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16:安娜·卡列尼娜(下)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出国,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重重,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年-1877年,历经12次修改,托尔斯泰完成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图源:网络
1879-1882年创作《忏悔录》时,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已经发生巨变。
1880年代,他创作了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
1889-1899年,历时1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赏析
个性
勇敢追求美好爱情的安娜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冲突,其实是个性解放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图源:网络
托尔斯泰笔下的贵族是一些诚挚、高贵的灵魂,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
安娜在得到渥伦斯基的爱情之后,并没有纵情享乐,忘乎所以,而是时时受到道德和良心的束缚,她希望丈夫能同意离婚,也担心儿子无法理解自己的选择。她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安娜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心理学上“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无可否认其爱情中的欲望元素,那是安娜的“本我”;而她为人妻、为人母,在心底时常泛起的负罪感则是“超我”的体现。
两者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心理机制紊乱、精神崩溃,这也是安娜爱情悲剧形成的根由。
爱情
相爱容易相处难。爱情是安娜觉醒的契机,也是她最终悲剧的导火索。
在爱情中,很多矛盾来自于男女双方在认识和思维上的差异,导致他们进入以争吵为表征的情感危险期。
正如安娜所说:“我的爱愈来愈热烈,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越来越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理由。”

图源:网络
渥伦斯基则说:“我可以为她牺牲一切,但绝不放弃一个男人的独立自主。”
托尔斯泰打造的爱情悲剧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纯粹的爱情易碎。正是因为“纯粹”,本就自私的爱情变得愈发任性,愈发容不得一星半点的杂质。
这是安娜作为爱情至上主义者难以规避的宿命。
人生
作为女性问题的保守主义者,托尔斯泰的观点是:不管是爱情还是家庭,都不能给人生提供终极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人生终极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在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即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中,这也是托尔斯泰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不幸的是毫无出路。
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却也无法摆脱自己的贵族习气,因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产生了精神危机。
在列文身上,托尔斯泰寄托了自己世界观激变前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

图源:网络
社会
19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因农奴制改革而使整个社会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
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变化,人性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觉醒,人们要求解放人性,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要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羁绊。
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仍具有强大的阻力,“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这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
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在托尔斯泰这部著作中得到全景式展现。
女性意识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全书涉及150多个人物,而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女性,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在思想、情感、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图源:网络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名典型的封建官僚,他的虚伪和自私让安娜无法忍受。对卡列宁的厌恶表达安娜对世俗的反叛。
渥伦斯基与卡列宁的不同之处在于把爱情看得比前途重要,不流于世俗。
最后让安娜心灰意冷也是因为发现渥伦斯基又回到了世俗社会,而不珍惜她的爱情。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追求爱情开始。安娜心中的“爱”并非是男欢女爱,而是精神层面的纯粹的爱。
这也是她一开始拒绝渥伦斯基的原因,她认为渥伦斯基并不懂得她心中“爱”的涵义。
自由意识
安娜本质上不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女性。卡列宁用虚伪自私编织了一张“网”,为了冲破这张网,安娜才彻底成为渥伦斯基的情人。
渥伦斯基始终深爱安娜,但是不愿被她编织的“情网”牢牢控制,才做出种种让她伤心失望的行为。
裴多菲的诗歌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图源:网络
对于安娜来说,不能自由地与儿子在一起是她为爱情付出的代价,卡列宁自始至终不与她离婚,也就是不给她自由。
当她认为渥伦斯基不再爱她的时候,失去了爱情又失去了自由,那么失去生命也就在所不惜了。
所以,安娜的自杀不完全是一种精神失控,更多的是一种反抗和决绝,是不妥协。
她没有与她爱或不爱的人同归于尽,而是选择独自承担结果,这也符合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精神高贵的设定。
—— End ——

图源:网络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读文学,看经典,追寻城市记忆,每日分享。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每周一景N0.38:西安印象之三 Xi'an Impress
往期回顾15:安娜·卡列尼娜(上)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音乐专辑5:皇后乐队 Queen
读书笔记155:白衣女人 The Woman in White
观影日志22:猫鼠游戏 Catch Me If You Can
观影日志21:隐藏人物 Hidden Figures
每周一景N0.37:西安印象之二 Xi'an Impress
读书笔记153:突然亡命天涯 Lie Down with Lion
观影日志20:彩绘心天地 Maudie
读书笔记152:午夜之子 Midnight's Children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