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多泛星化运动的问题

张远山提出中国的上帝字为北极星象形,这个作者唐突的把汉代出现的政治情况所导致的神灵合并事件,当做上古时期的史实依据。
帝字象形是北极说又见于美国学者班大为。
可是北斗星什么时候才被赋予上帝的神性?《鹖冠子》只说为指四方的斗柄,其次在先秦时期还有上帝斗车的说法,可是呢,终究没有一个说为是上帝的。哪怕在史记当中,《史记·天官书》记载说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然而甚至当中无一例外都没有提到北斗星、北极星是上帝的说法。西汉《史记.天宫书》(中宫中的天之极星,其中明亮者,便是太一常常居住之处)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在这里只说这个天上的极星是太一居处,而不是北极星就是太一。
这种类似的说法又见于《楚辞·惜誓》:“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
《楚辞·九叹·远逝》:“北斗为我折中兮,太一为余听之。”
楚人宋玉《高唐赋》言:“祷璇室,蘸诸神,礼太一。
原来楚人确实把太一与北极(北斗)联系起来,比如祭祀众神与太一的祭祀场叫[璇室],璇也是北斗的名字之一。


甚至佚纬书《文耀钩》记载还有北斗是天帝喉咙的说法,然而同样的比如风神和雨神在这些版本当中也被说成是天的口部,《文耀钩》曰:“斗者,天之喉舌。”春秋合诚图曰:“天理在斗中,司三公,如人喉在咽,以理舌语。”宋均注曰:“斗为天之舌口,主出政教
北斗在秦时,西汉都是以北斗星神为上帝的依附神灵,王莽当立之初,都是以北极星神、北斗星神为黄帝的从神,此时北斗北极地位远远没有天帝的身份。而公开的《禹九册》也以北斗与黄帝相提,如“其祟,黄帝及北斗。黄帝者,巫大帝。北斗者,北君”。
《汉书·郊祀志》王莽:《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分群神以类相从为五部,兆天墬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畤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于长安城之未墬兆
宝鸡市铲车厂汉墓镇墓文2:“黄神、北斗主为葬者雎方解诸咎殃,葬犯墓神墓伯…
然后就是最典型的,佚纬书中天神黄帝生圣王黄帝的异象是雷电环绕北斗,然而在更早的文献当中,北斗星只是黄帝的一个附属神灵。
北斗星、北极星成为天帝是汉代泛星化运动才造出来,特别是纬书之中说太一、皇天上帝都有被塑造为了星神,当时又构建帝星为天皇大帝耀魄宝。
于是现代有人以汉代泛星化运动强调帝这个词就是北极星、北斗星象形,便不假思索当做了铁的事实。
这样的列子又见高阳高辛的儿子们组成的八恺八元,共十六神在汉代的泛星化运动中,这些野兽将军们也星宿化,于是变为了天帝太一的驱使者
见《后汉书·苏竟杨厚列传》八魁,上帝开塞之将也,主退恶攘逆。
《隋书》进一步补充[北落东南九星,曰八魁,主张禽兽],八元神是四鸟四兽组合
《文献通考》引《星经》,泰一一星在紫宫门右,天一之南,号曰天之贵神。其佐曰五帝,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疫疾、灾害之事。
箕星汉代与风伯、雨师与毕星合并
《诗纪历枢》曰:箕为天口,主出气。
《太平御览》:淮南子. 又曰: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高诱注曰:“雨师,毕星也;风伯,箕星也。”许慎注曰:“四守:紫宫、轩辕、咸池、天河也。
天上的水域是众神的宫殿,在汉代泛星化运动里面也转化为了星辰,[天河者,群神之阙也],古人把天上的银河视为与人间河水连接的存在,李白诗歌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山海经》里面就有提到[天乃大水泉],也就是说认为天空就是一个巨大的水域,《易林》的卦象之中把人间的出名水域与天之奥府联系在了一起;乾 江河淮济,天之奥府。众利所聚,可以饶有……
进一步在其他吉祥安康的卦象称:
天之奥隅,尧舜所居;天地九重,尧舜治中;天之奥隅,尧舜所居。
该文当中也有历史化的记载,却说与江河淮济关系密切的天上深邃奥秘之处,是尧舜之居处,这些卦象是把尧舜当做是天神来被看待的,但同样的没有提到北斗星北极星。
先秦就也有太一潜藏于水中的记载《太一生水》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阴符经三皇玉诀》太一者,乃是北极太渊之源,乃虚无炼神之道,上天所秘,世人不可得知。
而秦人曾与商人联合,这在《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颛顼与少昊住于东海外的大深沟壑之中,这是天帝少昊的神国少昊带着尚幼小的颛顼(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
昊天上帝在中古道教当中说的也是住在九天上的太渊水域之中——(这一个符合较早时期祭祀上帝在明堂的制度)
第五神仙.经曰:道君者,一也;皇天上帝中极北辰中央星是也。乃在九天之上,万丈之巅,[太渊紫房宫中]
黄帝被附会为轩辕氏,这在汉代的星象化运动中,将轩辕星宿化,却是天帝住于轩辕星宫之中的,称若[后妃之主][南大星,女主也],是与后妃有关的神宫。如《淮南子·天文训》“轩辕者,帝妃之舍也(上帝妃子的住处)。”
《后汉书·郎传》言:“轩辕者,后宫也。《史记》说黄帝上轩辕丘娶了妻子们,《论衡》说王者居宫室之内,则天亦有太微、紫宫、轩辕、文昌之坐。亦是天帝住于轩辕星的。王莽时代的王朝之中有人说黄帝把一百二十位女子送给神仙,于是成仙的提案(汉书王莽传下),后来演化为黄帝御女三千~百女成仙飞天。
也就是把黄帝和他的妃子的故事为原型给星象化了
古代人通过泛滥的泛星化运动来否定一些旧的神话
尧舜时的《拾遗记》说“昔北极之外,有潼海之水,渤潏高隐于日中。有巨鱼大蛟,莫测其形也,吐气则八极皆暗,振鬐则五岳波荡。当尧时,怀山为害,大蛟萦天,萦天则三河俱溢,海渎同流……作者认为及帝之商均,暴乱天下,则巨鱼吸日,蛟绕于天,故诬妄也。[此言吸日而星雨皆坠],抑亦似是而非也。
作者认为这可能只是星象,而不是真的会有能吐气就让世界失去光芒的巨大的怪鱼,也不存在能缠绕天空的蛟,但是在晋代以前的文献当中,确实有尧舜对抗鲧、共工的事,鲧也在《拾遗记》中被尧所杀,又自已沉于羽渊,最后化为玄鱼,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之上……而共工在一些叙事里就是蛇龙为形的,共工以龙蛇兽潮的洪流在记载里,见于《孟子》尧之时,水逆行,汜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汉王充 《论衡·吉验》:“洪水滔天,虵龙为害, 尧 使 禹 治水,驱虵龙,水治东流,虵龙潜处。《山海经》中亦说共工的臣子相柳蛇身,其他文献引的《归藏》亦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昆仑山像祭祀神王上帝的明堂,他们都是外围有水域环绕的,然后这个地点在汉代的时候也被星象化了
古人也把神王上帝的祭祀场称为明堂,而在神话观中的天空之上也存在上帝的明堂,见《春秋纬 文耀钩》,及《石氏星经》天官之注云:“房心为天帝之明堂,布政之所出。”
《太平御览》通礼义纂.气生於房心、为宫,天帝之明堂。
有天子座明堂,也有天上的上帝亦把房星心宿当明堂
这是祭祀场的:《甘泉赋》然后宗上帝于明堂
《汉书·魏相传》.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曰:《易》
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
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
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
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
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
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
在汉代的时候呢,有这个泛滥的星象化运动,他把很多神灵的给星象化,比如风伯雨师被认为是箕星毕星,包括上帝的宫殿也被多处安排为天上的星星如太微、紫薇、轩辕、角宿、文昌、五帝座等等,甚至包括众神的宫殿被安排成了天上的天河区域,名词为[天阿][天阙]。
基于这种运动的倾向化,甚至在晋代的时候,还要用这种运动来解构更古老的神话,比如共工和鲧是怎么为祸天地的,也被当作是什么形象的比喻,并非真实有其事,《拾遗记》曰为[帝之商均,暴乱天下,则巨鱼吸日,蛟绕于天,故诬妄也。此言吸日而星雨皆坠,抑亦似是而非也]。
上面提及的这些例子完全是证据,这根本都能说明这些星象化运动才导致的北斗星和北极星地位空前绝后的上升,直接把天帝与北斗相合,如太一和北极星合并,昊天上帝和帝星合并,然后当时又产生了另一个星象的神王天皇大帝耀魄宝。然后要有的版本,他们三个神灵被合在了一起,但是在中古道教的上上太一为神王的版本当中呢,耀魄宝和昊天是分开的不同神灵,甚至于,我们所称的这个北斗北极星在当时也是一笔糊涂账,《文选注》郑玄曰:极星,谓北斗也。从这里又看得出来了,有的时候所谓说的这个至高神是北斗,近代人所唐突的这个北极星神王,从汉代星象化运动这个例子来看呢,也是当时所运营构建出来的,那么许多神灵许多故事也被形象化了,那么上帝他肯定会被挑选一颗星星或者挑选一组星星来代表的,那么毫无疑问选择了北斗或者北极星,从这里也看得出来了,北斗星和北极星在早期有地位,但是远远的不及天帝,纯属汉代星象化运动抬高。
引1用汉赋天文元素研究——兼论其与汉代思想政治之关系
如果北斗天枢星为极星,汉赋中“斗极”并举,则实指北斗,同时反过来汉赋“斗极”合称的说法,也成为天枢为汉时北极星的其- -例证。
赵壹《穷鸟赋》序:“乃收之于斗极,还之于司命,使干皮复含血,枯骨复被肉,允所谓遭仁遇神,真所宜传而著之。”@赋中日“收之于斗极,还之于司命”,司命是主人性命之神,而说到“斗极”,北斗主刑罚杀戮,而北极星并无此义,因此“斗极”实指北斗星。汉代典籍中也有其他“斗极”合称的情况。《淮南子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晤矣。”又《白虎通》:“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两三千年前的汉代,北斗非常靠近北天极,以北斗为极星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斗极”合称的观念就不仅仅是传统上北斗星与北极星的合称,而有可能单指北斗星,那么北斗
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将更深一层。
扬雄《长杨赋》与杜笃《论都赋》中写到高祖入关称帝,光武帝西巡长安皆要顺应“斗极”,可见在汉人看来,北斗与王权有着莫大的联系。如果北斗明亮无异常,则代表王权的稳固和国家的昌盛。而最能体现汉人崇信北斗与王权有关的是西汉末王莽对北斗的崇拜。《汉书王莽传下》:“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既成,令司命负之,莽出在前,入在御旁。”王莽用五色铜石铸造威斗行厌胜之术。厌胜是古代诅咒、镇压巫术,王莽令司命负威斗,显然威斗成为可以主人性命的厌胜物,用北斗厌胜众兵,王莽希望可以取得军事胜利。王莽认为北斗象征着天命王权,甚至在大势已去之时,仍让天文郎占卜北斗斗柄所向,王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日:“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而王莽到最后被俘,“犹抱持符命、威斗”。王莽如此崇信北斗,可见北斗在汉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因而汉赋中赋家提到的天子“顺斗极”自然也有了十分之重的份量。
还有这种学说认为什么中国崇拜的天就是黑夜的繁星之天,还有什么涉及祭天的时候穿着黑衣,然而这种说法对应不上昊天上帝,也对应不上黄帝……昊天上帝的另二个名字是旻天、皇天,头上都是悬日,《诗经》里面甚至没有以黑夜之天的专名,说明昊天上帝字的圆头对周人有特殊意义,昊天上帝根本就是白昼之天的崇拜,用语翻译到现在,更清晰的讲应该是悬日的白昼之天,怎么会是黑夜之天?《诗经》中周民崇拜的神格义天名之中,昊天则名字有皇天、旻天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上下结构,并且头上总是有白色或者日字来组合,大底也就是[明亮的天空]、[悬日之天]。
昊天上帝的大与共用
天字在不与大字共用时,其实没有区别,但是骑和大字一起用的时候,会有意识的在天字头上点出一个圆块区别:这见于
走馬休盤,番生簋蓋,4324師X簋,㝬簋,師虎簋,此簋,4294杨簋,4287伊簋,42831師XX,蓋元年師X簋,師艅X蓋,七年趲曹鼎,乍册大方鼎,大师虘簋,弭叔師察簋,王臣簋……
武王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用的天亡簋中“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的天均圆头,而其中的“大宜”不圆头,4267的申X簋亦是大庙或太庙与天字一块写时,天字强调圆头区分,各类西周天鼎的天字多圆头……
西周懿王期青铜器《师酉簋》的大庙一段与后面的天字共出现,大庙的大点出了圆头,这表明大字与天字有时互通,而羋白歸苑簋中作大命,但天子一词中的天依旧异于大字来区别,頌簋于大庙祭祀的铭文中的天字作横杠,但圆头的天字多区别于大字,天卣中作方块头的天
@摩尔迦娜 @卡哇伊的男孩子 @猫的协奏乐♤ @小花猫atom @张家人蝎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