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宛若芝兰!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中草药——半夏!
半夏
中草药半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半夏初时曾唤作“白霞”。
这白霞又曾是一姑娘之名,一次她在田野割草,挖野菜,忽然挖出一小草,其根部有个小疙瘩。
她看了有趣,觉得这小疙瘩像个小芋头,是好野菜,就放入嘴里咬嚼一番。
谁知不久就呕吐起来,她赶快回去用块生姜,呕吐止住了,连原来的咳嗽也几乎好了。
她用这办法为乡亲治病无不灵验,大家感谢白霞之功。
一天,白霞在河边清洗这种药物,不幸失水而亡。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叫此药为“白霞”;时间长了叫谐了音,叫成“半夏”
半夏的别名叫什么?
半夏的别名是天南星、白矾、白芥子、天朱、天星等,地方不同叫法也就不一样!
半夏的别名还有很多:如水玉、守田、示姑、和姑、蝎子草、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老鸹眼、地巴豆、天落星、地雷公等等。
半夏的地下有个圆球形不大的块茎,就是这块根可以作药用。中医药一直以它来治疗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等症。
半夏的生长环境是什么?
半夏的生长环境对温度的要求:
平均地温在10℃左右时,半夏萌发出苗;平均气温达15℃~27℃时,半夏生长最茂盛。
在中国部分地区,7月中旬开始,随着梅雨季节的结束,气温上升,最高温度经常超过35℃。
半夏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没有遮阴条件的半夏地上部分相继死亡,形成夏季大倒苗。半夏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3℃~29℃。
半夏的分布区域在哪里?
半夏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野生半夏主要分布于湖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甘肃、浙江、湖南、江苏、河北、江西。
陕西、山西、福建、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区。其中,四川、湖北、安徽、江苏和河南等地产量较大。
此外,甘肃的西河、山西的新绛、河南的禹州和三门峡、湖北的钟祥和潜江等地区也是主要产地。
而且,半夏的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山东、江苏等地有栽培,在日本和朝鲜等国家也有分布。
半夏的生长形态及特征!
半夏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
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
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
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
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
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
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其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喘痰多、风痰眩晕、胃气上逆、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病症。
半夏一般可煎汤内服,也可入丸、散服用,外用时可研末撒或调敷。
服用半夏时需要谨记!
需要注意的是,半夏需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盲目自行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损伤。
食用半夏时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此外,半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损害身体健康。
2、同时,孕妇以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虚动风者禁服半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损伤。
3、如果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文章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读者朋友们!本文章中药材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依据;如有疑问?请遵嘱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服用!请切记!
植物之美,源于自然之恩;分享植物知识,感受乡间美好!草木情,乡间味,都是草药至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