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繁华压两京,如今是北方小县城却有苏州韵味,充满文化却凭美食惊艳所有人!


哈喽,我是柠檬。
一个去过多个国家和一百多座城市的资深旅游玩家。
跟着我,一起出发看世界吧✈️
季羡林先生曾在笔下这样描绘过这样一座古城:“当年舟船如织,帆影连绵;市场喧嚣,歌声四溢;车马喧嚣,商贾云集。” 
这便是他的家乡,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被誉为明清时期山东最繁华的城市——临清。 
今天,柠檬同学邀请你一起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去探寻那些被岁月深藏的古城故事和独特的美食文化。  
01 
探秘古运河畔
寻觅跨越千年的历史足迹 
临清,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 
它位于卫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是京杭漕运体系中的咽喉之地。
在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业活动,被誉为“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 

几百年运河文化的深厚积淀,给临清这座古城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就包括了运河钞关、鳌头矶、舍利宝塔等珍贵的历史遗迹。 
这些古迹见证了临清历史上的繁荣与辉煌,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走在临清的古街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运河钞关。 

这座以青砖灰瓦构建,配有朱红色大门的建筑,是历史悠久的运河钞关,见证了临清运河的繁荣与岁月的沧桑。 
临清运河钞关,始于1429年,是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税收的重要机构。
在明代万历年间,该钞关的年税收额超过了83000两,高居八大钞关之首,这充分体现了它在当时的重要性。 
如今,临清运河钞关成为了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中仅存的珍贵历史遗址。 
站在这里,总能将人的思绪带回到古运河畔那段繁华岁月,仿若穿越了时空。
离开运河钞关,沿着古老的街道,接着去探寻临清地标之一“鳌头矶”。只听名字,奔着“独占鳌头”的寓意,就已经让人迫不及待想一睹为快。 

鳌头矶始建于1417年,位于临清两代运河交汇处,为防洪而建。其形状如鳌头,河闸像足,广济桥像尾。 
鳌头矶古建筑群的布局精巧而缜密,环境清幽雅致,院内竹影婆娑,展现出卓越的建筑技艺和艺术魅力。 

明清时期,大量的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此处,欣赏运河两岸繁忙的漕运风景。历经漫长岁月洗礼的鳌头矶,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临清运河文化的烙印,见证着历史。 
离开鳌头矶,继续前往位于卫运河东岸的临清舍利宝塔。 
临清标志性建筑之一的舍利宝塔,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400余年历史,与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镇江文峰塔并列为“运河四大名塔”。 

塔座以条石为基础,呈现出八边形的平面构造。
塔身共分为九层,是仿照木结构建造的楼阁式砖塔,它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和斗拱技术,虽未使用任何钉子,但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重量。
这不禁使人对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工艺感到赞叹。 
走进塔内,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映入眼帘,佛教文化的庄重与神圣气息扑面而来。在舍利宝塔的每一个角落,都装饰有雕刻精美的横木铜铃,在风中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声,因此被称作“塔岸闻钟”。 

拾级而上直登塔顶,便可俯瞰整个临清城,将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领略过舍利宝塔的磅礴气势之后,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悠久的清真寺,这里是中国伊斯兰教深厚的文化瑰宝。 

座落在卫运河东岸的临清清真寺重修于明嘉靖年间,是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
它融合了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高大的列柱耸立在殿内,空旷而庄严,而墙壁上则装饰着精巧的彩绘,卷蔓纹和阿拉伯文字的巧妙融合,以暗红、棕和金色为主调,塑造出一种肃穆而神秘的气氛。 
这就像是一首充满异国风情的民歌,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令人难以忘怀。 

走进清真寺,你会被它的宁静和庄重所吸引。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伊斯兰教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处。 
02 
领略水乡风情
感受苏风京韵的独特魅力
来到临清,苑园是不可错过的景致。 

临清位于北方地区,然而其宛园却巧妙地融合了江南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江北皇家园林的文化神韵,展现了深邃曲折、精致典雅的美景。 
该园林以运河文化为精髓,采用紧凑灵活的布局,曲直相间,巧妙地将广袤的江山缩影于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展现了其神韵。 

宛园内有石峰、小溪、风雨桥等景观,其美妙之处可谓“京韵之宏,占其九分;苏风之美,收其十点”。 
在园中漫步,沿着蜿蜒曲折的回廊,别具一格的景致一一出现,如同身处诗意浓郁的美丽画卷中。

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两旁则是茂密的竹林和五彩斑斓的花坛,精致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园林之中,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故事。
朱红色的门窗、雕花的檐角和青砖黛瓦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着古建筑的魅力。 
这一步一景一风情,让人不由得感叹“苏风京韵,宛如天成”。 

作为临清市的文化名片之一,苑园不仅以“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的水墨画般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宛园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走进宛园的运河文化资料馆,临清的历史沿革、历史名人足迹更是一一浮现。 
临清名人中的佼佼者,当属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和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 
这两位从临清走出的巨人,一文一武,是临清人心中的骄傲,临清为此还设立了季羡林纪念馆和张自忠纪念馆。 

在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馆里,可以看到季羡林这位了不起的国学大师,终其一生奉献给祖国,初心不变的历程和他充满传奇的人生。 
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内,张将军那身着戎装的照片英气逼人,其手迹“为民族争生存而奋斗!”更是苍劲从容,力透纸背,令观者动容。 

领略了临清的地标,感受了苏风京韵,一定还要体验一下这里的胡同游。 
临清古城在其最辉煌的时期,老胡同多达数百条,如今仍然保留着170条古老胡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 
临清原本并不出产竹子,但由于大运河的开通,南方的竹子得以运往北方。
因此,在运河码头附近逐渐形成了一个竹竿的集散地,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为竹竿巷。 

竹竿巷的一头延伸至考棚街,此地在古代是考取秀才的考场。临清的学子们纷纷汇聚于此,期望能够一举成名。 
街道中段坐落着一座古建筑,那便是临清县衙的遗址。
这座“县治遗址”的门楼采用了飞檐翘角的建筑风格,自明初以来便是临清县衙的所在地。 
它已经静静地守护这座城市超过六百年。
在它的庇护下,纸马巷、考棚街、竹竿巷等临清古老的街巷度过了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从喧嚣繁华走向了宁静平和。 

03 
品味运河珍馐
唤醒千年味蕾的奇妙之旅
临清自古就有“小天津”的美名。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了两岸的百姓,也衍生出丰富的美食文化。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各地各类美食在这里交汇融通,产生了什香面、八大碗、烧麦、托板豆腐、酱牛蹄等特色鲜明的百余种美食小吃,引得无数食客流连忘返。 
运河什香面,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十香面,是金瓶梅宴中的温面与临清本地民间小吃捞面相结合,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最终演变成了这道充满运河文化特色的临清代表主食。 

十香面的烹饪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的菜码品种也相当多,尽管名为“十样菜”,但实际上,菜料的种类超过了十八样,而且还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更新蔬菜的种类。 
丰富的菜码和香浓的调味卤料,共同构成了这道菜的灵魂。
多种风味的完美融合,既有层次感又不失和谐,让人在一碗面中,就能品尝到故乡的味道,令人陶醉。 

据传说,清真八大碗的美味历史可以一直追溯至明朝的开国功臣常遇春。 
在那个时候,临清驻扎着几位大将的军队,其中大部分的士兵都是回族。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常常只能吃一些半成品的食物。 
到达驻地后,他们会在大锅中将这些食物一烩,然后每人分一碗,这就是最早的抱碗菜,也就是临清“八大碗”的前身。 
清真八大碗包括烧肉、炖肉、圈巧阁、松花羊肉、清氽丸子、黄焖鸡、黄焖肉和肉杂拌,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如果你来临清,千万不要错过品尝这充满历史和文化韵味的清真八大碗。每一口都是一种享受,每一碗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临清的美食中,酱牛蹄是一道颇具特色的菜品。 
酱牛蹄选材讲究选用上等整只牛蹄经过秘料腌制再辅以各种香料历经长时间的慢火炖煮精心烹制而成。 

临清酱牛蹄在慢火炖煮中,不仅保留了丰富的胶原蛋白,更将脂肪含量降至极低,而且不含胆固醇,口感鲜嫩,酱香浓郁,每一口都仿佛能感受到牛蹄中的生命力与精华。 
值得一提的是,临清酱牛蹄还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想要立刻品尝这份融合了美食与美容的临清酱牛蹄了呢? 
品尝过酱牛蹄后不妨再来尝尝临清的烧麦。临清的烧麦以其皮薄如纸、柔软如棉花糖而闻名。 

透过薄薄的皮儿能看见里面鲜嫩的肉馅让人垂涎欲滴。馅料有羊肉、牛肉、肉三鲜等多种选择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临清烧麦的形状也很有特色,像石榴一样别有一番风味。 
走在临清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卖托板豆腐的小摊。 

托板豆腐是临清的传统名吃,因卖主用秤称好后总是切好放在一块特制的长方形木板上而得名。托板豆腐口感细腻,豆香浓郁,再搭配上特制的调料和酱料味道更加鲜美。 
清晨,临清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手捧着托板吃得津津有味的食客,成为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临清的美食,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味蕾与情感的碰撞。
无论是什香面、八大碗、烧麦、托板豆腐、酱牛肉还是其他美味佳肴,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传统与风情。 
但临清的美食世界远不止于此,还有临清水爆肚、粉蒸肉、刘垓子白仁……如果你有机会来临清,记得带上你的味蕾和好奇心,去探寻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美食惊喜吧!  
写在最后:
探寻临清的古城故事与传统美食,我们仿佛与季羡林先生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一幅永不褪色的文化画卷。 
夕阳西下,漫步在古街巷陌,历史的厚重与美食的醇香交织在一起。 
这座古城,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临清,一个让历史与美食交相辉映的地方,期待着你来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