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去健身房,柳叶刀推荐的高性价比运动,很多人忽视了



走路
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行为
别看它简单
却是一项性价比极高的锻炼
不用去健身房、不用买装备
可能只需要准备一双舒服的鞋子
就可以开始了!
可能有人会问了
走个路谁不会,这能锻炼出啥?
其实,早在1992年
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01
最新研究:
走路可有效防治下背痛反复发作
腰酸背痛,是长期困扰人们的常见慢性病痛之一。它经常会反复发作,让人非常苦恼。除了药物、手术等常见治疗方法,运动康复也在下背痛的治疗与防止复发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2024年6月,来自澳大利亚的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步行不仅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运动,还能显著减少下背痛的复发,特别是对于背痛初发者。

图源:《柳叶刀》
研究人员表示,步行这种运动方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将其对医疗的需求和为此付出的时间减少了约一半①。
02
这么走!
将拥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中国有句老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虽然没有明确依据,但走路确有方法可循。走对了,真能让你比别人更年轻,甚至活得更久。
2022 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在《自然》上发表了一项论文研究②,分析了40万成年人的遗传数据,发现:
步行速度越快,人越年轻。保持快走的人,估计到中年时的生物学年龄要年轻16岁。

图源:《自然》
这是因为,步行速度越快的人,白细胞端粒长度越长。端粒被认为是衰老的生物标志,端粒越长,衰老速度就越慢。
此外,美国《梅奥诊所学报》也曾发表过一项“生活步调”研究③,结果显示,不管体重指数如何,走路快的人平均比走路慢的人能多活15-20年!

图源:《梅奥诊所学报》
那么问题来了,多快才算快走呢?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心率要达到最大值的60%以上,或者每分钟100步以上,才算是“走路快”。
也可以通过主观感受来判断步速:
如果能大声唱歌,表明步速太慢,强度不够;
如果呼吸稍困难,但可舒适地交谈,表明步速适中,已达到快走强度;
如果气喘吁吁,不能轻易说话,说明步速过快。
虽然快走更健康,但也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有的人身体欠佳,比如一些体弱的老年人,走太快可能会适得其反,保持自己的节奏才是最好的。
还有些人患有膝关节相关疾病,如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炎,就不适宜采用这种锻炼方式,步行速度快,对膝关节的压力更大。
此外,《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建议每天活动6,000步,但具体走多少步,不必过于刻板,量力而行。
03
走起来!
走路的好处远比你想象中多
走路对身体健康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可以帮助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糖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
保护心血管
走路可以保护心血管,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研究发现,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周走路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老年人,与每周走路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老年人相比,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减少69%,病死风险减少73%。
降低血糖
走路可以降低血糖,预防糖尿病。当血糖升高的时候,胰岛素会自动调节血糖的水平,走路则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还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预防老年痴呆
走路的时候,大脑需要更多的氧气,有利于提升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锻炼大脑,让大脑更加灵活,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强化心肌功能
走路可以提高心肌的运动耐力,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达到强化心肌功能的目的。
增强免疫力
走路可以改善内分泌,调节激素水平,增强免疫力,在防癌、抗癌等方面功效突出。
因此,我们不妨在每天的生活中,下意识地多走几步路——在上下班途中提前一站下车步行,或利用午休时间散步;在休闲时间安排需要步行的活动,逛逛公园,一起购物等。
只要开始走路,身体就会发生积极变化。
送百元居家检测
健康有礼 | 陪你一夏

健康一“夏”
夏日冰点价 | 限时买赠

推荐阅读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①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an individualised, progressive walking and education inter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low back pain recurrence in Australia (WalkBack):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thelancet.Published online June 19, 2024
②Dempsey, P.C., Musicha, C., Rowlands, A.V.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UK biobank cohort reveals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elf-reported walking pace with telomere length. Commun Biol 5, 381 (202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2-03323-x
③Francesco Zaccardi et al. Comparative Relevance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Adiposity on Life Expectancy,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19). DOI: 10.1016/j.mayocp.2018.10.029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