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想要一个冰墩墩!”
“冰墩墩?好!等我回去给你买。”
“太好了!我要有冰墩墩了!”
4岁的儿子在视频电话里跟杨铁锤撒娇,他笑着答应。作为医护保障团队一员,杨铁锤到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已经一个多月了,面对“一墩难求”的情况,杨铁锤也希望自己能满足孩子的心愿。好在他还要继续留在这里参与冬残奥会的保障工作,在接下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希望自己可以如愿以偿。
1月18日,丰宁县医院急诊科医生杨铁锤和护士吴岳、司机张建伟经过层层选拔前往崇礼,负责志愿者的就医转运工作,三人作为一个团队,24小时待命,一旦出现志愿者受伤或者求助的情况,他们随时出发。
作为急诊科医生,杨铁锤每天都要接触很多出现突发情况的病人,24小时待命是常态,情况常常在半夜。天气寒冷,他们穿着防护服,诊断、输液、开车,各司其职。
忙完一天的工作,杨铁锤才敢跟家里视频,分享对彼此的想念。4岁的儿子总是在电话里哭着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
孩子太小还不明白他从事的工作是多有意义,只知道父亲是医生,救治的是需要他的病人。
同样思念父亲的,还有护士吴岳的孩子。“爸爸,你啥时候回来?”几乎成了每天晚上父子俩对话的必然内容。
在崇礼,32岁的吴岳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父亲,或者说是志愿者的家人。很多志愿者年龄都比较小,十八九岁的年纪,在家里还都是孩子,但是在这里,他们需要从事各种服务工作。所以,他们的身体有什么情况,吴岳会像家长一样去安慰他们。他还记得,有一次,一个志愿者意外骨折,当时还下着雪。他们三人小组对志愿者进行简单诊治后送往医院,一路上,他不断轻声安慰、劝导,“这些志愿者在春节期间不回家,坚持服务,在外地身体出现情况,内心会害怕,会想家,我们除了尽到医生的责任,还应该像家人般给予安慰,让他们放松。”
司机张建伟每天与家里视频时,妻子说的最多的就是“慢点开车,保护好自己!”家人的惦念温暖着他,同时也让他多了一份对家人的歉意。孩子今年读高二,平时每月放假两天半,原本一个月见一次,现在他到崇礼参与保障工作,连过年也没能见到孩子。“孩子18岁了,倒是很理解我,也支持我。”
奥运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由三人组成的医、护、司小组,对此感受更深,除了负责转运病人,他们还要作为医疗组,负责搬运物资和疫情防控工作,从工作强度上来说要比原来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但是,三人都没觉得累。“能参与到冬奥会的服务是荣幸,往小了说,是治病救人;往大了说,就是为祖国服务!再累也骄傲!”
来源:承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