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10: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每个人都在努力对抗命运的安排,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这正是生命的意义。

图源:网络 

内容简介
英格兰乡村的深处,有一所与世隔绝的寄宿学校名叫黑尔舍姆。凯茜、露丝和汤米在这里成长。
 
学校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关心他们的健康,不允许有不良嗜好。监护员认真负责,校管夫人定期来学校检查工作。除了不能与外界交流之外,这里似乎一切都好。
十六岁以前的故事与所有青春片一样,学习、恋爱、做白日梦。凯茜和汤米互相吸引,但露丝却成为汤米的女朋友。
然而,迷人的外表下潜藏着诡异。
校管夫人看到幼年的凯西抱着枕头跟随歌曲《别让我走》跳舞时,止不住热泪盈眶。

图源:网络
监护员露西小姐在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之后选择离职。
渐渐长大的凯茜从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中逐渐发现了真相,明白自己的真实身份。
原来学校里的孩子都是克隆人,成年后就要时刻准备为“本尊”捐献器官。
十六岁以后,他们陆续离开黑尔舍姆,来到村舍学习做看护员,等待护理那些捐献器官后的克隆人。
在劳动的时候,他们偷偷去看露丝的“本尊”。
明明知道自己“复制品”的身份,露丝还在为自己的“本尊”究竟是体面的白领还是低下的妓女而烦恼。

图源:网络
成年后的克隆人,在一次次捐献器官后生命走向“完结”。
露丝在“完结”之前,请求两位好友原谅她阻止他们真心相爱,并鼓励他们相信一个传言: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就能让校管同意推迟捐献。
汤米已经捐献了两次,为了推迟再次捐献,凯茜和汤米试图通过“爱与艺术”向校管夫人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克隆人,还拥有真正的人的灵魂。
汤米努力地拿起画笔。
但校管证明这种传言不实。凯茜和汤米绝望地拥抱在一起。
 
命运终于伸出狰狞的恶手,带走了露丝。汤米在第三次捐献后主动求死。凯茜收到了第一次捐献的通知。

图源:网络

创作背景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技术的设想。1952年,科学家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7年2月《自然》杂志刊登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成功克隆出绵羊“多莉”的消息。
这一成果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自然地联想到克隆技术很可能应用于人类。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黑一雄创作了科幻小说《别让我走》(又译《莫失莫忘》)。
小说于2005年出版,在欧美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年度最佳图书。
村上春树说:“近半个世纪的书,我最喜欢的是《别让我走》。
2010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在美国上映。2015年,日本TBS电视台播出同名电视剧。

图源:网络

小说主题
首先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
医学技术进步,使器官移植手术能挽救人的生命。但一部分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个人的生存权,丧失了人的良心和良知,无视别人生命的尊严,肆意从别人身上掠夺器官。
买卖人体器官的地下黑市显然是违法的。
那么,让克隆人捐献器官是否违法?这涉及到社会伦理、科技伦理和生命伦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一度引起学术界激烈争论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我认为,任何非自愿的“捐献”都是违背人性和伦理道德的。
因为克隆人也是人。

图源:网络
其次,小说的主题涉及人类平等,生命平等。
全世界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哪个种族是高人一等的,也没有哪个民族是生而低劣的。
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侵略、屠杀都是违反了人类平等的原则。
人类平等的原则也不能与金钱、地位等挂钩。无论贫富贵贱,生命是平等的。不能用金钱来买断别人健康的权利,生存的权利。
台湾学者陈重仁认为:《别让我走》的重点不在于如何看待克隆人,而是如何将人看成克隆人,令人反思生命的意义。
只要是人,生而平等。
第三,小说主题从个体的角度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现实中,人们平等地享有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和权力,至少法律是这么规定的。但是,人们还是不时地要对抗命运的安排,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这正是生命的意义。
那些与生活不幸抗争的人,与病魔斗争的人,改造恶劣环境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勇士。

图源:网络
第四,我想小说最根本的主题是奉献与索取。
石黑一雄评论小说中的人物:他们表现出一种殊死的勇气,尽管他们看到,自己已用生命的一大部分时间来做徒劳的事,但他们仍然继续做下去。我敬佩他们,他们可以了解自己。问题只是,生命消逝得太快了。
这些克隆人身上体现了一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只是这种精神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人为了让别人能更好地活下去,自愿捐献骨髓、器官、遗体,他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还有一些人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像蜡烛一样,燃尽自己,照亮他人,将无私奉献视作人生的意义,比如:教师、科学家,军人 ……
社会不能亏待这些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

图源:网络
—— End ——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每日分享我读过的好书。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9:长日留痕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往期回顾8:远山淡影 A Pale View of Hill
往期回顾7:被掩埋的巨人 The Buried Giant
往期回顾6:上海孤儿 When We Were Orphans
每月人物1: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往期回顾5:坡道上的家 坂の途中の家
往期回顾4:欲望号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往期回顾3:窄门 La Porte étroite
往期回顾2:阿莱夫 Aleph
往期回顾1:鄙视 Il Disprezzo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