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51:地下铁道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每个奴隶都想着逃跑。在早晨,在下午,在夜晚。做梦都会梦到它。每个梦都是逃跑的梦,哪怕看上去不像。比如一个关于新鞋子的梦。
                            ——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

图源:网络

内容简介
1850年代的美国,黑人少女科拉无家可归,受到欺辱和强暴,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
又一次残忍的鞭打,让她下定决心,逃出人间地狱。从南方佐治亚的种植园,一路向北。
科拉穿过沼泽的黑水,幽暗的森林,在无数好心人的接力帮助下,搭乘秘密的地下铁道,去投奔自由。
这是怎样的旅程啊!在这条秘密的通往自由的道路上,科拉看到社会的邪恶,法律的不公,暴力无处不在。
善良的光却是那么脆弱。好心人一个个倒下,但那身高两米,冷酷无情的猎奴者仍紧追不舍......
也许你需要足够的勇气才能翻开小说——一旦踏上科拉的逃亡之路,你便无法停下。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科拉紧张刺激的逃亡之路翻开了美国历史上最黑暗沉重的一页。

图源:网络
这是一本让人无法释手也无法释怀的小说,一段充满启迪的旅程。在无望的逆境中寻找生机,在黑暗的地下寻找光明。
这是一部让美国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写了16年的小说。2017年入选新浪2017年度中国文学好书榜。
2018年,同名电视剧播出,由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执导。

作者简介
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1969年生于纽约,在上东区长大,童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作家。
科尔森毕业于哈佛大学。1999年发表处女作《直觉主义者》(The Intuitionist)即引起广泛关注,海明威奖的决选名单。
第二部长篇小说《约翰·亨利日》(John Henry Days)进入普利策奖决选名单。
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上专文盛赞——“挥洒自如的天才作家”。

图源:网络
2003年,出版散文集《纽约巨像》(The Colossus of New York),被誉为“9·11”后最好的纽约故事。
2016年8月,科尔森·怀特黑德构思长达16年的长篇小说《地下铁道》出版,入选奥普拉读书俱乐部推荐书目。
奥巴马将此书列入夏季书单。11月,小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自此“地下铁道旋风”席卷全美,作品进入年底全部选书榜单。
科尔森·怀特黑德写过6部小说,两部非虚构作品。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被《哈佛杂志》称为“文学变色龙”。
科尔森·怀特黑德获得过麦克阿瑟天才奖、古根海姆奖及怀丁作家奖,被媒体誉为“美国在世作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他也是21世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凭借同一部作品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小说家,与福克纳、安·波特、马拉默德、厄普代克、沃克、普鲁平起平坐。
2020年5月,科尔森凭借最新小说《尼克男孩》(The Nickel Boys)再次获得“普利策小说奖”。2021年入围都柏林文学奖。
《尼克男孩》写于2017年秋,以1960年代亚瑟·G·多齐尔男子学校(The Arthur G Dozier school,前称佛罗里达男子学校)的黑暗历史为背景。
相比较而言,《地下铁道》是在“更为幸福的奥巴马时代”写成的,而《尼尔男孩》则是“特朗普治下的小说”。

图源:网络

作品赏析
主题
小说2016年出版,主题是追求解放。当时还是奥巴马任总统时期,黑人相对“幸福”。
小说糅杂了历史和推想,想象了一个存在于19世纪的交通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让非裔美国人逃离被奴役的命运。
然而,在小说中有一支“逃奴巡逻队”,他们的工作是阻碍所有的黑人,检查他们的证件,无论他们是自由身还是奴隶。
这跟现在警方的“拦截盘查”行为无异。“出示你的身份证!你在这里做什么?”这是专门针对黑人的流动性执法。
作者认为,奴隶主和奴隶的权力关系是全球性的故事,而不仅是美国的故事。
“任何地方,只要有腐败和心怀不轨的权威人物能够将他们的意志施加于无辜和弱势的群体身上,那么就会出现种植园那样的地方。”

图源:网络
“面对已形成风气的种族歧视和隔离,以及白人执法者对黑人的态度,可以说1850年发生的事到现在为止还在发生着。”
叙事
小说采用黑人视角。很多小说中,占据叙事核心的总是白人。“白人的声音才是声音”,才导致今日的美国仍会大声喊出“黑人的命也是命”。
历史
《地下铁道》被归为历史小说。事实上,“地下铁道”是想象的,并不真实。作者自己认为,“小说”比“历史”重要。
“我并不觉得我要处理美国历史或种族主义这么庞大的主题,我只是有了这个奇怪的想法,然后做了很多研究,之后人物、场景就自然进入了。”
对比莫里森、奇玛曼达和科尔森·怀特黑德,黑人作家笔下的黑人历史(包括种植园的农奴制)在悄悄发生变化。
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年轻一代黑人正在慢慢忘却和淡化那段历史,尤其是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黑人孩子,并没有把种族问题看得很严重,相反,他们认为“歧视”以各种形式,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
生长在纽约的怀特黑德认为纽约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

巴里·詹金斯导演,图源:网络
另一方面,奥巴马时代的“幸福感”悄然褪去,2016年底的政权交接让人猝不及防。“特朗普治下”的文学作品拘谨了很多。
怀特黑德自述,自己是个四十出头的成年人,需要养家糊口,暗指自己不会锋芒毕露地去与当权者对抗。
他也不希望自己被贴上“黑人文学”的标签,称自己的作品是多种题材的。
作家私底下对于历史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过去的历史应该被遗忘吗?
—— End ——

Happy May Day
Labour is glorious.

图源:网络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读文学,看经典,追寻城市记忆,每日分享。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每周一景N0.36:西安印象之一 Xi'an Impress
每月人物8:格雷厄姆·格林 Graham Greene
观影日志18:比海更深 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读书笔记150:毒木圣经 The Poisonwood Bible
观影日志17: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读书笔记149:时间之间 The Gap of Time
每周一景N0.30:十全街 Shiquan Jie
读书笔记135:查令十字街84号 84, Charing Cross Road
读书笔记134:肖申克的救赎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读书笔记133:纯真年代 The Age of Innocence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