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比亚迪海豹来了!
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全球车企的研发进度、生产进度都在放缓,当别人还因为产能苦无出路的时候,比亚迪却悄悄实现了电池技术革新的三连跳,惊艳所有人。继推出刀片电池、e平台3.0等“王炸”技术之后,比亚迪再度“豹变”,发布电池车身一体化CTB(Cell to Body)技术,在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上全面进化。
CTB技术已配套的车型是——比亚迪海豹!预售价格为21.28-28.98万元。
据了解,作为首款搭载CTB技术的e平台3.0车型,海豹是比亚迪在电动车先进技术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首款搭载iTAC技术、后驱/四驱动力架构、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底盘悬挂的车型。
一经发布就引发市场的高度讨论,比亚迪的CTB技术到底是什么?牛在哪里?
CTB:从底层逻辑掀起变革
我们都知道动力电池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之一,以“电芯-模组-电池包”的三明治结构组成。
这种结构固定到底盘上,就需要采用大量线缆和结构件进行连接,也就产生了很多冗余结构,既降低了电池包的利用率,也使得整个动力电池变得很笨重。
于是业界开始提出“CTP”概念,Cell to Body把电池放到车身上,即省略模组或将模组减少,将电芯直接布置在电池包内,也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
而比亚迪的CTB技术相比传统CTP技术优势在哪里?
从电池“三明治”结构进化变成了整车“三明治”结构,动力电池既是能量体,又是结构体,简化了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可以说这是对传统车身设计的一次颠覆性变革,大幅提升车辆安全性、操控性和舒适性,也释放了更多座舱空间。
“撞不断的电动汽车”
CTB刀片电池包的结构灵感,来源于蜂窝铝结构。
刀片电池针刺实验相信大家都记忆尤深,它充分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款电池强大的热控制能力和超高的安全性。当刀片电池融合进CTB技术当中,防水隔热问题天然上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规避。
其次,为了让安全表现更进一步,为了让用户更加安心,比亚迪又做了一项业界的创举——50吨卡车碾压实验。结果是不冒烟、不起火,电芯仍处于安全状态,而且再次装车后仍可正常使用,这足见其超高的强度。
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称:“比亚迪CTB电池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6%,并作为车身结构件参与整车安全,使整车扭转刚度提升一倍。”
基于CTB技术的e平台,3.0海豹的整车扭转刚度就达到了令人惊叹的40500N·m/°,与百万级豪车的数据不相上下,真的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
再者,CTB技术实现了整车强度和刚度的提升,进而实现了安全性能的提升,可以满足“超五星”的安全标准。搭载CTB技术的e平台3.0车型,正碰结构安全提升50%,侧碰结构安全提升45%。
因此,说CTB技术能够打造“撞不断的电动汽车”,绝不是吹嘘。
3.0海豹:又稳又快,操控爽,舒适度高
得益于CTB的技术优势,海豹再次验证了“做减法”可以推动电动车在安全性、操控性、续航能力、乘坐体验等方面的持续进化。
海豹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在横向、纵向、垂向三个方向的车辆性能明显提升,操控性能更好,纵向抗俯仰能力优秀,垂向悬架摩擦力更低。
50:50的黄金轴荷比,不仅车身质心更低,还具有超低的整车转动惯量,要知道这种结构在传统燃油车上大多只出现在豪华车或性能车上,兼顾舒适性和操控性。
在CTB技术的加持下,车辆底盘可实现全平设计,海豹四驱版的风阻低至0.219,基于后驱/四驱动力架构,动力充沛,零百加速可快至3.8秒。
海豹麋鹿测试最高通过车速为83.5km/h,单移线测试通过车速133km/h,稳态回转最大横向稳定加速度1.05g,这些数据单独拿出一项都是非常亮眼的,综合到一起妥妥的跑车级水准。
充电方面,比亚迪e平台3.0的高电压电驱升压充电方案能够通过高压平台提升充电功率,实现了宽域恒功率充电,充电15分钟续航可超过300公里;并且完全兼容当前的所有公共充电桩。
引领者和定义者
动力电池发展的迭代之路一直很艰难,比亚迪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突破新能源电池技术的自限性,给全行业提供了具备示范性的新思路。毫无疑问,CTB技术上线,“比亚迪新能源技术路线”必将成为全行业的又一个技术范本。
在电池车身一体化方面,比亚迪已经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或许属于中国汽车品牌的时空已经来临。
相信随着海豹的热销,CTB技术也必将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引领者。
本原财经原创
世界是平的,认知仍有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