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30:群山回唱 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终此一生,我们一直在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卡勒德·胡塞尼《群山回唱》

图源:网络

内容简介
1952年,阿富汗,贫穷的村庄沙德巴格。10岁的男孩阿卜杜拉和3岁的妹妹帕丽经历了一场永远无法挽回的骨肉分离。
他们的妈妈在生帕丽时死于大出血,父亲萨布尔是个卖苦力的老实人,勉强支撑着艰难度日。
父亲无力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又给孩子们娶了个继母帕尔瓦娜。
帕尔瓦娜的哥哥纳比在喀布尔一户富裕人家里做厨子兼司机,女主人妮拉一直无法生育。
纳比舅舅从中牵线,帕丽被卖给了妮拉,开始新生活。一连串的变故之后,便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
苏联人来了,战争爆发了;苏联人走了,军阀们来了;军阀们走了,塔利班来了;塔利班走了,美国人来了。
国破家亡,亲人离散。60年后,故事续写于喀布尔、美国加州的圣何塞和法国巴黎。

图源:网络
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60年悲欢离合。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互相背叛与彼此牺牲。

人物介绍
阿卜杜拉(Abdullah)
出生于阿富汗小山村沙德巴格(Shadbagh)并在那里长大。母亲生妹妹帕丽时大出血去世。他视妹妹为珍宝。
阿卜杜拉10岁时,因家庭贫困,父亲萨布尔(Saboor)把妹妹帕丽卖给喀布尔的一个富人家庭。
之后,阿卜杜拉离开阿富汗,在巴基斯坦游历之后,最终到了美国定居。他开了一家阿富汗餐厅。
阿卜杜拉结婚成家,有了一个女儿。他给女儿取了和自己妹妹相同的名字。
妻子去世后,阿卜杜拉被诊断为阿兹海默病。当妹妹帕里最终找到他时却没能记起她。

图源:网络
帕丽(Pari)
阿卜杜拉的妹妹,3岁时被父亲卖给喀布尔的瓦赫达提(Wahdati)夫妇。
帕丽自幼和阿卜杜拉关系亲密,但被瓦赫达提夫妇收养之后逐渐忘记了他,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世。
养父中风之后,帕丽跟随养母到法国居住,在这里长大成人,结婚生子。
之后帕丽收到舅舅纳比生前留给她的信,了解到自己是在纳比的安排下被卖给瓦赫达提夫妇的。
当帕丽与哥哥阿卜杜拉团聚时,哥哥却因阿尔兹海默症不记得她了。记忆美好又残忍。
帕尔瓦娜(Parwana)
阿卜杜拉和帕丽的继母。她在沙德巴格出生,和自己的哥哥纳比以及孪生姐姐马苏玛(Masooma)一同长大。
帕尔瓦娜总是嫉妒姐姐因美貌而得到人们偏爱。她将姐姐推下树枝,马苏玛因此瘫痪。

图源:网络
帕尔瓦娜受到内心罪恶感的折磨,开始照顾马苏玛的生活。最终马苏玛说服帕尔瓦娜把自己抛弃在荒野中自生自灭。
后来,帕尔瓦娜嫁给了丧妻的萨布尔。
妮拉·瓦赫达提(Nila Wahdati)
年轻的阿富汗女诗人,因诗歌中的性暗示而出名。她异常美丽,对生活总是怀有不满。
妮拉嫁给富有的喀布尔商人瓦赫达提,但婚姻生活并不愉快。她因病被切除子宫,失去生育能力。
在司机纳比撮合下买了帕丽作为自己的女儿。在丈夫中风之后,妮拉带帕丽到巴黎定居,最后自杀身亡。
这是一个率真的女性,脆弱而自恋。
纳比(Nabi)
帕尔瓦娜和马苏玛的哥哥,瓦赫达提先生雇佣的司机,逐渐爱上了妮拉。

图源:网络
在了解到妮拉因为没有孩子而郁郁不乐之后,他安排萨布尔把帕丽卖给她,希望藉此赢得妮拉的芳心。
瓦赫达提先生中风后,妮拉带帕丽去法国巴黎定居。纳比留下来独自照顾老板。
当他发现瓦赫达提先生竟然暗恋自己已久,一时难以接受,但还是留下来陪伴他度过余生。
纳比一直住在瓦赫达提的房子内。塔利班垮台后,他把房子免费租给来阿富汗提供医疗援助的外国医生。
阿姆拉·阿德莫维奇(Amra Ademovic)
来自波斯尼亚的护士。塔利班政权垮台之后,她来到阿富汗的一家医院工作。
阿姆拉一直看护一个受重伤的阿富汗孤儿罗诗(Roshi),后来又收养她作女儿。
她在战争中见过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却保持了最大的同情和慈悲之心,而且“很有街头智慧,诚实到近乎残忍的程度”。
伊德里斯(Idris)

图源:网络
美籍阿富汗裔医生,纳比和瓦赫达提邻居家的儿子。苏联入侵期间全家逃离阿富汗。
2003年,他和自恋且幼稚的堂兄弟铁木尔(Timur)一同回到阿富汗,希望要回家族留下的土地。
伊德里斯遇到罗诗,被她的悲惨境遇打动,和她成为朋友。
伊德里斯计划出钱资助罗诗前往美国进行手术治疗,但回到家之后便失去了帮助她的动力。最后是铁木尔出钱资助了罗诗的手术。
外籍阿富汗人与本土阿富汗人之间的差异。
马科斯·瓦尔瓦里斯(Markos Varvaris)
来自希腊蒂诺斯岛的整形外科医生。他的童年好友萨丽娅(Thalia)因被恶犬袭击而面部受伤,又接受了粗劣的整形手术被毁容。
这激励他成为整形外科医生,又带着萨丽娅的照片环游了世界,在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做医疗志愿者。
2002年,马科斯在阿姆拉的邀请下前往阿富汗帮助当地儿童,在这里与纳比相识。

图源:网络
阿德尔(Adel)
阿富汗战争犯的儿子,父亲靠贩毒牟取暴利,在当地很有权势,把沙德巴格改造成了“诺维萨德巴格”(Shadbagh-e-Nau)。
阿德尔在诺维萨德巴格与世隔绝的豪宅中长大,一直目睹父亲捐钱帮助他人、建造学校,以为父亲是战斗英雄。
当了解父亲真实的恶行之后,阿德尔大受打击,内心极度痛苦。
最终,阿德尔意识到自己将“逐渐地,难以察觉地接受这个新的身份”,尽管在“此时此刻,它还像湿透的毛衣,让他感到刺痛”。

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医生兼作家。
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海的祈祷》。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

图源:网络
胡塞尼写作的目的是“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他还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为阿富汗的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创作背景
2007年,胡赛尼在与联合国难民署一同前往阿富汗。旅程中,村里的老人告诉他有贫困儿童在冬天被冻死。
根据这些故事,胡塞尼构思了小说的基础情节:一个贫困的父亲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被冻死而被迫做出痛苦抉择,卖掉一个孩子。

作品赏析

图源:网络
小说主题是失去、痛苦、记忆、爱和亲情。阿卜杜拉和帕丽的骨肉分离是“全书的核心”。
阿卜杜拉一直怀念妹妹帕丽,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为她痛苦不已。帕丽在离开哥哥之后却将他淡忘。
当帕丽了解自己的身世,记起哥哥阿卜杜拉,并在美国与他重逢时,哥哥却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忘记了妹妹。
“回忆”究竟是一种福气,保护着你珍爱的一切,还是一种诅咒,让你不断重现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经历过的艰辛、挣扎和悲痛。
小说像一个彻底颠覆的童话,开头是痛苦的分离,结尾是感人的重逢,然而最终的重逢并不符合读者的期望。
作者胡塞尼认为,这“正像人生一样”。这部作品和前两部作品《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一样,都是与“爱”相关的故事。
这种爱并非一男一女之间的浪漫爱情,而是意想不到的角色之间萌发的爱和感情,在出乎意料的环境下产生的热烈情感。
国际特赦组织美国分会官员、专栏作家拉菲娅·扎卡利亚(Rafia Zakaria)在书评中写道:
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相伴相生的愧疚和感恩也是这部小说的明显主题。

图源:网络
例如,帕尔瓦娜和孪生姐姐马苏玛,这对普通的姐妹之间发生了辛酸的故事。
帕尔瓦娜把美丽的姐姐推下树枝,这一复仇之举造成了一生的道德负担。二人都从此带上了枷锁。
姐姐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妹妹在照顾姐姐的同时,深刻体会到自己是造成这一切不幸的根源,内心濒临崩溃。
“依赖”的主题在纳比的故事中也得到体现。他促成了瓦赫达提夫妇领养帕丽,又独自照顾中风瘫痪的老板。
作者细致的描写表现了纳比照料瓦赫达提先生时的贴心,也深入探讨了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的道德难题。
胡塞尼的小说每一部都直击人心。在深刻探讨人性的同时,深情反映对阿富汗人民的同情、哀伤和热爱。
2019年,最新小说《海的祈祷》以叙利亚难民为题材,是胡塞尼第一次为儿童写下的作品,同样深刻感人。

图源:网络
—— End ——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每日分享我读过的好书。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读书笔记129:我是猫 吾輩は猫である
读书笔记128:黑色皮革手册 黒革の手帖
读书笔记127:姑获鸟之夏 姑獲鳥の夏
读书笔记126:人间失格 人間失格
读书笔记125:罗生门 羅生門
每周一景N0.28:平江路 Pingjiang Lu
读书笔记124:广岛之恋 Hiroshinma mon amour
读书笔记123:荆棘鸟 The Thorn Birds
读书笔记122:1984 Nineteen Eighty-Four
观影日志5:长津湖之水门桥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II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