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不该努力?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选择不对,事半功倍”。
这是我在三十多年的人生中,踩了无数坑之后,觉得很有共鸣的两句话。
我相信,应该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害怕方向不对、选择错误的忐忑不安中,不敢全力以赴地去努力。
但最近因为这个努力的选题,我在回顾了自己的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后,却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肯定比不努力更好。
两个原因。
01
哪怕方向不明,努力后的收获也大于不努力
虽然有人不断地告诉我们,只有在正确道路上的努力,才会有收获。
但什么是正确的道路,却没人说得清楚。
例如,上世纪70年代当国营商店的售货员,在那时是令人人称羡的好工作,但也就短短10来年,这份好工作就成了下岗工人。
在互联网红利期,在大厂做个程序员,曾经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理想职位,但同样也就短短10来年,互联网红利期消退后,对“996“、”35岁毕业”的吐槽成了这份工作的新标签。
所以,作为普通个体,我们对宏观趋势的变化,是无法预测,更是无法控制的。
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努力程度。
虽然努力在不同环境和时期下的效果差异很大。
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努力的效果就远大于现在。
因为那时物资匮乏,几乎各行各业都是供小于求,你只要胆子够大、动作够快,哪怕小学毕业、甚至没念过书,也同样能赚到不少钱。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家,就是趁着那个时期发家的。

但现在,你比这些曾经发家的企业家们个人学历更好、实际能力更强、工作更努力,你将企业做起来的概率也会更低。
因为时代的机会少了很多。
但同样在这个机会更少的年代里,你和你自己相比,相较于不努力,你努力后的收获肯定会更多。
马斯克曾经在一次大学生毕业典礼上致辞:
“你如果稍微真正的努力一下,就能超过60%的人;
再专注一些,能超过80%的人;
如果深耕3-5年,那么你就能挤进前10%。”
关于他说的这点,我有很深的亲身体验。
小学一年级时,我成绩很不好,特别是语文很差,很多字不会写,我就觉得自己很笨。
后来我妈要求我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每天再写50个字。
等到下一次期中考试时,我的语文就考到了班级第一。

2015年,刚加入YouCore工作时,我也觉得自己很笨。
因为我们是从管理咨询业务转型过来的公司,曾经担任过咨询顾问的同事们个个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我一个学化学出身的,汇报时常常显得前言不搭后语。
但后来我努力苦练了一整年的逻辑和表达,自此之后,我的逻辑和表达水平再也没有给团队拖后腿。
而且,从2019年开始到现在,我还指导了好几百名报名YouCore私教课程的同学。
所以,是的,我见证过努力的价值。
既然我们不能确保自己的方向一定正确,与其纠结于该不该努力,不如就直接去努力。
哪怕你的方向不对,但在努力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能力,都会沉淀在你自己身上,从而帮你调整方向,抓住下一个机会。
当你在纠结于两条路哪条好时,说明两条路其实是差不多的,选择任意一条都可以。
关键在于,当你选定其中一条后,就坚定地去努力。
即使这条道路刚开始时蜿蜒曲折,但谁又能保证最后不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02
既然躺不平,那努力后的精神至少会更愉悦
我平时刷朋友圈或者小红书时,当看到其他人都在品鉴美食、欣赏美景、享受生活,而我自己却有一堆苦逼的工作要做,我就想:
“毁灭吧,老子不干了!我也可以不用这么累,躺平一些,过轻松一些的日子。”
但我也就只能这么想一想。
因为我内心知道,自己是无法躺平的。
80、90这两代人,从小接受的就是选拔比较式的教育,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落后都有一种不甘心。
再加上也没能赶上70这代人的好运气,通过时代红利积累下可以躺平的资本。
所以,对绝大多数80、90后的人来说,躺平是不可能的。
既然躺不平,那不如就放弃心中的纠结和内耗,认命地去努力一些。
我想通了这点后,精神就愉悦多了,也没了努力可能白费的心理负担。
大不了就白费呗,至少我精神愉悦了。

而且,今年7月份,看到我喜爱的演员张艺兴,因其主演的电影《孤注一掷》获得了电影百花奖的提名后,我对努力的坚持更坚定了。
张艺兴曾在的韩国偶像团体中,有四名中国成员,四人后来先后都回国内发展,因此被称为“归国四子”。
现在10年过去了,四人的境遇完全不同。
外形最突出的吴亦凡因触犯法律红线,正在服刑;
粉丝基数最大的鹿晗在其主演的电影《上海堡垒》扑街后,沉寂数年;
综艺感最强的黄子韬最近官宣了女友,还在靠消费恋爱隐私维持热度;
反而是当年存在感最不强的张艺兴,现在当制作人、开公司、拍电影,脚踏实地努力的他,是走得最远最广的。
对了,张艺兴有一个用了很多年的微博名,叫“努力努力再努力X”。
所以,希望我们都能努力努力再努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