范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是推动政府数据资源整合利用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社会公众、企业等各方便捷查找和使用公共数据的关键支撑。
二. 梳理工作流程
1. 制定工作方案
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梳理工作,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成立工作组。由政府数据资源管理部门牵头,组建由相关部门代表组成的公共数据资源梳理工作组,明确各方职责分工,为梳理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2)明确工作目标。根据前述的梳理目标,结合实际工作需求,进一步细化梳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包括摸清数据资源底数的范围、掌握数据属性的重点、构建目录的规范性等。
(3)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各环节的具体任务、时间安排、责任主体等。同时,结合预期成果,设计工作方法和质量标准,为梳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
(4)落实保障措施。为确保梳理工作顺利推进,还需要落实经费、人力、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措施,为工作组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同时,制定风险应对预案,防范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不仅有助于明确工作目标和路径,也为梳理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后续的数据质量诊断和共享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2. 开展调研访谈
在制定工作方案后,需要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对公共数据资源梳理工作的需求。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摸清各部门公共数据资源情况。针对政府各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采取访谈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它们所拥有的各类公共数据资源,包括数据类型、数据量、更新频率等关键信息。这将为后续的数据清查工作奠定基础。
(2)征集数据使用需求。在了解数据资源现状的同时,也要广泛收集各部门对公共数据资源的使用需求,包括所需数据类型、数据属性信息、数据查询方式等。这有助于确保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
(3)协调解决梳理中的问题。在调研访谈的过程中,也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公共数据资源梳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如部门间的数据共享问题、数据质量瓶颈等,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访谈,一方面可以掌握各部门公共数据资源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充分了解数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为后续的数据目录编制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3. 开展数据清查
根据前期的调研访谈结果,接下来需要分领域、分部门对公共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查阅相关文件。通过查阅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年鉴、部门年度报告等文献资料,梳理各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公共数据资源。这些文件往往包含了各类公共数据的名称、类型、来源等基本信息。
(2)检索数据系统。针对各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等,深入了解它们所存储和管理的公共数据资源。通过系统数据库的查询和导出,可以详细记录每一项数据的属性信息。
(3)访谈业务部门。对于一些难以从文件和系统中获取全面信息的公共数据资源,还需要采取访谈业务部门人员的方式,深入了解数据的具体情况。这有助于补充和完善数据清查的结果。
通过上述方式,对各领域、各部门的公共数据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清查,详细记录每一项数据的名称、类型、来源、更新时间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的目录编制工作奠定基础。
4. 编制数据资源目录
在完成前述的数据清查工作后,下一步就是要依据梳理结果,编制标准化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这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编制范围。根据前期调研和清查的结果,明确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编制范围,包括涵盖的领域、部门,以及各类数据资源的类型。同时,结合使用者需求,确定目录编制的具体内容。
(2)统一数据目录标准。为确保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规范性和可比性,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目录编制标准,包括目录结构、元数据项、命名规则等。这有利于各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开展数据录入工作。
(3)填写目录信息模板。依据前述标准,为每一项公共数据资源设计信息录入模板,涵盖数据名称、数据类型、数据来源、数据质量状况、数据使用许可等关键属性。各业务部门按照模板要求,如实填写相关信息。
(4)组织审核完善。对初步填写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信息,组织相关部门和数据使用代表进行全面审核。通过交叉核查、现场调研等方式,确保目录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持续优化完善目录内容。
(5)发布目录并持续更新。经过反复修订完善后,正式发布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为社会各界提供查询服务。同时,建立健全目录的动态更新机制,确保目录信息随数据资源变化而及时更新。
通过上述步骤,最终形成覆盖各领域、结构化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不仅为政府内部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源视图,也为社会各界查询利用公共数据提供了统一入口,为后续的数据共享开放奠定基础。
5. 完善和优化
在初步编制完成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后,还需要开展持续的优化和完善工作,确保目录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评估目录质量。组织相关部门和数据使用代表,通过抽样检查、用户反馈等方式,对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可用性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持续丰富目录内容。根据评估结果和使用者需求,动态补充和更新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确保目录内容的全面性。同时,对于一些具有较高使用价值但尚未纳入目录的数据资源,也要积极发现并及时将其纳入目录管理。
(3)优化目录呈现形式。在内容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还要优化目录的呈现形式,提升用户体验。如可以采用分类浏览、关键词检索等方式,增强目录的可操作性和可视性,方便各类用户快速查找所需数据资源。
(4)建立健全更新机制。为确保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信息的时效性,需要建立健全的动态更新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各部门的更新职责和时间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构建目录信息定期审核、在线修改等功能,确保目录内容随公共数据资源变化而实时更新。
(5)强化安全管控。在丰富完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同时,还要注重数据安全管控。制定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隐私信息脱敏等措施,确保目录信息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切实保护好公共数据资源。
总之,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优化完善。只有不断提升目录内容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强化目录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公共数据资源目录才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为政府决策、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三. 公共数据目录应用
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梳理掌握各部门的数据资产,更是为了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来说,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支撑政府决策
(1)全面了解公共数据资源
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建立,使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全面掌握自身所拥有的各类公共数据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政府内部对数据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也为各部门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开展数据分析研判
依托公共数据资源目录,政府各部门可以深入分析梳理自身掌握的各类数据资源,发现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支撑。同时,也可以跨部门开展数据资源的整合和挖掘,进一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3)提升决策科学性
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建立,使政府决策者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为其制定公共政策、优化公共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这有助于政府决策更加精准、高效,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决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2.促进数据共享开放
(1)为社会各界查询利用提供统一入口
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不仅面向政府内部,也将向社会各界开放。通过提供分类浏览、关键词检索等功能,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为社会公众、企业、研究机构等各类数据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公共数据查询渠道,极大降低了数据获取的成本。
(2)推动政府间部门数据共享
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建立,有利于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为跨部门数据共享奠定基础。各部门可以通过目录掌握彼此的数据资源情况,并依托统一的共享协议和技术标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这将大幅提升公共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3)逐步向社会开放共享
在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公共数据资源目录还可以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开放。通过有序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不仅有助于满足社会各方的数据需求,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数据共享生态,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内部管理工程,更是支撑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数据共享开放的关键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格按照本指南的思路和要求,扎实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建设与应用,为建设数字化政府和社会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阅读
公共数据管理运营方案(专业版)
数据资产评估成本法详解
数据资产类型详述
银行数据资产目录盘点
数据资产买方市场解读
数据科学才能释放数据资产价值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资产目录建设指南
数据资产价值评价体系建设
2024数据平台建设指南
数据治理框架
数据资产入表指南
数据资产深度解析
数据管理指南
数据要素深度解析
数据资产运营
数据要素全流程
数据资产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数据资产总路线图
数据资产开发全流程
更多详情,搜公众号:Data200

本文原创,转载请扫上方二维码联系作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