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中国从古至今收到的赞誉数不胜数,“牛马精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描述深入千家万户。牛作为劳动楷模的代表,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对牛亦是善始善终,相依相伴。
而在美国,牛身上被安装了一个橡胶塑料的东西,击穿牛皮,进入到内脏,更加让人骇人听闻的是,还经常通过这个入口伸手进去把里面的不知所为何物的掏出来,又放新的东西进去。
这种操作简直刷新了我们的常识,内心隐隐作痛又愤愤不平:美国人这样子的操作对牛简直太不人道了。
这样的操作不会要了牛的命吗?经常掏进掏出难道牛不会痛吗?他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个行为始于1982年,由美国北达科他研究院率先推出。
当时的美国需要大量的奶制品,身为牧业大国,农场主为了满足市场供给需求,产出更多的牛奶,疯狂给奶牛喂食。
大家都知道牛的主食是草,由于过量喂食,牛的肚子里积攒了过量的杂草消化不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舒缓,牛会变得暴躁不安,牛气冲天;不仅如此,还会生病,日渐消瘦,严重还会导致大量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
牛的内脏构造特殊。牛的肚子里,有4个胃,分别是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人和哺乳动物常规的都是一个胃,为何牛的构造如此不同呢?
尽管牛有4个胃,只有皱胃像其他哺乳动物胃一样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是真正的“胃”。另外三个都是辅助消化,使其顺利进入到最后一个皱胃。
瘤胃主要作用是把草料进行初步消化,与此同时,滋生许多细菌、原虫和真菌,帮助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起到很好的分解作用。
接着进入到第2个网胃,通过过滤和分解微生物;第3个瓣胃的功能是压榨食物中的水分和电解质,并不发酵消化;只有最后皱胃内壁的腺体,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把粗糙的纤维层层过滤后消化。
原本正常啃食鲜嫩多汁的青草的奶牛通过4道关卡可以很好的消化吸收。
而过去的100年间,美国工业化发展极速,需要大量的牛肉和牛奶。农场主们为了缩短奶牛的生长周期和降低草料喂养的成本,用高蛋白的豆制饲料逐步替代了草料。
进食主料的变化一下子让牛的胃难以适应,且豆制饲料吃下去后容易膨胀,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只能通过尾部和嘴巴排放,当排放不过来的时候就会出现腹胀、生病。
最原始治疗的方式是切开、治疗、缝合、治愈、又生病、再切开、再治疗、再缝合、再治愈。
这样的恶性循环催生了科研人员通过在瘤胃开窗的方式得到了有效改善。
在牛的第十三根肋骨处局部麻醉,在瘤胃切开一个20-25厘米的口子,并把瘤胃和牛气缝合在一起,最后封上一个法兰筒,方便伸手掏出没法消化的杂草,也方便牛生病了需要进行腹腔手术时进行观察和治疗,甚至可以补充相应营养素。
这样的操作方式在中国是闻所未闻,而在美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技术。牛虽然会遭受很多痛苦,但是生命周期缺也延长了。
凡事都有一体两面,你对这个事情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