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每天下班身心俱疲 可能是情绪劳动在作祟


明明工作内容与体力劳动不搭边,也不存在加班等情况,却在下班回家后觉得很累,甚至连站着的力气都没有……这是许多上班族的真实写照。其实,不只是重体力劳动会造成惫怠,心理学中的“情绪劳动”也会让人陷于这种状态。

资料图片:只要涉及人际互动的工作,都需要员工进行情绪劳动。图为乘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情绪劳动人人皆有
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赫希尔德为情绪劳动下的定义是:公众场合中,员工利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方式对情绪的管理。
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而有些职业的从业者必须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情绪。例如,新闻播报者要保持冷静理智,服务员常常需要热情洋溢,礼仪小姐得把微笑挂在嘴边,殡葬从业者则要尽可能维持表情肃穆……即使这些从业者的内心真实感受并非如此,也必须按照约定俗成的职业规范展现出特定的情绪。
还有一些并非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也需要人进行情绪劳动。例如,设计师面对上级对作品的修改意见,常常需要数易其稿,且尽量保持谦虚和耐心;评论员在写作时,常常需要投入情绪甚至代入情境,以写出有理有据又兼顾真情实感的作品。
戴上面具扮演角色
通常来讲,人们应对情绪劳动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浅层扮演,也就是装装样子,不触及深层的感受;另一种是深层扮演,这时员工会努力调整内心的感受以迎合外界要求。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赛尔等研究者,曾选择并跟踪90名传统工作时间(正常上下班)的全职工作者进行情绪劳动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劳动中浅层扮演越多,越容易感觉疲劳,工作时心理状态越差,工作结束后更需要恢复。相反,深层扮演的人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研究者解释说,员工在进行浅层扮演时,需要投入消耗更多的精力、认知和情感资源,来隐藏真实的情绪,这样在工作中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使得幸福感降低,失去对工作的积极感受,久而久之会身心疲惫。
巧妙应对情绪劳动
既然难以避免情绪劳动,我们当然要学会与它和平共处。
首先,要学着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自己很疲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例如,当客户、同事的一些行为让我们难过、生气时,我们应该及时认识到这是情绪劳动在消耗着自己的能量。
其次,总结反思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如果每次都把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记下来,总结反思自己会因为什么感到不适,下一次面对类似的事,就有了一定经验,不会为之耗费过多心力。
最后,通过改变对事情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感受。比如“客户的挑剔是因为希望产品更好而不是故意针对我”,这样就能更耐心地聆听他人的意见。
来源:中国家庭报官微
文:王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