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15:安娜·卡列尼娜(上)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

图源:网络

内容简介
19世纪后半叶,彼得堡,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容貌出众,高贵迷人,是社交界著名的美人。
16岁时,由姑母撮合,安娜嫁给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他生性古板,毫无生活情趣,也不知爱情为何物。
结婚8年多,年轻、热情、生气勃勃的安娜在死气沉沉的家庭里备受压抑,只有儿子谢辽沙能给她快乐和慰藉。
安娜的哥哥司忒潘与家庭教师关系暧昧,为调解哥哥和嫂子杜丽的家庭矛盾,安娜从彼得堡赶到莫斯科。
在莫斯科火车站,安娜偶遇“彼得堡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惊鸿一瞥,让渥伦斯基看出安娜眼中被压抑的过盛的热情。
原本正在追求杜丽妹妹吉提的渥伦斯基一下子被安娜吸引,舞会上渥伦斯基的表现让吉提蒙羞,因此大病一场。
安娜意识到与渥伦斯基之间微妙的感情,为逃避这种感情,她提前回家,没想到与渥伦斯基坐了同一趟火车。

图源:网络
在彼得堡下车时,安娜第一眼就看到丈夫卡列宁,但是心生厌恶。渥伦斯基同样不喜欢卡列宁。
在彼得堡,渥伦斯基紧紧追随安娜,引起社交界议论纷纷。安娜得知吉提病重,让渥伦斯基去看望。
渥伦斯基向安娜表达炽热的爱意,但安娜不许他提到“爱”这个字,因为渥伦斯基不明白这个字对安娜意味着更多涵义。
卡列宁向妻子摊牌,希望她顾及舆论和礼仪,希望她忠于家庭,考虑对儿子的伤害,以及对自己可能造成的不幸。
但是这番话非但没有留住安娜的心,反而使夫妻之间形同陌路,并彻底将安娜推向渥伦斯基的怀抱。
在赛马会上,渥伦斯基不慎摔下马,安娜失态大叫并当众流泪。这让卡列宁怒火中烧,但为了维持外表的体面,他要求安娜仍与他生活在一起。
安娜绝望地喊出:“我害怕你,我憎恶你......” 她下决心要冲破卡列宁想要把她擒住的那张虚伪的蜘蛛网。
安娜与渥伦斯基有了孩子,再次请求卡列宁同意离婚并将谢辽沙交予安娜抚养,卡列宁拒绝了。
安娜生下女儿后因产褥热差点死去,她在病床前乞求卡列宁原谅,并促成他与渥伦斯基握手言和。

图源:网络
卡列宁假借上帝赐予他饶恕的幸福,让渥伦斯基自惭形秽,并感觉已经永远失去安娜。渥伦斯基举枪自杀。
安娜病愈后回到卡列宁身边,决心做个好妻子,无奈看到他就心生讨厌。侥幸没死的渥伦斯基被派往塔什干。
临行前,与安娜告别。两人一见面又分不开了。安娜与渥伦斯基私奔到国外,甜蜜旅行3个月。
吉提到国外养病一段时间后身体康复。一直喜欢她的列文再次向她求婚并成功。两人在莫斯科结婚后搬到乡下农庄居住。
列文在农庄实行一系列农业经营改革,屡遭失败,并影响到家庭幸福。他因此精神困惑,日夜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最后从农民那里得到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个人的欲望,而是为了,上帝。列文终于获得信仰,找到生活的意义。
回国后,安娜偷偷去看儿子。母子紧紧相拥。谢辽沙说:“妈妈,你是最好的。”避之不及的安娜再次与卡列宁碰个正着。
由于卡列宁不肯离婚,安娜无法与渥伦斯基正式结婚。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社交界统统对安娜关上了门。
为了向社交界挑战,安娜穿上在巴黎定制的漂亮绸袍去看歌剧。渥伦斯基苦劝她不要这么做,这“等于向社交界挑战,也就是说永远和它决裂”。

图源:网络
安娜坚定地说:“我后悔我所做的事吗?不,不,不!假使一切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对我们,对我和你,只有一件事要紧:那就是我们彼此还相爱不相爱。”
渥伦斯基嘴上向安娜保证永远爱她,心里却责备了她。果然,安娜在歌剧院遭到一个贵妇人的侮辱,十分痛苦。
安娜再次向卡列宁提出离婚,再次遭到拒绝。无奈,她与渥伦斯基搬到乡下居住。
安娜经常在家里搞些年轻人的娱乐活动,希望把乡下搞得热闹且有意思,让渥伦斯基不要见异思迁。
但是渥伦斯基是个男人,他为自己的将来担心。安娜把所有心思都用来博得渥伦斯基的欢心,补偿他为她所做的牺牲。
渥伦斯基虽然很满意,但还是想挣脱安娜为他布下的情网。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关系一天天恶化。
渥伦斯基感觉安娜限制了他的自由,而安娜感觉渥伦斯基对她的爱在衰减。终于,他们吵了一次架,渥伦斯基一夜未归。
渥伦斯基得知安娜头痛也没有回家。安娜心想,他一定是爱上了别的女人。我要爱情,可是没有,那么一切都完结了。
安娜给渥伦斯基发电报请他回来,并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可是渥伦斯基没有出现。

图源:网络
心灰意冷的安娜想起在火车站与渥伦斯基第一次相遇时看到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
她对自己说: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让我能够摆脱,我一定要摆脱!如果一切看起来都讨厌的话,为什么不把蜡烛熄灭呢?
“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她向迎面开来的火车走去,自言自语道:“我要处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
安娜死后,卡列宁出席了葬礼,并接走了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女儿。
渥伦斯基痛不欲生。他参加了“志愿兵”,投入塞尔维亚人对土耳其的战争,但求一死......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是思想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家庭悲剧层出不穷。
在文学史上,正好是现实主义盛行的时期,特点之一就是寻求女性解放。

图源:网络
19世纪以前,西方文学中两种主要的女性形象是“天使”和“怪物”。
“天使”如弥尔顿笔下“圣洁的亡妻”和歌德《浮士德》中“永恒女性”。她们的特点是纯洁、优雅、顺从、禁欲。
“怪物”则如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及《简爱》中“阁楼上的疯女人”。
安娜•卡列尼娜被塑造成不同于“圣母”式的独特而充满矛盾的复杂女性形象,也是现代文学中两位著名的“出轨”女性之一。
她们代表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反叛,为解放被囚禁的自我和备受压抑的欲望,她们逾越了女性命运的“轨道”,最终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自毁或是前途未卜的出走(挪拉)。
—— to be continued ——

图源:网络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读文学,看经典,追寻城市记忆,每日分享。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音乐专辑5:皇后乐队 Queen
读书笔记155:白衣女人 The Woman in White
观影日志22:猫鼠游戏 Catch Me If You Can
读书笔记154:蝴蝶梦 Rebecca
观影日志21:隐藏人物 Hidden Figures
每周一景N0.37:西安印象之二 Xi'an Impress
读书笔记153:突然亡命天涯 Lie Down with Lion
观影日志20:彩绘心天地 Maudie
读书笔记152:午夜之子 Midnight's Children
观影日志19:劳动日 Labor Day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