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日志56:卓别林传 Chaplin


Time is a great author, she will give each person to write a perfect ending.
                                                  —— from Chaplin

图源:网络

内容简介
卓别林1889年出生在伦敦,自小与母亲和哥哥相依为命。母亲在小舞台上做歌舞演出,但收入很少。
一次,台上的母亲突然失声,被观众轰下台。卓别林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大受欢迎。
由于家庭贫困,母亲精神异常,卓别林和哥哥被送进孤儿院。
长大后,卓别林进入演艺界,滑稽幽默的表演很受观众喜爱。他爱上了一同登台的16岁少女赫蒂·凯利。
1913年,卓别林随团到美国演出,被电影公司制片人兼导演看中,签了1年合同,从此开始漫长的电影生涯。
1914年,影片《谋生》和《阵雨之间》上映,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
头戴礼帽、手拿拐杖,小胡子、八字脚的夏尔洛后来成为卓别林的主要银幕造型。

图源:网络
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卓别林在整个默片时代成为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一生共拍摄80多部喜剧影片,代表作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
这些影片不仅在美国,而且也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
卓别林电影成了从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戏剧电影的最成功的代表,也成了那个时代电影的一种标志。
卓别林一生结交许多知名人士,包括政治家、科学家、诗人、画家、小说家、剧作家、政客、财阀等等。
这期间,他分别与3位女士有过密切交往并结为夫妻,但都以离婚告终。
1942年,卓别林遇到乌娜·奥尼尔,她成为卓别林第4任妻子和终身伴侣。
1943年,卓别林拍摄了电影《大独裁者》,希特勒独自观看3遍,之后一言不发。
但是《大独裁者》和之后的《凡尔杜先生》等片因讽刺现实的意味很浓,引起美国右翼分子不满。

图源:网络
冷战时期,卓别林因为关心苏联和中国,同情穷人,被认为是亲共分子,遭到胡佛政府驱逐。
影片详细叙述了卓别林遭到右翼分子政治迫害的经过。1952年,卓别林被迫移居瑞士。
电影展示了这位电影大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穿插了几部经典作品的拍摄经过。
1967年,电影《香港女伯爵》是卓别林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晚年时,他完成了自传《我的自传》。
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8岁。

理查·卓别林
卓别林出生在伦敦,父母都是演员,因此他有很强的表演天赋。但是父亲在他6岁时便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病。
卓别林从小在贫民窟长大,他一生都同情和关心穷人,并且对贫富差距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感受颇深。

图源:网络
卓别林擅用喜剧的形式讽刺现实社会,让观众在忍俊不禁中感受生活的辛酸。
一条肥大的裤子、一顶破烂的黑礼帽,一撮标志性的小胡子,一双明显大出很多的皮鞋,再加上一根从不离手的拐杖,游走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卓别林留给全世界观众的深刻印象。
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引发经济大萧条,并蔓延到其他国家,无数人绝望自杀或苦苦挣扎。
《摩登时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影片中,卓别林饰演的男主角在街头误拿小红旗并走到队伍前头,警察以为他是带头的,将他投入监狱。
就是拿小红旗这一幕,让情报局长胡佛怀疑卓别林是共产党,为他建立秘密档案并指派特务长期跟踪监视。
1938年,纳粹洗劫7000多家犹太商铺,抓捕30000多名犹太人,关进集中营。3天后,卓别林完成《大独裁者》的剧本大纲。
影片开拍时,是希特勒气焰最嚣张的时候,但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卓别林收到美国政府的警告,后又遭民众恐吓。
卓别林没有因此胆怯,在报纸上公布剧情,告诉人们:我就是要嘲笑希特勒。

图源:网络
当战火燃遍欧洲大陆,连英国也被卷入时,英国人催促卓别林,赶快把电影拍出来。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
“独裁者终会死亡,他们从人民那里夺取的权力会重回人民手中。只要我们不怕死,自由就永远不会消失!”
这是影片最后,卓别林力排众议保留下来的演讲。这是最大胆的政治宣言。希特勒独自看后却是一言不发。
那时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右翼分子还在同情德国。事实上,胡佛始终没有发现卓别林支持共产党的证据,但却将他视为危险人物。
接下来的事情令人发指。精神错乱的女演员受人操纵,指控卓别林是她孩子的父亲,一些右翼组织趁机打压卓别林。
1943年,赴伦敦宣传影片的卓别林收到美国政府通告,禁止其返回美国,并宣布他为外国人。
卓别林虽出生在伦敦,但在美国生活了40多年,已经取得居留权。他无奈放弃美国国籍,移居瑞士。
妻子乌娜·奥尼尔回到美国,悄悄转移出卓别林的大部分财产。之后,她自愿放弃美国国籍,加入瑞士籍。全家人在瑞士偏僻小镇上定居。

图源:网络
1947年,《凡尔杜先生》上映,卓别林借片中人物之口,狠狠抨击资本主义和战争贩子。影片在美国遭禁演,卓别林连成本都没收回。
卓别林在美国打拼40多年,创立的电影事业全部变为乌有。他的人生陷入低谷。
1954年,周恩来总理来到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他观看了卓别林的《城市之光》,赞叹不已。
得知卓别林遭受政治迫害正居住在瑞士时,周总理在花山别墅宴请卓别林和家人。两人相谈甚欢。
临走时,总理送给卓别林两瓶茅台和一只香酥鸭。卓别林紧握周总理的手,再三说道:“今天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天!”
卓别林是无与伦比的电影大师。他的电影是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戏剧电影的最成功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电影的一种标志。
—— End ——

图源:网络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读文学,看经典,追寻城市记忆,每日分享。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每周一景N0.55:乡村振兴·9-上林村
往期回顾26:简·爱 Jane Eyre
名画欣赏·15: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妮
观影日志55:至爱梵高-不可能之梦 Loving Vincent
每周一景N0.45:杭州印象(六) Hangzhou Impress
百期回首·随笔3: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pidemic
名画欣赏·5:达·芬奇-吉内薇拉·德·本奇
读书笔记170:爷爷一定要离婚 Barracuda for ever
观影日志37: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往期回顾19:一个人的朝圣 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