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45:菊与刀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日本人鞠躬意味着施礼者明白别人的权利,原本由自己处理的事情承认别人有权干预;受礼者的一方也认识到自己要承担与其地位相当的责任。
                                                        ——《菊与刀》

图源:网络

创作背景
1944年,二战进入尾声,轴心国的失败已成定局。此时,美军开始考虑如何处置日本的战后问题。
美国对德国战后问题的决策较为清晰,因为同是欧洲文化背景。但是如何处置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的相关问题,美国政府则心里没底。
为此,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专家开展针对日本的研究,搜集资料和意见,以期制定出最后的对策。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接受政府委托,成为众多研究这一课题的专家学者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本尼迪克特曾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
1944年,美日还处于交战状态,长于田野调查的本尼迪克特无法到日本本土进行调查。
于是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调查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战时拘禁在美国的日本战犯。

图源:网络
本尼迪克特还收集了大量有关日本的文艺学术作品,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去解读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经过深入研究和认真提炼,她用“菊”与“刀”的形象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民族性,并提交了研究报告。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本尼迪克特在原报告基础上加上前后两章,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投降以后的日本人。
次年,本尼迪克特将报告写成书,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出版。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13个部分,第一章提出问题,交代研究任务和方法。第二章研究日本人性格的现象:战争中的日本人。
作者提出日本民族的两大典型性格表现:一是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二是被俘虏的日本人与美军高度合作。
她毫不避讳地谈到,这样的性格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如何处置日本有参考价值。

图源:网络
随后,作者讨论日本的等级制度和明治维新对传统等级制度的冲击和改变。
作者指出,日本对等级文化的迷信导致其在侵略外国时也试图输入这种等级观念,而这种日本独特的伦理体系当然难以为他国所接受和消化。
作者进一步分析日本文化中的“负恩”逻辑,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和美国的罪感文化差异极大。
为了洗刷耻辱,日本人最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按照他们的信条,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
美国人难以理解,认为自杀只不过是屈服于绝望而自我毁灭。
作者认为,日本极端的道德准则使他们的生活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作为补偿,日本文化对感官享乐宽容得令人惊讶。
书中还探讨了日本人的自我修养和育儿方式。不管具体的方法与形式怎样,其本质上与严格的道德准则是一脉相承的。
书的最后,作者分析和评价了投降后的日本人,以及对日政策。

作者简介

图源:网络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20世纪初少数女性学者之一。
她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作除《菊与刀》外,还有《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等。
她是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后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并取得博士学位。

作品赏析
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菊花和刀象征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
作者用这两个词表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作者从等级制度、报恩意识、义理、日本儿童的养育方面展开分析。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日本的整个文化。

图源:网络
日本民族谦逊,尚礼,好学,乐进……向往美好,同时日本人特别重视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日本人在名誉受损的情况下会不惜一切代价挽回名誉,甚至不择手段,甚至冒犯上级,然后以自杀谢罪,这种精神是很可怕的。
日本人认为自杀不是懦弱,而是勇气与决断的表现,自杀的方式能够挽回失去的名誉。
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魂。为了所谓武士道精神,武士可以“神阻杀神,佛挡灭佛”。
日本人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整个日本的精神支柱。天皇不一定是权力的制高点,但是在民众心中却是最神圣的存在,这是类似于图腾的原始崇拜。
日本人重视精神的力量,对物质上的对比嗤之以鼻。他们可以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
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
如果说菊花象征某种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那么刀就代表顽冥不化地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
这种文化内核使日本人在作战时会采取极端做法,凶残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人民。

图源:网络
末世情怀
日本文化建立在一个不安定的岛国上,他们深知所有的美好都可能在下一瞬间就灰飞烟灭。
正因为相信末世会随时到来,所以他们对于美的珍惜超过生命。
日本人在本性里追求“刹那美”。当日本人感到“世界混乱”需要洗“晨浴”以洗净污秽的时候,他们倾向于毁灭自己,而不是毁灭别人。
冈仓由三郎在《日本的生活与思想》这本书中描述:日本人过着清净无尘的生活,犹如盛开的樱花,美丽而凝静。
换言之,“晨浴”就是洗净别人向你投来的污泥,只要你身上沾一点,就不贞洁。
日本人尊重自杀,认为它可以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他们的信条是: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
多数国家谴责自杀。二战后期,意大利人经常选择投降,然后回去享受生活。日本人则选择自杀式攻击方式战斗。
另一方面,心中相信末日的人对大自然有着神秘的敬畏。日本的鬼神特别多,不但有百鬼夜行的习俗,更号称有八百万鬼神。

图源:网络
在自然面前的卑微,是日本人独特的卑微之美。这使他们更懂得珍惜短暂的美好,和“向死而生”的积极与快乐。
等级观念
在日本民族有关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国家关系的观点中,核心是对等级制度的信赖。“恪守本位”是关键词。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享受其地位应得的权利,并履行该地位所要求的义务。
一个人必须向地位高于他的人表示敬意,而地位高的人不得侵犯地位低的人的权利,否则地位低的人可以正当报复。
恩与债
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历史的“负债者”。这种债既有父母的“恩”,有儿子欠父母的一切;也有“皇恩”——一个人对天皇的负债;还有别人施予的“恩”。
一个人要成为有德行的人,就必须报恩。由于报恩意识的存在,日本的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服从的关系。
例如:子女要服从父母,下级要服从上级,人人都要服从天皇。从日本人养育儿童的习俗上可以说明日本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图源:网络
日本人的人生曲线和美国的不同。日本的幼儿和老人享受了最大的自由和从容。
幼儿期过后,限制逐渐加强。结婚前后,个人自由达到最低限度。60岁以后,又可以像幼儿一样不受烦扰。
日本儿童特别是对男性儿童的教育存在两重性。幼时要对父亲表示恭顺,但可以对母亲和祖母大发脾气,随意发泄自己的挑衅心。
六七岁以后,慎重与“耻辱感”逐渐加深。随着年龄增大,训练越来越严厉。这种教养方式造成日本人人生观和性格的矛盾。
一方面日本人可以爱好赏樱花、菊花之类的优雅行为,另一方面又可以手执刀枪进行残酷的杀戮或者自杀。
—— End ——

图源:网络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每日分享我读过的好书。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观影日志12:楚门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往期回顾12:情人 L'amant
每周一景N0.33:南翔老街 Nanxiang Historical Streets
观影日志11:控方证人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读书笔记144:七杀简史(下)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
读书笔记143:七杀简史(上) 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
读书笔记129:我是猫 吾輩は猫である
读书笔记128:黑色皮革手册 黒革の手帖
读书笔记127:姑获鸟之夏 姑獲鳥の夏
读书笔记126:人间失格 人間失格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