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环境对线粒体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具有显著影响!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ATP。在低氧条件下,细胞内的氧浓度降低,导致氧化磷酸化受阻,ATP生成减少。为了应对能量供应不足,细胞会启动一系列代谢调整机制,如增强糖酵解途径,以弥补ATP的不足。

在低氧环境下,线粒体形态会发生显著变化。例如,武汉大学宋质银/何禾团队的研究发现,低氧可以促进管网状的线粒体形成体积较大的球形线粒体,这些巨大线粒体被称为“巨大线粒体”。严重缺氧会直接影响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导致ATP生成进一步减少。此外,线粒体还可能出现肿胀、嵴崩解、外膜破裂和基质外溢等病变。
低氧下线粒体的调控机制
线粒体自噬:在低氧条件下,为了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并维持线粒体质量,细胞会启动线粒体自噬过程。这包括泛素依赖性通路和非泛素依赖性通路。泛素依赖性通路主要由PINK1和Parkin介导,通过泛素化线粒体上的蛋白质并招募自噬受体来启动自噬过程。非泛素依赖性通路则主要由线粒体自噬受体(如NIX、BNIP3和FUNDC1)主导,这些受体可以直接与LC3结合并启动自噬。
线粒体-溶酶体互作:研究发现,在低氧环境下,线粒体和溶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加。巨大线粒体可以直接吞噬溶酶体,这一过程被称为“巨大线粒体吞噬溶酶体(MMEL)”。这一互作模式不仅促进了线粒体内部物质的降解和清除,还揭示了线粒体质量控制的新途径。
线粒体蛋白酶的激活:低氧环境还能够激活多种线粒体蛋白酶,这些蛋白酶在线粒体自我消化(MSD)或线粒体自我自噬(mitoselfphagy)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参与降解线粒体蛋白和其他物质,从而维持线粒体的稳态和功能。
HIF-1a的稳定:在中性粒细胞等细胞中,低氧可以稳定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这是一种关键的转录调节因子。HIF-1a的稳定有助于促进氧气输送到缺氧区域,并通过调节糖酵解等代谢途径来维持ATP的合成。
低氧环境对线粒体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并触发了多种调控机制来应对这种挑战。这些机制包括线粒体自噬、线粒体-溶酶体互作、线粒体蛋白酶的激活以及HIF-1a的稳定等,它们共同维持了线粒体在低氧环境下的稳态和功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