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AI+真的把“流量截胡"拿捏得恰到好处



就在前天,微信输入法正式上线了AI+功能,
输入内容后再加一个“=”号,输入法即可化身为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这本来是一个搜狗输入法两年前使用过的“流量截胡”的锦囊妙计。
而微信取其精华而发扬光大,实现了“胜于蓝”的效果。
AI+触发的场景非常贴近用户,比如假设我是一个历史小说家,正在用WPS文档写小说,忽然忘记了某个史事,我根本不需要打开搜索引擎去搜索,只需要打出问题再加个=号就完事了。

滚动下滑鼠标,可以看到来源是微信读书的AI问书,实际上就是—底层的模型是混元大模型,然后把微信读书的所有书源作为外部数据,做一个检索的增强。 
AI问书服务(以下简称“本服务”)是指微信输入法根据用户输入的问题或提交的搜索指令(以下简称“输入内容”),利用大语言模型引用、整理微信读书APP书中相关观点生成答案回复用户提问,并生成与用户提问相关的问题供用户进一步提问(以下简称“输出内容”)。

聊聊微信输入法的用户体验:
不需要一次性输入完整的问题,断开几个几个字的输入,AI+也能成功识别一个完整的问题。
输入完需要检索的内容后,不需要马上按=号,我实测过即使是经过了1分钟再按=号,也能实现检索功能。
由于训练数据大部分来自于真实出版的书籍,且生成的答案都标注来源,可以说答案的质量非常高,但同样限制了问题的范围,比如我输入中国新说唱的冠军是谁等综艺问题是无法得到答案的。
悬浮框较小无法通过拖动放大,单个聊天框看的内容有限。
回答阅后即焚,没有搜索记录,结果只能导出图片,团队似乎并不希望它与腾讯元宝的功能重叠。
瑕不掩瑜,微信的目的是通过输入法的AI+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增强用户粘性。
这是腾讯团队一贯的做法,和微信支付和微信语音通话功能如出一辙,为后面进一步动作埋下伏笔。
至于AI+生成搜索结构会不会进一步的引流到搜一搜,我认为微信内部肯定激烈地讨论过,最终由赢得用户体验的一方胜出。
其实在输入法劫持流量这个招数上,搜狗输入法很早就开始做了。
当你输入天气两个字的时候,搜狗下拉框会自动显示天气预报的链接导向搜狗搜索引擎。

但俗话说得好,一个功能的推出在取悦一部分用户的时候,也可能会伤害到剩下的用户。
搜狗这个差异化的体验设计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比如我就一直很反感每次输入几个字就会有一大片的信息污染的场景。

这或许也是搜狗输入法一直走不起来的原因,我用搜狗输入法完成了这个段落的书写之后,又一次把它卸载了。
而微信在保留界面的简洁方面下足了功夫:
 切换输入法的时候,许多输入法都是悬浮显示在右下角,而微信输入法则会隐藏在底部菜单栏,从最开始就做到了不打扰用户。
输入法的界面极简,只有当用户按+号的时候选词才会出现。
支持常用语的设置,比如我设置【liu】是LLM榴莲猫,也是为了用户方便和保持界面干净。
支持跨设备的内容传输,手机复制电脑端可粘贴。

但搜狗输入法也不是一无是处,跨屏输入功能是值得推荐的,可通过手机OCR识别图片的文字,然后发送到电脑的输入栏。
打个比方你想把新买的宠物粮食上面的成分写到公众号上,只需拍一下粮食的配方,选择想要识别的文字,跨屏输入到PC就可以。

最近我对“截胡搜索”的现象感受愈发深刻。
未来的流量获取方式正悄然转变,不再是依赖于人们在深思熟虑后的主动搜索行为,而是无缝嵌入到人们的思考过程中,以一种更为自然和直观的方式呈现信息。
众多产品和服务,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维度或是哪个场景切入,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在用户的需求尚未完全形成时,从而成为用户心中的首选入口。
在AI大模型爆发之前,自媒体抖音小红书,电商京东淘宝都是典型的例子。
通过算法,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和偏好,提前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那么在大模型爆发之后呢?
1. 搜索引擎的进化,在用户思考路径上的“截胡”
语义搜索的兴起,标志着搜索行业正从传统的关键词匹配向深层次的用户意图理解过渡。
借助先进的大模型算法,搜索引擎将不再局限于对用户明确查询的简单回应,而是能够深入分析用户的上下文环境,预先捕捉其隐含需求。
2. 即时交互体验,在用户的生活流中“截胡”
凭借对用户日常行为模式和个性化偏好的深度学习,实现在用户尚未明确表达需求之时,就精准预测并主动推送相关信息与服务。
例如,智能家居助手不仅能依据你的生活习惯,在你踏入家门前自动调整室内温度,还能在你尚未察觉忙碌日程中的下一个会议时,提前进行温馨提醒,成为信息和服务的首要触点。
此外可灵大模型图生视频功能上线,
我的猫也能跑起来,
运动的效果算是支棱起来了。
这是我的几点思考。
谢谢阅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